龍池鎮

龍池鎮

都江堰市龍池鎮位於市區西北的龍溪河下游,龍池國家森林公園下側,東西最大橫距11.1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8.2公里,東與虹口鄉、白沙鄉接壤,南與麻溪鄉隔岷江相望,西與阿壩州汶川縣交界,北與虹口鄉為鄰,幅員面積88.8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79畝。境內最高峰海拔3072米(龍池岡),最低海拔798米(珠瑙壩)。1999年末,轄廣福、查關、八一、雲華、新星、南嶽、茅亭、東嶽、栗坪9個行政村、50個村民組和1個場鎮居委會、2個居民小組。總人口765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30人;農業人口5524人。1998年5月,龍池鎮政府由龍溪場遷紫坪水利樞紐淹沒區水位線以上,海拔890米的栗坪村境,東南距市區18公里。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龍池鎮龍池鎮
龍池鎮位於都江堰市區西北的龍溪河中游,龍池國家級森林公園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測,地跨北緯31°11′00″至31°10′48″,東經103°31′8″至103°36′6″之間,東西最大橫距11.1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8.2公里,東與紫坪鋪鎮毗鄰,西與阿壩州汶川縣交界,南與紫坪鋪水庫為鄰,北與虹口鄉接壤,全鎮總面積96平方公里,森林面積31020.4公頃,其中森林公園面積29300公頃,以開放遊覽面積3333公頃,紫坪鋪水庫占用轄區面積2031.24畝。境內最高海拔3272米,最低海拔798米,龍池境內河渠,均屬岷江水系。氣候屬於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區。耕地面積5479畝,分布在海拔1300米以下的沿龍溪河兩則的階地,小面積的衝擊積扇地和中環山。
龍溪,以水名。鎮境秦時屬湔氐道,漢隸綿縣,西晉屬汶山縣,明屬東界裡,名尤溪,清屬下水裡村落。1912年置為汶川分縣,轄下水裡(今龍池鎮和汶川縣映秀鎮銀杏鄉地)。1931年改設為公安分局。1935年、1936年,改設為汶川縣第二區,轄龍溪、映秀兩聯保。1940年,廢聯保,改為龍溪鎮、映秀鎮。1944年,改置為二區警察所。1950年,置為二區區公所。1952年3月,劃歸灌縣管轄,改為龍溪鄉。1995年7月,撤銷龍溪鄉,設定為龍池鎮。
龍池鎮歷史悠久,李冰修建都江堰後,又率氐羌民族開鑿了起於都江堰城西、終於松潘、全長320公里的冉駹山道,龍溪場即處於冉 駹山道上都江堰市出來的第一站。行人從都江堰市出來,須在這裡歇一晚上,第二天才好繼續趕路。解放後,特別是灌(縣)茂(縣)公路建成通車後,龍溪場遂衰落。龍溪場古名隆慶場、尤溪,1936年正式改為龍溪,是成都平原通往松理汶茂的重要驛站,往來客商多宿於此。

基礎條件

龍池鎮龍池鎮
龍池鎮有成阿公路(老線)與龍池風景區旅遊公路30公里,水泥路面和瀝青路面分別為19公里和11公里。有村道4條,總長10公里,一般寬度3米。1999年實現村村通電話目標。 

農業、紡織業、建築業、鹽業是龍池鎮主要的經濟支柱。農業生產通過結構調整,糧經比例日趨合理,“雙高”農業前景廣闊。龍池鎮對北部萬畝荒灘加大開發力度,先後建成精養魚池2000畝,“上糧下漁”基地1000畝和成方連片桑園1000畝,尚有大片荒灘有待開發利用。紡織業歷史悠久,龍池鎮目前擁有劍桿、多梭等各種先進織機2500多台,日產丕布20多萬米,遠銷全國和東南亞的韓國泰國日本等地,其中亞麻布和麻紗系列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獨領風騷。原鹽生產得天獨厚、百里灘涂資源豐富。全鎮現有鹽田5萬公畝,年產優質原鹽8、7萬噸。建築業技術力量雄厚,工程質量優良,在濰坊市同行業中享有較高信譽。

旅遊產業

龍池鎮龍池鎮
由於龍池鎮位於成都平原與川西北高山高原過渡地帶,自然環境獨特,野生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1992年7月,經國家林業部批准,以白龍池為中心建立都江堰國家森林公園。公園面積25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面積21平方公里,園內有各類植物3000多種,有列為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珙桐連香樹銀鵲圓葉玉蘭等48種,杜鵑花150多種。有獸類40多種,禽類200多種,兩棲類和爬行類40多種,其中列為國家保護的56種,被前來考察的中外專家學者譽為"自然博物館"、"野生動植物基因庫"、"天然動植物園"。景區有"金獅高山望"、"飛馬報吉祥"、"仙鶴眠水洞"、"野牛臥池塘"、"八角非凡井"、"群真會朝陽"、"雙燈紅壁照"、"合掌見龍王"八大勝景。景區自1992年開發以來,陸續興建了各具特色的門樓、橋亭、棧道、長廊等旅遊設施,建成賓館酒店及山莊、度假村等旅遊服務設施,完成了朝陽坪引猴工程,建成戲猴園。1999年,景區共接待遊人10萬人次,旅遊收入2000多萬元。
村辦工業的大步發展是在實行改革開放以後。1984年建起絲織廠,平均年產值200萬元。以絲織廠為基礎,1987年6月又建印染加工廠,1989年建網路絲廠並建立昌龍實業總公司,1991年建色織廠並建立同台灣合資的昌麥染料化工有限公司,1992年建石業藝術有限公司,1997年建起規模較大的劍桿織布廠。為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穩步發展村辦工業,1996年經上級批准,由各企業和鹽場組建了山東昌龍集團公司,主營紡織漂染、印花、染料化工、彈力絲加網、石材加工、原鹽採選。黨總支部書記魏全國任集團公司董事長。在董事會主持下,各企業穩步發展,到2000年底,集團公司職工總數500人,固定資產總值2200萬元,年總產值3400萬元,實現利稅600萬元。

經濟狀況

龍池鎮龍池鎮
鎮域全系山地,耕地不多,屬都江堰市重點林區鄉鎮,發展用材林和經濟林具有極大優勢,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退耕還林步伐加快,僅1999年就發展以杜仲為主的"三木"藥材1000多畝,以銀杏、板栗為主的乾果400多畝,其它林木350畝。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農戶參與旅遊服務的日漸增多,為農戶增收創造了條件。1999年,實現糧食總產3084噸,農業總產值24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93元。
龍池鎮堅持“農業奠基、商貿興鎮、工業強鎮”的發展思路,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重點,以構建和諧社會為根本,整合山區資源,最佳化經濟結構,加快經濟成長方式轉變,關注民生,廣開致富門路和就業渠道,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龍池鎮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壯大五大農業支柱產業,鞏固和發展專業協會。同時注重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及科技含量的提高,突出特色,打響品牌。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基本農田保護,修建桃源至烽火、高萬至鳳凰兩條村級主幹道,硬化蓮花至太坪、富有至金川兩條山區村道,解決山區民眾乘車難的問題。
龍池鎮堅持以項目帶動為抓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成了舊城改造項目一期工程,規劃拆遷面積達2800m2,新建10000m2,總投資達1500萬元。不斷完善鎮配套設施,加強城鎮綜合管理,規範菜市、水果市及其它市場的管理工作。積極協助宏松公司引進資金2600萬元開發硫化鈣;引資開發金屬鎂,恢復龍池白酒生產。
龍池鎮廠礦企業較多,強化完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加大對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治力度,嚴厲打擊非法採礦和死灰復燃的礦山,繼續加強礦產品檢查點值班,嚴厲打擊偷運現象。

社會進步

龍池鎮龍池鎮
建國前,龍池鎮學齡兒童入學率10%。新中國成立後,辦學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同鄰村聯辦了國小。經逐年投資建設,達到了校舍、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標準。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全面實施了義務教育。教育事業的發展,為高等教育輸送了人才。建國以來,先後有118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學本科32名,大學專科20名。文化方面,出現了一批書畫愛好者。國家一級書法家魏照坤成就甚豐,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生產狀況差,生產方式落後,人均糧食90公斤,人均現金收入不足20元,村民挨凍受餓者多,120人因生活所迫闖了關東。社會主義的建立,依靠集體力量發展生產,經濟狀況不斷好轉。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時的1978年,人均占有糧食達到728公斤,人均收入413元。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雙層經營體制為農民致富提供了機會,農業、工副業和多種經營齊發展,村民的收入和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到2000年,人均純收入4168元。全村機動車輛200部(台),機車80輛。80%以上的家庭安裝了程控電話,全村已達280部。日用家電設備一應俱全,其中彩色電視機達320台。
龍池鎮村莊建設建國前大部分農戶住房矮小,質量極差,人均居住面積5平方米左右。建國後,隨著經濟狀況的改善和人們對新生活的追求,從70年代初實行統一規劃,村民們住上了標準不斷提高的“趟房”。村的規劃建設按功能分區,即前部為住宅區,後部為企業區,中部是公益區。經三次提高規劃標準,村民目前的住房全是寬敞高大的磚石結構瓦房,人均住房面積35平方米。1994年投資36萬元建起部門設定齊全的村委辦公樓。自1984年起,經逐年增建,村辦企業已形成較大規模,各類廠房共200多間。在平整的村基上,村內各12米寬的4條縱橫大街和30條巷路都已硬化,主街美化、綠化,並安有路燈。地下供水管道邁入各家各戶,地下排水渠道直伸村外。村民的居住條件優越,生活環境優美,自1985年以來,連年被市評為“安全文明小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