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岡鎮

龍岡鎮

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龍岡鎮地處鹽城市區西郊,東臨鹽城機場和204國道,南接寧靖鹽高速公路和鹽金國防公路,省道鹽興、鹽淮路貫穿境內、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通訊便捷。鎮下轄鞍湖辦事處和鹽城市果樹良種場,一個街道辦事處,三十一村(居)、三個管理區,土地面積9329公頃,耕地面積5240公頃,34個村(居、管理區),人口82420人,國內生產總值12.7l億元,財政收入541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48元。

基本信息

鄉鎮介紹

龍岡鎮龍岡鎮
2007年,龍岡鎮國內生產總值達9000萬元,實現財政收入33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417元,年末人均儲蓄餘額5147元。分別獲得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環境優美優秀鄉鎮”、文明單位、“雙十佳魅力鄉鎮”和“國土資源執法先進鄉鎮”榮譽稱號,被命名為中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境內自然風光秀麗,“紅、藍、綠”(紅色歷史、藍色民俗、綠色生態)三色交相輝映。

龍岡鎮始終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文明齊頭並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事業蓬勃興盛,鎮村面貌日新月異,主要經濟指標列全市前茅,被評為江蘇百家名鎮、市明星鄉鎮,並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九五’期間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龍岡是鹽城市的工業重鎮,突出的區優勢,雄厚的實力優勢,領先的技術優勢使龍岡工業得以迅猛發展。跨入新世紀,永不滿足的龍岡人正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積極實施大、中、小並舉,高、中、低並舉,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並舉的戰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熱忱歡迎國內外仁人志士來龍岡投資興業,共創輝煌的明天。

鄉鎮歷史

龍岡鎮龍岡鎮
龍岡,歷史紅,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反第一次大“圍剿”的主戰場;龍岡,民族藍,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沉澱和民俗風情底蘊;龍岡,山水綠,森林覆蓋率達78.8%,樟、楠、檀等名貴樹種遍布全鄉,構成一道獨特的天然綠色屏障。

龍岡人民民風純樸,熱情好客,風俗獨特。畲族人民依山而居,酷愛藍天,以傳統服飾的藍色為基調,融合客家和當地其它文化種源,形成濃厚的“藍色民俗”。畲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古稱畲民,畲為刀耕火種之意,他們在大山中遷徙,依山而居,開荒墾地、採獵營林為主,自稱“山哈”,即山里住的客人。龍岡的畲民同客家風俗淵源很深,非常接近,他們大都從福建長訂或上杭等地遷入,藍姓畲民於明洪武年間遷入永豐,而雷姓則從明治10年遷入龍岡。由於長期畲漢雜居,加上歷史的原因,大多傳統文化均被同化,但還是保留了其獨特的民族風情。畲族有著自己的圖騰信仰,視狗為神明和朋友,始祖為盤瓠王,時代傳唱《高皇歌》 。畲民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但沒有自己

龍岡鎮龍岡鎮

的文字,龍岡的畲族以本地口音和客家方言為主,並與客家話稍有差別,有些詞語則完全不同。畲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山歌是畲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曾有“三日不吃飯可以,一日不唱歌不行”的說活,舞蹈有禾槓舞、木馬舞、打獅、唱板等等。

龍岡不僅是少數民族聚居地,而且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蘇區革命時期,在這裡活捉了敵師長張輝瓚,取得了反第一次大“圍剿”的重大勝利,毛澤東同志滿懷豪情地寫下了《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光輝詩篇。這裡留下了許多革命遺址,令人嚮往、令人崇拜。如革命烈士紀念碑、反第一次大“圍剿”紀念館、毛澤東舊居、萬功山紅旗碑、毛家坪集中繳械地、小別大拱橋、黃竹嶺指揮部等,這些遺址都保存完好,成為一筆寶貴的旅遊和教育資源,是紅色革命教育基地。

資源豐富

境內資源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2%,主要有松、杉、竹、樟、楠、檀等名貴樹種,十萬畝油茶林讓龍岡人民受益非淺,曾榮獲“華東地區油茶生產先進單位”,並建有全省唯一的油茶科學研究所。土特產品聞名內外,主要有靈芝、龍岡灰鵝純天然蜂蜜茶油、反季節蔬菜、食用菌等。龍岡灰鵝有一千多年的飼養歷史,具有體重、肉嫩、味美等特點。地下資源有金礦、瑩石礦等。

村莊工業

龍岡鎮龍岡鎮大橋
龍岡鎮總結了多年來的實踐經驗,進一步理清了發展思路,即:打“三色”牌、闖特色路;念工業經、唱招商戲;扶龍頭戶、興支柱業;搭支撐架、建小山城。在民族工作社會化機制強力實施和各級黨委政府的親切關懷下,龍岡畲族鄉的經濟和社會事業在短短几年的時間內取得了長足發展。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改善,新修村到組簡易公路54公里,新建百米大橋4座,小橋近30座,完成50公里出鄉進村公路硬化建設,區位劣勢正逐漸轉變為區位優勢。

投入三百多元完成王家城等8個新農村建設省級示範點達標建設,新建校舍6000平方米,新建水陂10座,維修水陂12座、電排站8座、山塘6座,修復河墈400多米,渡槽水渠近2公里,民眾的生產生活環境日益舒適;特色農業效益凸顯,年飼養白鵝、灰鵝4萬羽,種草養鵝已成為畲鄉農民致富的熱門話題。此外,高山蔬菜、食用菌、藥材苗木、山羊養殖等項目也有了一定的規模。油茶基地、毛竹基地、蔬菜基地、菸葉基地、種羊基地、食用菌基地等農產品基地紛紛建立,農民從事農業所獲得的收入穩步增加。

工業強鄉富民得以實現,通過招商引資、築巢引鳳等方式在縣城工業園興辦了雙宏電氣、瑞龍蘆薈茶、華鑫玩具、金匯實業、新紀元服裝、良家小品等十二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年產值16億元年納稅在8千萬元以上的江西東盛銅業有限公司落戶縣工業園區,將成為畲鄉富鄉富民的又一個產業支點;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完成了圩鎮整體規劃布局和老街拆遷,形成了四橫兩豎的“目”字新城區,自來水、有線電視、農貿市場等配套設施基本到位,主街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基本完成,完成墟鎮中心城區整體規劃及修編工作,新建設的休閒廣場達3000平方米;文化事業蓬勃發展,6個村通了有線電視,500多農戶安裝了衛星電視接收器,編排的5台民族歌舞多次參加文藝匯演並獲獎,《走進龍岡》一書進入審編階段,開堅持經常性開展民眾文體活動,民俗文化不斷濃厚,新建設的民俗文化新村成為了推介畲鄉的名片。在全民創業共建和諧社會的發展大潮中,龍岡一萬四千餘乾群將發揚“齊聲喚,同心乾”的精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積極投身於畲鄉的項目建設和經濟騰飛中去。

主導產業

龍岡鎮龍岡鎮油茶產業
龍岡鎮確定了“以城鎮建設樹立龍岡形象,以油竹兩改實現山上增值,以鵝、姜、菌、菜增加農民收入,以‘非公’、‘三產’改善財稅結構,以民族政策加快龍岡發展”的發展定位,“一村一特、齊頭並進”的產業格局正逐步形成,特別是鵝、生薑、油茶等產業成為引領農業產業化的主導產業。

油茶產業。油茶林10萬畝,龍岡油茶有過輝煌的歷史,曾榮獲華東地區油茶生產先進單位,並建有全省為數不多的油茶科學研究所,但由於樹種嚴重老化,經營管理粗放,產油量只維持在3—5斤/畝,並且還有豐欠年之分。2001年鄉黨委政府以提高油茶優質化為突破口,從江西省林科院經濟林研究所引進贛石系列高產優質油茶新品種,新造油茶林面積740畝,200多戶畲民受益,並採取滅蟲、整枝、高接換冠措施,對老油茶林進行了改造。今年,將加大油茶新造、低改力度,精心打造畲鄉油茶產業。

種草養鵝。龍岡灰鵝有一千多年的飼養歷史,具有體重、肉嫩、味美之特點,在傳統經濟模式下,由於沒有很好地運用市場眼光來運作這一產業,致使養殖成本較高,該項產業的發展也一直處於停滯階段。2001年,鄉黨委政府通過積極尋找吉安源力養生研究所這一龍頭企業,採取“公司+農戶”的運作模式,形成了年養5萬羽的養殖規模,種植黑麥草400多畝,400多戶畲民直接從該項產業中受益。今年,將著重在培育養殖大戶上下功夫,使該產業真正成為富民強鄉的主導產業。

生薑產業。龍岡溫和濕潤的亞熱帶氣候,非常適宜種植生薑。2001年,通過股份制運作在全鄉種植台灣梨子姜100畝,並一舉獲得成功,由於市場前景非常樂觀,該產品一直處於脫銷狀態,姜農積極性很高。為此,今年將繼續發展這一很有潛力的無公害綠色食品,面積將達200畝,並採取一系列激勵機制,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

經濟發展

龍岡鎮始終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文明齊頭並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社會事業蓬勃興盛,鎮村面貌日新月異,主要經濟指標列全市前茅,被評為江蘇百家名鎮、市明星鄉鎮,並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九五’期間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龍岡是鹽城市的工業重鎮,突出的區優勢,雄厚的實力優勢,領先的技術優勢使龍岡工業得以迅猛發展。跨入新世紀,永不滿足的龍岡人正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積極實施大、中、小並舉,高、中、低並舉,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並舉的戰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熱忱歡迎國內外仁人志士來龍岡投資興業,共創輝煌的明天。

雙培雙扶

龍岡鎮龍岡鎮--雙培雙扶
是強化管理,提升農村黨員素質。龍岡鎮在建立健全“雙培雙扶”示範戶的培育、培訓、管理和幫扶貧困戶等制度,特別是加大對黨員幹部和示範戶的培訓力度,強化培訓管理。同時充分利用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平台進行黨的理論、政策法規、致富技能、先進事跡、現代信息等方面的教育,努力使農村黨員幹部特別是村兩委會幹部掌握一技之長,提高帶頭致富、帶領民眾致富的本領。

是明確標準,大膽啟用致富能人當村官。龍岡鎮結合村級黨支部換屆選舉,在“選人”上下功夫,重點以“科技示範戶”、致富能手為選拔範圍,力求把辦事公道、作風正派、民眾滿意、黨員認可、致富帶富能力強,並具有較高素質的黨員作為選拔村黨支部書記的標準。同時建立“雙培雙扶”檔案,並確定專人聯繫,重點培養。

是創新機制,形成“雙培雙扶”良性互動機制。一是大戶帶動、黨員聯動。在能人大戶中開展“一幫一”、“一帶幾”的結對幫帶活動,使他們做到先幫後、富帶窮。龍岡鎮對有幫扶能力的黨員貧困戶,著重從路子上“幫”,通過協調資金、傳授技術、提供信息等進行幫扶,直到其脫貧致富;對致富戶,著重從思想上“聯”,並通過為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來贏得民眾的認可,並逐漸向黨組織靠攏,培養其入黨。二是其他促動。建設一批成規模、針對性強的示範基地,如在上芭蕉村建立“竹器加工基地”,在伊家村建立“石蛙養殖基地”,發揮農村黨員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排頭兵”作用,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三是支部帶動、黨員聯動。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協會,把農村黨員、村幹部和發展能手與農民民眾結成利益共同體。利用首期基數為60萬元的西周鎮黨員困難互助基金,通過市場化運作手段,開展致富能人及黨員聯合擔保小額貸款等形式,充分發揮黨員“帶發展”、組織“帶進步”的作用,以“雙扶”為載體,實現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轉化到集體個人一起推動的模式。

是開闢新途徑,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利用組織資源,增強薄弱村的造血功能。加大對經濟薄弱村轉化工作力度,龍岡鎮投資260萬元建成“強村富民綜合樓”工程,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8萬元,涉及收益村24個。二是積極實施山區“移民工程”。已完成10個村983戶2847人高山移民工程。通過實施“移民工程”,提高農民的收入,逐步實現了脫貧致富。三是開展“村企聯姻”。實施以工扶農,利用本地資源優勢,開展村企結對全覆蓋,真正實現村企共建。同時對企業強化激勵考核辦法,確保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工作力度,進一步夯實基層組織建設基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