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是一首由毛澤東所創作的現代詩。

作者

現代 毛澤東

詩詞正文

萬木霜天紅爛漫,
天兵怒氣沖霄漢。
霧滿龍岡千嶂暗,
齊聲喚,
前頭捉住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
風煙滾滾來天半。
喚起工農千百萬,
同心乾,
不周山下紅旗亂。

注釋

①爛漫:色彩鮮麗。
②霄漢:高空。
③龍岡:地名,在江西永豐縣。
④千嶂:許多高山。
⑤張輝瓚:國民黨第十八師師長,兼任江西剿匪總指揮,俘虜後被紅軍斬首,其頭裝在木籠內扔入贛江。
⑥天半:半空。
⑦不周山:傳說中的山名。

譯文

萬千楓林被霜打過煥發鮮亮的紅色,紅軍戰士一腔怒火直衝雲天。大霧籠罩龍岡深暗的連綿群峰,我軍齊聲高呼,前線殺敵並活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敵兵又來侵犯,狼煙四起遮掩了天邊半。我將喚醒千百萬的工農大眾,同心協力齊努力,那時不周山下紅旗遍插迎風招展。

賞析

此詩作於1931年早春,其時正值冬春交替之節令。毛澤東所領導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呈現出一派萬千林木被霜染紅,爛漫盛開之景。雖有寒意卻處處給人有溫暖如春之感,詩人筆下根據地的冬天生機盎然,就在這勃勃向上的畫面中,冬日正義的肅殺之氣正嚴陣以待。因為就在此時,在1930年的歲尾,蔣介石調集約十萬大軍以偽江西省主席、國民黨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總司令官,第18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向我們美好的聖地——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一次大“圍剿”。此詩前二行正藝術地集中再現了當時的處境以及士氣高昂之情。
紅軍戰士不僅僅是一腔怒火沖雲端,而且為保衛家園在偉大舵手的親自指揮下沉著迎戰。在詩中第三、第四、第五句中生動凝鍊地再現了戰鬥場面,雖未正面詳細描寫激戰情況,但詩人凌雲健筆先點出龍岡大霧,暗示給讀者一種毛主席一貫的“誘敵深入”伏擊之的戰略戰術,然後是戰士的歡呼聲,最後進抵戰局之結果,並乾乾脆脆地用一個具體細節指明活捉敵軍前線總指揮張輝瓚,猶如王昌齡的“已報生擒吐谷渾”。而當時的情形也的確如此,毛主席親自指揮紅一方面軍的一、三兩個軍團,共四萬人,先是後撤,於12月下旬將敵軍先頭部隊誘至根據地中部,緊接著於1930年最後一天在龍岡作伏擊殲敵之戰,結果一舉擊潰敵軍並活捉張輝瓚及敵部九千人。新年伊始,再度乘勝攻擊,至1931年1月3日,共殲敵軍一半以上。迎來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
本詩上半闋是詩人喜聞龍岡之戰大捷的當晚一氣寫成的,第三句原為“喚起工農千百萬”,而後在次年春,當詩人聞敵人將結集更大兵力作第二次大“圍剿”時,心潮起伏,英邁難平,遂一氣補寫出整首詩的下半闋。完稿後,毛澤東發現上下兩闋都有“喚起工農千百萬”之句,便將上半闋的第三句改為“霧滿龍岡千嶂暗”。
由此可見,此詩上半闋寫作戰的勝利,下半闋卻是再發雄音以表第二次迎戰之決心。
序幕一揭,敵人又以雙倍兵力捲土重來,滾滾狼煙遮沒了半個天空,真有“黑雲壓城城欲摧”之勢,面對重兵來犯,如何迎敵,詩人仍然滿懷信心,運籌帷幄,最後三句一口氣豪邁道出:“喚起千百萬勞苦大眾齊心協力奮勇向前,那時紅旗就會插遍整箇中國”,同時也表明作者一貫的思想:放手發動民眾,人民戰爭、革命戰爭是民眾的戰爭等等。
最後一行,詩人活用了中國古代神話中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在他眼裡,共工是勝利者,是敢於革命的英雄,共工以頭觸山就比喻為紅軍將士最終將推翻蔣家王朝,毛主席不愧為一位有預見性的詩人,他在最艱苦的歲月已看到遙遠的勝利的曙光。猶如一位美國詩人龐德所說,真正的“詩人是一個種族觸角。”唯有這樣的詩人才有最靈敏的觸鬚,才有預見性,才可能比所有人提前預感到自己民族的歡樂、勝利、痛苦、悲哀、不幸及災難。毛主席就是這樣一位詩人,他已感覺到了這一切,勝利只是指日可待的事。
關於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西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國語周語》:“昔共工棄此道也,虞於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墜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並興,共工用滅。”(韋昭註:“賈侍中〔指後漢賈逵〕云:共工,諸侯,炎帝之後,姜姓也。顓頊氏衰,共工氏侵陵諸侯,與高辛氏爭而王也。”)
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當其(按指女媧)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
毛按:諸說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訓》,共工是勝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西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由來

中原大戰後的一九三0年十二月底至次年一月,毛主席指揮不足四萬人的紅軍隊伍粉碎了蔣介石十萬人馬的大規模圍剿(史稱“第一次大圍剿“),並於江西龍岡一役活捉了敵師長張輝瓚和他的全部九千人馬。聞聽前方捷報,老人家喜形於色,遂在馬背上吟成

題解

一九三零年八月五日,蔣介石任命何應欽為“鄂湘贛三省剿匪總指揮”。何說,“各省從前剿匪,大都不免省界觀念,能將匪共驅出省界即為了事。故匪等東擊西串,不能根株盡絕,反而愈延愈廣。國府因見及此,特命行營負此專職,統籌兼顧,謀根本解決,以矯正前此之流弊。”自此從以前的各省“會剿”改為中央領導下的“圍剿”。
一九三零年十月七日蔣介石占領鄭州,勝利結束與馮玉祥、閻錫山的戰爭。十二月七日,蔣至南昌部署第一次大“圍剿”,以十萬兵力,進攻贛南、閩西的紅軍根據地。十二月三十日,紅軍在龍岡伏擊張輝瓚並全殲其十八師。第一次大“圍剿”就此結束。
一九三一年四月,何應欽調集二十萬軍隊作第二次大“圍剿”,這就是下闕的“二十萬軍重入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