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村

龍山村:位於仙源鎮東南部,距黃山區城區八公里,S322、S103兩條省道穿境而過,歷史上曾為原太平縣(黃山區)縣城所在地。近幾年來,村先後建立了科普圖書室、多功能黨員活動室,目前已著手對村莊道路實行亮化、美化,興建村民活動中心,農民休閒健身廣場,60多幢徽派結構龍山農民新村已破土動工,建成後將是一個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服務功能完善的典型現代農民新村。

1、安徽省黃山區仙源鎮龍山村

 龍山村位於仙源鎮東南部,距黃山區城區八公里,S322、S103兩條省道穿境而過,歷史上曾為原太平縣(黃山區)縣城所在地。龍山村黨總支下設三個黨支部、九個黨小組。全村轄21個村民組,有902戶,人口3010人,整勞力1790人,水田面積2871畝,旱地面積1879畝,茶園面積340畝,果園面積48畝,林山面積6200畝。農民收入主要依靠種糧和西瓜、蔬菜、養殖家畜、運輸業和外出打工。2007年人均收入5200元。村委會駐車站村民小組,距鎮政府500米。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睡美人”、新四軍麻村兵站舊址、長坦電站等景點,盛產水稻、蔬菜、西瓜等農產品。近幾年來,村先後建立了科普圖書室、多功能黨員活動室,目前已著手對村莊道路實行亮化、美化,興建村民活動中心,農民休閒健身廣場,60多幢徽派結構龍山農民新村已破土動工,建成後將是一個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服務功能完善的典型現代農民新村。

2、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龍山村

 龍山村位於中山市沙溪鎮東面0.7公里,地處鎮中心,交通四通八達,轄區內有豪吐、龐頭、元亨里、岐亨、新路五個自然村。常住人口3383人,流動人口6500人,面積4.7平方公里,耕地2642多畝。村內交通方便,東距市汽車總站2公里,寶珠東路貫穿該村,東接沙溪南路,西接隆興路。沙溪鎮政府、龍山中學、沙溪鎮中心國小、豪吐幼稚園、元亨里幼稚園均設在該村。農業:主產稻穀、蔬菜、塘魚、三鳥等。村內企業共有68家,企業以生產休閒服裝為主。2005年村集體收入720萬元。該村經濟發展百業倶興,商機無限,是投資的寶地。

3、安徽省桐城市雙港鎮龍山村

雙港鎮龍山村自然資源並不豐富,集體經濟也不豐厚,但龍山村緊緊抓住實施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示範工程”的機遇,以發展生產為主抓手,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要求,因地制宜,不等不靠,積極謀劃,新農村建設起步早,見效快。2006年,農業總產值增長6%;工業總產值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步入龍山村,村道寬闊、樓房林立、樹木蔥蘢且錯落有致。現代城鎮景觀和環山帶湖的田園風光融為一體,一幅安居樂業的新農村畫卷映入眼帘。
龍山村根據經濟狀況和地形特點,將分散的28個自然村莊逐步規劃建設成鎮北新村、龍山新村、張寨新村三個中心村莊。目前,進入龍山新村的建設戶達95戶,已動工81戶。新村道路、給排水設施完備,設立幼稚園、衛生院,並修建了籃球場和休閒景觀。由於新村建設採取“切塊建設,建一塊,成一塊”的思路,示範效應明顯。
龍山村兩委始終把提高農民素質,培養農村致富人才當作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幾年來,從抓技能培訓入手,採取了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方式,努力提高農民的致富本領。發揮毗鄰雙港鎮區的優勢,利用塑膠包裝產業勞動力密集型的特點,蒐集企業的用人信息,及時輸送農民到企業工作。同時幫扶有一技之長的能人到集鎮發展服務業和其它產業。大量的農村勞動力二三產業轉移後,農村的富餘土地又由村牽頭,統一發包給外地農民耕種,每年僅租金一項,農民就能增收幾百元,不僅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資源,更從根本上解決了離地農民的後顧之憂。村兩委還以康居新村建設為切入點,以環山帶湖的優美環境和誠信服務,吸引本地企業家、致富能人回鄉創業,2006年,投資240萬元,年產200萬隻的“醫用一次性輸液加熱器”生產和投資1100萬元的農產品深加工項目落戶龍山村,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龍山村把村莊整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發動農民共清除垃圾3500噸,污水15處,農村髒亂差的環境有了根本改變。龍山村有近1200人居住在易旱早澇的圩區,為徹底改變村民的居住環境。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本著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原則,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廢棄地和水塘,沿著雙龍公路兩側興建了10400㎡的康居新村。新村的“三通一平”由村兩委籌資,完成土方10.5萬m,石方2250m,遷墳110棺,投入資金近百萬元。目前,新村三條主幹道,兩條次幹道已形成,龍山村新增水泥路面5公里,下水道3公里,鋪設自來水管網3.1公里,改造高低壓供電線路1.5公里,新增新區綠化面積10000平方米。康居新村的小遊園建設更是獨具匠心,利用廢棄池塘、垃圾場圍城小型人工湖,湖中設小島,岸邊植垂柳、綠籬、花卉,修小橋,上綴小亭,供人們晨練、休閒、垂釣。不少村民離開了低洼的圩區,洗腳進廠,當上了產業工人。如今,他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喝上了乾淨的自來水,走上了整潔的村道,孩子們上學也方便了;村莊環境一天天變美,人的眼界也一天天開闊起來,村民們真切的感受到:新農村建設使他們過上了城裡人一樣的嶄新的生活。

4、湖南省汨羅市李家塅鎮龍山村

龍山村位於李塅鎮北部,北與玉池鄉毗鄰,東與明月村交界,南連清溪村,西與望麓,明華交界,全村農業人口1338人,23個居民小組,耕地面積1044畝。境內有龍山頭瀑布十分壯觀,白鶴清泉橫衝直下。更有“斬兒橋”、“撿頭屋”等具有神話典故的地名。有佛教老址法園庵、和尚寺等廟宇。現有一名年富力強的帶頭人黃細軍村長兼支部書記,村支兩委精誠團結,在2002年、2003年、2004年被評為先進村支部、雙文明單位,境內麻石資源十分豐富,有五個居民小組盛產南竹。上游有小暑洞水庫、白鶴洞水庫,地理環境十分優雅,很有旅遊開發價值。

5、雲南省文山州富寧縣歸朝鎮龍山村

該行政村隸屬富寧縣歸朝鎮,距鎮政府所在地16.00 公里,到鎮道路為土 路,交通不方便,距縣53 公里。轄上大良、下大良、三七洞、三水井、弄團、弄團塆、竹山、新設標、水井、老設標、弄油、小弄麻、石灰洞、撥兩洞、爛托、老屋基、龍歪、弄朋、大洞子、上弄現、中弄現、下弄現、弄斜、長洞、龍邦、上大坪、下大坪、三板、龍不冬、後州、上弄河、下弄河、上威、中威峩、下威峩、那樣、戈東、那郎、那定、那沙、坤郎、平里等42 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666 戶,有鄉村人口3088 人,其中農業人口 3088 人,勞動力 1833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1833 人。 
全村國土面積 22.72 平方公里,海拔 640.00 米,年平均氣溫 23.00 ℃,年降水量 2,000.00 毫米,適合種植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3,074.00 畝,人均耕地 1.0 畝。

6、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龍門鎮龍山村

地處龍門鎮政府駐地東南3公里處,茗山西北麓,海拔138米。東部有南山、案山、翔雲山、筆架山。茗山至美卿雙架山(亦稱筆架山)呈南北走向,猶如一條巨龍橫臥,形象逼真,故名。清代為案山鄉,民國時與龍美合為龍山保,解放後為龍山村。村委會設在路宅,轄11個自然村,廢村闊格、岩嶺。村裡有小溪3條,即名山溪、銀珠壠溪、後壠溪。龍塘山下的“龍船港”,兩壁夾立,懸瀑數十尺,潭深百餘尺,蔚為壯觀。港胞曾星如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福建同鄉會理事長。村民主要為林、曾、張姓。

7、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鎮龍山村

龍山村位於建德市梅城鎮北郊。東隔鐘樓山,南連東湖村,西鄰西湖村,面對滔滔新安江,背靠巍巍烏龍山,故名龍山村。
龍山村為梅城鎮的一部分,歷史源遠流長。三國吳黃武四年(225)建德縣治設此。宋淳熙年間,行鄉里制,龍山村為城區字民坊、雙桂坊、福善坊。清雍正年間,改坊為莊,龍山村為倉前莊、福善莊、字民莊。1935年,實行鎮自治,龍山村為城北鎮。1938年,改行保甲制為北郊村。1949年解放後,以北郊村、北門街、總府街組成3個農會,1955年上半年成立初級社,同年下半年成立龍山高級社。1958年稱龍山大隊。1966年稱紅衛大隊。1979年重新稱龍山大隊。1983年稱龍山村。駐地北門街。有烏龍廟、回龍堂、龍崗塢、牛欄塢、黃樟塢等5個自然村。全村有25個村民小組,724戶,2386人。主要街道有北門街、龍山路、水門路、雙桂坊等。土地總面積1088畝,其中水田904畝;有山林1657畝。
相傳,烏龍山和鳳凰山為一對漁家夫婦所化。漁家夫婦為生活所迫,投江而死,屍體遂化為兩座大山,希望住在這裡的後代們從此能過上""龍鳳呈祥""的生活。然而,長期以來,村民過著""松明當燈照,苦葉菜吃到老""的生活。直到20世紀50年代,生活才逐步得到改善。特別是80年代後,雞鴨魚蛋豐富了飯桌,""舊三件""(手錶、腳踏車、縫紉機)、""新三件""(電視機、電冰櫃、洗衣機)進入普通家庭。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到840萬元,村民人均年淨收入達1510元,為建德市10個""奔小康示範村""之一。

8、雲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格宜鎮龍山村

該行政村隸屬宣威市格宜鎮,地處鎮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38公里。東鄰法嘎,南鄰得馬,西鄰龍場,北鄰啟文。轄 9個村民小組。
截止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931.1畝(其中:地 9931.1 畝),人均耕地1.85畝,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等作物;擁有林地 15600.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8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9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15畝,其中草地1123畝;荒山荒地2347畝,其他面積 1208畝。有石料、黃沙等資源。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全村有 1079戶通自來水,有569戶飲用井水,有56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4.%)。有1695戶通電,有 132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47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71%和7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8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533戶(分別占總數的49%和47%)。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1輛,拖拉機3輛,機車56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807畝,有效灌溉率為2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81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1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75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4戶;建有小水窖1340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756戶。全村有10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6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6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7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4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0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94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47.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06.7萬元,占總收入的32%;畜牧業收入793.3 萬元,占總收入的32.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973頭,肉牛70頭,肉羊270頭);林業收入44萬元,占總收入的1.15%;第二、三產業收入226.9萬元,占總收入的10.7%;工資性收入280.6萬元,占總收入的21.97%。農民人均純收入262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44.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47人(占勞動力的15%),在省內務工708人,到省外務工39人。

9、雲南省昆明市宜良縣狗街鎮龍山村

該行政村隸屬宜良縣狗街鎮,地處鄉鎮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13公里,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城8公里。東鄰瑞星村委會,南鄰小馬街村委會,西鄰化魚村委會,北鄰龍華村委會。轄駱家營、大梅子村等3個村民小組。
全村國土面積7平方公里,海拔1540米,年平均氣溫16.3℃,年降水量910毫米,適合種植糧食蔬菜等農作物。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340畝(其中:田1545畝,地795畝),人均耕地0.77畝,主要種植糧食蔬菜等作物;擁有林地240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6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2畝,主要種植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55畝,其中養殖面積250畝;草地1104畝;荒山荒地311畝,其他面積4087畝。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話,有路燈。全村有279戶通自來水,有592戶飲用井水,有871戶通電,有56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6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67%、8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5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24戶(分別占總數的62.6%和61.5%)。
該村到鎮集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汽車站9公里,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擁有汽車16輛,拖拉機18輛,機車174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910畝,有效灌溉率為81.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4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8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91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80戶。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3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2個自然村已通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5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1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3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00萬元,占總收入的36.7%;畜牧業收入700萬元,占總收入的21.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386頭,肉牛42頭,肉羊376頭);漁業收入140萬元,占總收入的4.4%;林業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的2.9%;第二、三產業收入980萬元,占總收入的30.6%;工資性收入125萬元,占總收入的1.7%。農民人均純收入321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1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70人(占勞動力的11.9%),在省內務工360人,到省外務工10人。
該村現有農戶876戶,共有鄉村人口3041人,其中:男性1557人,女性1484人。其中農業人口3041人,勞動力2164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988人,彝族45人,其他民族8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25人,占人口總數的2.4%;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041人,參合率100%;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或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1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公里。該村建有公廁6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8個,人畜混居的農戶1戶,占農戶總數的0.1%。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4476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187人,距離狗街二中3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79人,其中:小學生187人,中學生92人。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村務、政務公開。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39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33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8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98萬元,有固定資產326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48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財務。

10、雲南省楚雄州元謀縣黃瓜園鎮龍山村

該行政村隸屬元謀縣黃瓜園鎮,地處黃瓜園鎮西邊,距黃瓜園鎮政府所在地12公里,到黃瓜園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元謀縣城24公里。東鄰安定,南鄰牛街,西鄰平田,北鄰苴林。轄公卓、河西、洪告、回龍、雷丁、五福、小羅岔、十棵樹、永林9個自然村。
全村國土面積23.88平方公里,海拔1,080.00米,年平均氣溫21.80℃,年降水量645.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番茄、菜豆、青黃豆等農作物。
到2008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066.43畝(其中:水田2,306.40畝,旱地760.03畝),人均耕地0.55畝,主要種植水稻、番茄、菜豆、青黃豆等作物;擁有林地 18,377.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20.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6畝,主要種植柑橘、青棗、芒果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7,018.50畝,其他面積7,355.50畝。
 
截止2008年底,龍山村委會已實現通水 、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全村委會有1335戶通自來水,有1289戶飲用井水,有123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92..35%)。有1335戶通電,有107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26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0.37%和94.9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1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83戶(分別占總數的75.88%和66.14%)。
該村委會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該村交通便利,在村內即可乘車;建有集貿市場5個。全村共擁有汽車21輛,拖拉機127輛,機車495輛,農用運輸車24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66.43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66.43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5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729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28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614戶。建有公廁4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9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
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1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07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有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住房。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111.1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966.48萬元,占總收入的63.2%;畜牧業收入736.73萬元,占總收入的23.68%(其中,2008年內出欄肉豬 3471頭,肉牛160頭,肉羊368頭);林業收入237.99萬元,占總收入的7.64%;第二、三產業收入169.91萬元,占總收入的5.46%;工資性收入33.23萬元,占總收入的1.06%。農民人均純收入387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1.2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54人(占勞動力的4.14%),在省內務工99人,到省外務工55人。
到2008年底,該村有農戶1335戶,共有鄉村人口5665人,男性3031人,女性2634人,其中農業人口5665人,勞動力3715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傈僳族、白族、傣族混居,其中,漢族5208人,彝族422人,傈僳族11人,其他少數民族7人。
到2008年底,全村委會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240人,參合率92.49%,享受農村低保87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74人,五保戶15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為17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4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5公里。
到2008年底,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2,242.00平方米,擁有教師32人,在校學生440人,距離黃瓜園鎮中學5.00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712 人,其中小學生440人,中學生272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5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33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066.4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5.71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5.1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公開、帳務公開、政務公開、計畫生育指標公開、享受低保人員情況公開、糧食補貼情況公開。

11、雲南省曲靖市宣威市樂豐鄉龍山村

龍山村隸屬於樂豐鄉新村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樂豐鄉南邊,距離村委會5公里,距離鄉政府23公里。國土面積4.09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氣溫12 ℃,年降水量850毫米,適宜種植等農作物。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782.8畝(其中:田30畝,地1752.8畝);擁有林地3171.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荒山荒地720畝,其他面積453.1畝。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173戶通自來水,有5戶飲用井水,有17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17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9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8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輛,機車30輛。
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7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5.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9萬元,占總收入的42%;畜牧業收入102萬元,占總收入的5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73頭,肉牛6頭,肉羊64頭);林業收入1.4萬元,占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2%;工資性收入0.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7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人,在省內務工1人。
該村現有農戶178戶,共鄉村人口652人,其中男性345人,女性307人。其中農業人口650人,勞動力421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612人,彝族40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人,占人口總數的1%;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52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36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公里,距離衛生院19公里。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龍山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樂豐一、二中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5公里,距離中學2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0人,其中小學生45人,中學生15人。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7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82.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

12、雲南省大理州彌渡縣寅街鎮龍山村

 
該村隸屬於寅街鎮勤勞村委會,屬於半山區。位於寅街鎮的西邊,距離村委會1公里,距離寅街鎮 8.00 公里。國土面積 1.85 平方公里,海拔1,690米,年平均氣溫 16℃,年降水量 5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等農作物。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 130.56 畝(其中:田 84.96 畝,地 45.60 畝),人均耕地 0.39 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 1,316.5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06 畝,主要種植梨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 710.00 畝,其他面積 624.00 畝。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電、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8戶飲用井水,有7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全村飲水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 100 %)。有 79 戶通電,有 50 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50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 %、63 %和 63 %);安裝固定電話農戶數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戶(分別占總數的 43 %和 57 %)。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18.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 8.00 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 2 輛,機車 4 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19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2 戶;建有小水窖 10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 19 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84.69 畝,有效灌溉率為 64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70.0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21 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2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77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該村 2006 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112.50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38.00 萬元,占總收入的 34 %;畜牧業收入 22.00 萬元,占總收入的 20 %(其中,2006年內出欄肉豬 408 頭,肉牛 15 頭,肉羊 90 頭);林業收入 8.00萬元,占總收入的 7。1 %;第二、三產業收入44.00萬元,占總收入的 39 %;工資性收入 14.00 萬元,占總收入的 12 %。農民人均純收入 2,090.00 元,農民收入以農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14.00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56 人(占勞動力的31 %),在省內務工27人,到省外務工10人。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 79 戶,共鄉村人口 335 人,其中男性 179 人,女性 156 人。其中農業人口 335 人,勞動力 181 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白族2,回族1 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324 人,參合率 96 %;享受低保 21 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 1 公里,距離鎮衛生院 8 公里。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三甲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寅街二中。該村距離國小校 0.50 公里,距離中學 11.00 公里。截止2006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 39 人,其中小學生 30 人,中學生 9 人。
該村到 2006 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77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114.00 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0.00元),一事一議籌勞 150 個(勞均 0.98 個)。年末集體總收入 1.00 萬元,有固定資產 17.00 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 0.00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 貼上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和財務兩項。

13、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茂租鄉龍山村

 
該村隸屬於茂租鄉拖姑村行政村,距離村委會1 公里,距離鎮5公里。國土面積1.13畝,海拔1200米,年平均氣溫18.2 ℃,年降水量75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44.26畝(其中:田191.07畝,地53.19畝),人均耕地137.88畝,主要種植0.38等作物;擁有林地321.7畝,主要種植花椒等經濟林果;草地920畝;荒山荒地204畝。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有5戶飲用井水,有4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110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96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5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機車92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0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4戶。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5 畝。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5.8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9.38萬元,畜牧業收入29.29萬元,其中,2007年內出欄肉豬225頭,林業收入7.02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16.38萬元,工資性收入3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5元,農民收入以花椒、蠶桑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2.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6人,在省內務工66人,到省外務工10人。
該村2007年有農戶112戶,共鄉村人口499人,其中男性259人,女性240人。其中農業人口499人,勞動力21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5公里。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托姑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茂租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3公里,距離中學7公里。2007年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93人,其中小學生278人,中學生15人。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1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9畝,其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15、雲南省楚雄州祿豐縣妥安鄉龍山村

龍山村隸屬於妥安鄉妥安行政村,屬於半山區。位於妥安鄉東邊,距離妥安村委會4公里,距離妥安鄉3.8公里。國土面積有1.03平方公里,海拔1680米,年平均氣溫16.4℃,年降水量1023.6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69畝(其中:田144畝,地25畝),人均耕地0.52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08畝,主要種植石榴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0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0畝;荒山荒地1216畝,其他面積0畝。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85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0%)。有85戶通電,有59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9.4%和84.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8戶(分別占總數的75.29%和68.24%)。
該村到鄉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8 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0輛,拖拉機2輛,機車2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戶;建有小水窖2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5畝,有效灌溉率為50.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0.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6萬元,占總收入的39. 97%;畜牧業收入45萬元,占總收入的32.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71頭,肉牛25頭,肉羊58頭);漁業收入0.6萬元,占總收入的0.43%;林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第二、三產業收入32萬元,占總收入的22.84%;工資性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2.14%。農民人均純收入265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9人(占勞動力的15.42%),在省內務工3人,到省外務工5人。
該村現有農戶85戶,共鄉村人口362人,其中男性172人,女性1190人。其中農業人口325人,勞動力253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88人, 彝族74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3人,占人口總數的3.5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59人,參合率71.55%;享受低保16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妥安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公里,距離鄉衛生院3.8公里。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岳龍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妥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5公里,距離中學5.1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1 人,其中小學生37人,中學生4人。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收支公開、糧種補貼、糧食直補、烤菸契約公開。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9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未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