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緣苦蕒菜

齒緣苦蕒菜

齒緣苦蕒菜,菊科苦蕒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在我國華東、華南、西南等地,在國外,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 齒緣苦蕒菜
種拉丁名: Ixerisdentate(Thunb.)Nakai
種別名: 飼用苦蕒菜

齒緣苦蕒菜齒緣苦蕒菜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60(150)厘米。莖直立,無毛。基生葉倒披針形,長S一20厘米,寬1-4厘米,先端銳尖,基部下延成葉柄,邊緣具疏鋸齒或稍呈羽狀分裂;莖生葉披針形,長、3—12厘米,寬1—4厘米,基部略成耳狀,無葉柄。頭狀花序多數,有細梗,排列為傘房狀。總苞長5—10毫米;外層總苞片小,卵形;內層總苞片條狀披針必舌狀花黃色,長9—12毫米。瘦果紡錘形,略扁,有等粗的縱肋,黑褐色,長4—5毫米,喙長1—2毫米;冠毛淺棕色(圖124)。

地理分布

齒緣苦笑菜分布於我國華東、華南、西南等地;在國外,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生物生態特徵

齒緣苦賣菜的主根粗壯,根幅分布廣。根部能產生不定芽,可行營養繁殖。莖有乳汁管,分泌乳狀汁液,葉表有蠟質堆積,形成微薄的蠟被,可增強葉表不透水性。瘦果輕薄,藉助冠毛,隨風飄散,遇適宜環境,即能自然生長。春季地上部分萌生,至秋不枯萎,毛。基生葉倒披針形,長S一20厘米,寬1-4厘米,先端銳尖,基部下延成葉柄,邊緣具疏鋸齒或稍呈羽狀分裂;莖生葉披針形,長、3—12厘米,寬1—4厘米,基部略成耳狀,無葉柄。頭狀花序多數,有細梗,排列為傘房狀。總苞長5—10毫米;外層總苞片小,卵形;內層總苞片條狀披針必舌狀花黃色,長9—12毫米。瘦果紡錘形,略扁,有等粗的縱肋,黑褐色,長4—5毫米,喙長1—2毫米;冠毛淺棕色(圖124)。生育期200—250天。生於林下、路旁、溪邊和田邊等地。齒緣苦賣萊性喜溫暖濕潤氣候,據江西省牧草飼料試驗推廣站的研究,在水肥充足,月均溫為20—28℃時,它生長尤為旺盛,青刈5—6次,仍可迅速恢復生機,生長繁茂;而且具有一定的抗寒性,日均溫為7℃時,仍可萌芽。在地勢低洼,長期積水條件下,則易發生腐敗病和受蚜蟲危害。因此,人工栽培時,應選用肥沃、排灌良好的土地,若在低洼水田種植,應注意深耕排水。

齒緣苦蕒菜齒緣苦蕒菜

飼用價值

齒緣苦賣菜幼嫩時,莖葉適口性良好,肉牛、奶牛、豬、兔、雞、鵝等畜禽都喜食,其化學成分見表124。可多次刈青,畝產青草達1萬公斤左右。齒緣苦賣菜原為野生植物,1974年江西省牧草飼料試驗推廣站進行馴化,經過五年的栽培繁殖,現已大面積種植,並已推廣到雲南貴州上海等省市。

栽培要點

南方於2月問平均氣溫6—8℃時開始育苗。每畝苗床播種量1公斤左右。為防止早春凍害,可覆蓋滔草保溫。當幼苗長至4一5片真時時,就可移栽一般行株距為24×21厘米;也可採用直播點子,在生長旺盛季節及時青對,並進行鬆土追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