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爾河畔戰役

齊爾河畔戰役

齊爾河畔戰役,50輛坦克在兩周內幹掉蘇軍一個坦克軍——殲滅700輛坦克,這就是著名的齊爾河畔的消防隊——德國第11裝甲師在巴克爾將軍指揮下創造的眾多優秀戰例中最讓人目瞪口呆的一個。

經過

1942年十二月六日,德軍第336步兵師在齊爾河畔的下齊爾和蘇羅維吉諾之間占領了陣地。當天,德軍第11裝甲師師長巴爾克將軍來到下齊爾,勘察該師渡過頓河的地段,以便與霍特第4坦克集團軍進行協同。但是德軍在解救史達林格勒部隊方面沒有起什麼作用。十二月七日,蘇軍第1坦克軍在德軍第336步兵師的左翼強渡齊爾河,並向德軍河岸防禦陣地深遠後方的第79國營農莊居民區推進。德軍第11裝甲師的部隊還在由羅斯托夫前進中。他們奉命立即向國營農場轉移,以恢復原態勢。十二月七日下午,第15裝甲團與蘇軍大批坦克部隊在國營農場附近遭遇,並阻止蘇軍繼續前進。

顯然,德軍不能容許蘇軍停在國營農莊,因此,巴爾克奉命把他們趕走。第一步,他把他的指揮所設在第336師指揮所的旁邊,在上索洛諾夫斯基,這樣即可使兩個師密切協同。

德軍第336步兵師師長要求巴爾克對國營農莊實施正面攻擊,以便能儘快地解救他們的危急處境。巴爾克則認為,地形不便於坦克行動,而且任何情況下的正面攻擊,只能把敵人擊退,而不能殲滅敵人。他決定沿國營農莊以西和以北的高地實施主要突擊,因為這裡便於坦克通行;爾後令坦克插到蘇軍的後方,切斷敵人退路。第15裝甲團擔任主攻,由第111裝甲步兵團支援,而第110裝甲步兵團則由西南進行牽制性的進攻。巴爾克把高射炮和工兵營配置在國營農場以南,以防蘇軍向這個方向突破。第336師的炮兵負責支援由東北翼進攻的部隊。

十二月七日夜裡,德軍第11裝甲師根據巴爾克的命令調整了部署,各部隊進入集結地域。十二月八日拂曉發起攻擊時,蘇軍正準備向第336師後方實施突擊,他們確信,德軍是在他們的掌握之中。第15裝甲團碰上了蘇軍由北面開來的摩托化步兵的長長的縱隊並對這支縱隊發起攻擊,這使敵人完全出乎意外。當德軍的坦克衝進縱隊時,蘇軍驚慌失措,狼狽逃竄,運輸車一輛跟一輛地起了火。整個縱隊被德軍殲滅,巴爾克師的裝甲團隨即在裝甲步兵和炮兵的直接支援下,向防守國營農莊的蘇軍坦克部隊後方推進。

蘇軍打仗倒很勇敢,但是他們的坦克卻落在德軍的火網之中,想逃脫等於白費力氣。當這個短短的冬日的白天過去的時候,蘇軍的坦克第1軍徹底被打垮了,有五十一輛坦克被擊毀。

十二月九日至十三日,巴爾克師繼續肅清齊爾河登入場的蘇軍。空軍野戰師在第336師的左翼占領了防禦,這兩個師竭盡全力來防守第48坦克軍所占領的齊爾河一線,該防線在奧布里夫斯卡亞和下齊爾之間,延伸四十英里。但是蘇軍不斷施加重壓,德軍第11裝甲師不得不一次再次地出擊,以恢復防線。

十二月十一日晚,巴克爾將軍收到了以下的通報:“敵在里辛斯基和下加里諾夫斯基兩點突破,兩個突破口之間的直線距離二十二公里。”德軍第11裝甲師長決定先對里辛斯基之敵實施反擊。裝甲團經過一夜行軍,於十二月十二日拂曉到達里辛斯基附近,並殲滅已突入的蘇軍部隊。巴爾克定下這個決心,是因為他認為,第336師的防地對德軍第11裝甲師的爾後行動至關重要,因此應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這一陣地。第336師業已充分認識到它的任務的重要性。該師以堅強的意志來對付每一次敵人的威脅,並竭力以自己的力量去抵擋一切,以使巴爾克在不需以坦克去支援步兵時,能以全師的力量實施反擊。第336師師長盧希特將軍從來不張皇失措,也不籲請德軍第11裝甲師的兵力支援,甚至在最危急的時刻也不這樣作。如果沒有兩個師司令部在一起協調地工作,作到這一點是不可能的。另外,軍長每天晚上都會見巴爾克,全面地來討論當時的形勢。

十二月十二日消滅里季斯基的蘇軍以後,德軍第11裝甲師向北轉移。當天下午,該師行進十五英里以後,攻入下加里諾夫斯基的蘇軍登入場,大大地壓縮了蘇軍的陣地。

十二月十三日拂曉,當該師正要向下加里諾夫斯基發起最後一次攻擊時,蘇軍向其右翼進行了猛烈的衝擊,造成了一時間的危機。一個營被包圍起來。德軍第11裝甲師停止了向登入場的突擊,調過頭來對付進攻的敵人,於是給這個營解了圍。這場戰鬥,勿庸置疑是以德軍防禦的勝利而告終。遺憾的是,沒有能夠徹底清除蘇軍在下加里諾夫斯基的登入場,正是這一點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德軍第11裝甲師在八天當中,夜裡行軍,白天打仗,極需進行休整。

十二月十日,第4坦克集團軍發起進攻,以援救史達林格勒,第6集團軍對這次進攻早已等得不耐煩了。這期間,負責對被圍軍隊進行空中補給的里希特霍芬上將來德軍的指揮所視察。根據他的看法,史達林格勒的補給狀況自十二月初以來一直不好,那時還是按第6集團軍最低限度的需要量,即每天五百噸來供應的,現在最多只能給被圍軍隊空投一百噸物資,當時Ju-52運輸機的數量,跟巨大的任務相比,顯然是不足的,因此不得不使用He-3型轟炸機。這種飛機只能載彈一噸半,而且前線非常需要它們支援地面部隊。

這時,霍特正在全力以赴地向史達林格勒進攻。第48坦克軍也要參加進攻,儘管齊爾河一線情況緊急也無法考慮。不幸的是,德軍在下齊爾附近的頓河登入場,在蘇軍不斷攻擊之下,已經失守,而在德軍去執行任務並與第4坦克集團軍會合以前,需要把這塊登入場奪回來。十二月十四日,齊爾河防線一天平靜無事。十五日,德軍第11裝甲師從蘇軍加里諾夫斯基登入場附近的陣地撤了下來,並向下齊爾轉移,以便強渡半結凍的頓河,與霍特派的援兵會合。而對蘇軍加里諾夫斯基登入場的地段,由空軍野戰師派出的應急部隊(註:應急部隊系指為應付緊急情況而組織的警戒部隊。)所占領。

十二月十六日,霍特的前衛已經到達阿克塞河岸,距第6集團軍最近的部隊不到四十英里。德軍計畫由德軍第11裝甲師於十七日打開一條渡過頓河的道路,繼而向東南進攻,去支援霍特的左翼。就在這個時候,蘇軍統帥部對一些高級人員的任命表現出了它的戰略遠見。由朱可夫元帥統一指揮伏爾加-頓河前線的各集團軍,華西列夫斯基將軍任他的參謀長(註:華西列夫斯基後晉升為元帥,一九四三年四月被任命為蘇軍總參謀長,一九四九年,任蘇聯武裝力量總司令。)。他們沒有把預備隊集中起來去抗擊霍特的突擊,而是對頓河中游運氣不好的義大利第8集團軍發起大規模的進攻,進攻的正面很寬,包括了霍里德戰役群(該群在德軍的左翼接替了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的防地,而且還包括了齊爾河一線的第48坦克軍的陣地。德軍軍在這一防禦地段的危機和意軍的瓦解,不僅迫使德軍第11裝甲師放棄強渡頓河的進攻行動,而且還使得曼斯坦不得不大量收攏霍特第4坦克集團軍的兵力,以便建立起掩護羅斯托夫的新防線,這就決定了第6集團軍在史達林格勒的命運。

十二月十六日,第48坦克軍當面的情況一點也不清楚。蘇軍第5坦克集團軍停止了沿齊爾河一線的進攻,似乎有可能渡過頓河,迎擊霍特集團軍。由於天氣不好,德國空軍的飛機已經有好幾天沒有起飛,空中偵察沒有進行。到了十七日,情況明朗化了。正當德軍第11裝甲師要強渡頓河時,蘇軍以猛烈的攻擊,突破了下齊爾以北約六英里的第336師的陣地。這時,除了把德軍第11裝甲師投入戰鬥別無他法,該師把蘇軍擊回到河岸。十八日,德軍第11裝甲師繼續攻擊,以期清除蘇軍渡過齊爾河的立足點。若不是有訊息說,另一股蘇軍又在西北十二英里的下加里諾夫斯基登入場發起進攻的話,德軍第11裝甲師的攻擊是會取得成功的。蘇軍的一個機械化軍在寬大正面上實施突破,德軍的“應急”部隊的抵抗沒起什麼作用。諾貝爾斯道夫將軍被迫令德軍第11裝甲師去封閉突破口。巴爾克是不同意這樣作的,他認為在這樣作以前最好是先消滅第336師當面的敵人。

巴爾克受領命令後,決定即刻出發,經一夜的行軍,於第二天拂曉,不等蘇軍出動即向敵人發起進攻。為此,第110裝甲步兵團要由正面牽制敵人;第15裝甲團攻擊敵人的東翼;第111裝甲步兵團則在右後方掩護翼側,留作預備隊。

十二月十九日五時,一切均按計畫行事,天蒙蒙亮,第15裝甲團的先頭分隊看到,蘇軍展開成戰鬥隊形的強大坦克部隊正向南行進,由於德軍裝甲團蔭蔽得很好,它僅有的二十五輛坦克就跟在蘇軍的後面,還沒等蘇軍反應過來,就對蘇軍開了火,只幾分鐘擊毀蘇軍坦克四十二輛。蘇軍這才明白原來象二梯隊跟在他們後面的,是德軍的坦克,而不是他們自己的坦克。制高點148.8高地被德軍奪了過來。在這個高地的另一邊,也有展開成戰鬥隊形的坦克在前進,它們的行動跟上邊說的幾乎一樣。德軍由萊斯特曼上尉指揮的坦克又一次由後邊攻擊了蘇軍,而在蘇軍還沒弄清情況以前,已經被消滅了。就在這樣短得出奇的時間內,二十五輛德國坦克消滅了蘇軍六十五輛坦克,自己卻毫無損傷。這場戰鬥衝垮了蘇軍的進攻,其殘部倉惶逃竄,沒有敢再進行抵抗。

十九日晚,蘇軍第3坦克旅對德軍德軍第11裝甲師的左翼實施牽制性攻擊,並占領了第110裝甲步兵團第1營的陣地。但第15裝甲團很快又奪回了這塊陣地。

十二月二十日,德軍第11裝甲師繼續前進,以便將敵人驅趕到齊爾河的對岸。裝甲師的進展起初很順利,但到傍晚的時候,蘇軍對師的右翼進行了猛烈的反擊,並突入第111裝甲步兵團的後方。這一危急由裝甲團給解除了,還擊毀了蘇軍的十輛坦克。

由於蘇軍的猛烈進攻,巴爾克將軍決定於二十一日鞏固防禦陣地,並令各團利用夜暗調整部署。這天凌晨二時,兩個裝甲步兵團都報稱,他們的防禦陣地被蘇軍突破。一輪明月照亮大地,蘇軍的坦克和步兵趁德軍調整部署之際突入了德軍的陣地。第15裝甲團立即發起反擊,不久就由裝甲步兵團那裡傳來了捷報。巴爾克派出第61機車營在第110和第111裝甲步兵團的接合部攻擊蘇軍,這股蘇軍似是敵人的主力。到了白天,情況已明:德軍第11裝甲師取得了防禦戰的重大勝利,蘇軍在德軍的陣地之前丟下數百具屍體,德軍的損失也很大。

十二月二十二日,第48坦克軍防地上一派寧靜。事實上,德軍在齊爾河一線的大規模防禦戰已告一段落。但是,由於意軍第8集團軍陣地的瓦解,這就在德軍的左翼打開了一個口子,蘇軍近衛第1集團軍的部隊正通過這個口子源源而入。十二月二十二日,德軍軍部接到命令:撤離齊爾防線。率德軍第11裝甲師轉移到西面九十英里處的塔欽斯卡亞。除非德軍飛快地行進,是解救不了羅斯托夫的。

在結束關於齊爾河戰鬥的敘述以前,必須對這位天生坦克指揮官巴爾克將軍讚頌幾句。在整個戰鬥過程中、他的裝甲師簡直是一支“消防隊”,它在兩個步兵師後邊行進,熄滅一次“大火”,緊跟著再去熄滅另一次“大火”。遇到步兵不能對付的蘇軍登入場,巴爾克就以坦克兵的全部力量去猛擊敵人,他在遵守一句古老的格言:“不必吝惜,只管猛擊。”他所以能取得輝煌的戰果,是因為他能與兩個步兵師和第48坦克軍軍部密切協同。巴爾克永遠不讓單一的坦克去直接支援步兵,因為他認為這樣對十分需要的坦克是不利的,並且也是個浪費。而機動作戰的戰術常使形勢轉危為安,並使敵人遭到很大損失。這期間,在第48坦克軍的行動地帶內共消滅敵軍坦克七百餘輛。根據德軍的所見所聞,德軍認為,只要德軍有沉著勇敢的士兵,有集中使用的坦克和火炮,就可以打敗擁有大量兵力、兵器的蘇軍。

下面是巴爾克自己關於這次行動的記載:

德軍第11裝甲師以其決定性的英勇行動,在齊爾河一線取得了防禦的勝利。如果該地段的防禦被突破,蘇軍得以進軍羅斯托夫,高加索集團軍群的退路將被切斷,這會使它遭到史達林格勒德軍集團軍同樣的厄運。這樣,形勢逼著德軍第11裝甲師要竭盡全力去完成受領的任務。

所幸的是,經過歷次艱苦戰鬥以後,那些沒有經得起考驗的指揮官,統統都由有經驗的人替換了。留下來的指揮官都是絕對可靠的。

連續幾個星期,德軍師都是夜間轉移,拂曉前到達最易攻擊敵人的位置上,而在敵人出動的前一小時攻擊。使用這種戰術要求部隊要消耗很大的精力和體力,但是傷亡卻很小,因為這種作法常常出敵意外。德軍師的一句格言是“夜行軍是救命星。”然而,人們要問,德軍第11裝甲師的軍人究竟什麼時間睡覺呢,這個問題恐怕永遠也得不到明確的答案。

命令毫無例外地都是口述的。師長於當晚定下次日的決心,並於現地給團長口頭下達必要的命令。然後他回到司令部,再同第48坦克軍參謀長商討他的意圖。如獲批准,就給各團發電:“無變化”,於是一切均按計畫行事。如有重要變化,師長即於當夜到各團去,重新下達口述命令。他由戰場上的前進陣地指揮師的行動。師長的位置與實施主要突擊的部隊在一起,他每天都要到團里去好幾次。師司令部稍靠後一點配置,在行動中一般不改變位置。司令部負責蒐集和整理敵情材料,掌管部隊的補給,並調動加強兵力。師長和司令部之間用無線電台保持通信聯繫,只在少數情況下才用電話聯絡。

由沉著而能幹的盧希特將軍指揮的德軍第336步兵師,由於防備嚴重不足而處於不利狀態。如果該師擁有大量的反坦克火炮,就不可能出現一次又一次的危機。在這方面,德軍的編制是不合乎要求的。

雙方都曾使新組建而裝備很差的部隊投入了戰鬥。如德軍的空軍野戰師,儘管擁有較好的技術裝備,只不多幾天就垮台了。它的訓練很差,另外也缺乏有經驗的指揮官。這些師是戈林的創造,這種創造根本沒有合理的軍事上的依據,士兵們因為這種荒謬行徑而送了命。

蘇軍方面,坦克乘員,特別是機械化軍的坦克乘員,根本談不上什麼象樣的訓練。這個缺點正是德軍12月19日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這篇紀事裡,關於炮兵談得不多,在高度機動和情況多變的作戰行動中,炮兵不能及時到來執行一項重要任務。但在夜間,炮兵常常用來以集火射擊襲擊敵人的宿營地。這種戰術的效果究竟有多大,也很難說。但是,蘇軍為逃避冬日的嚴寒,常常躲在村莊裡,這樣就可以構想炮擊的效果了。

齊爾河這一仗,由於蘇軍坦克第5集團軍指揮部所採取的方法不當,使德軍打起來並不吃力。他們投入戰鬥的各個軍,發起攻擊時在時間上並沒有什麼協同,大量的步兵師之間也沒有協同好。這樣,德軍第11裝甲師就能夠打完一個軍再打一個軍,等到把這個坦克集團軍削弱到一定程度,德軍裝甲師甚至可以撤下來,再去對付蘇軍的另外一個坦克集團軍。

蘇軍在齊爾河戰鬥中採用的戰術給德軍留下的最初印象。這些印象在以後的許多情況中進一步證明是正確的。

實際上,蘇軍每次發起進攻以前,先進行廣泛的滲透活動,由一些分隊和小組“滲入”到防禦陣地中來。在掌握這種作戰方法方面,還沒有人能趕上蘇軍人。雖然外圍地域都在監視之下,蘇軍人卻突然間就在德軍陣地的當中出現,誰也沒看見他們來,誰也不知道他們是什麼時候來的。甚至在那些通行特別困難的地方,他們都可能成群地出現,而且很快就挖了掩體。誠然,單個士兵滲入是沒有什麼困難的,因為德軍的陣地只有薄弱的兵力防守,支撐點中間的間隔也很大。師的防禦正面寬達十二英里。但是一個令人驚異的事實是,儘管整個夜晚德軍都在注視著,機警地張大眼睛望著,第二天早晨準還有整分隊的蘇軍到德軍的防禦陣地里來,帶來了全部武器和彈藥,而且還挖了掩體。這種滲透的技巧是驚人的,幾乎沒有聲音,一槍不發。這種滲透戰術,蘇軍使用了數百次,取得了重大成果。對付這種行動的唯一辦法是:加強守備力量,讓那些值勤的機警士兵作縱深配量,並不斷地進行巡邏,而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有足夠的預備隊隨時作好準備,一有情況立即出動,趕走侵入的敵人。

蘇軍另一個行動特點是,不論在什麼地方,不管什麼時間,都要建立登入場,以作為爾後進攻的基地。蘇軍控制的登入場的確是很大的威脅。忽略這些登入場,或者不及時清除這些登入場,都是很錯誤的。蘇軍的登入場,初建時可能很小,而且幾乎沒有什麼危害,但是短時間內,他們就可以把它變成危害很大的陣地,不久就會成為難以克服的據點。晚間蘇軍一個連占領的登入場,第二天早晨兵力至少要擴大到一個團,再一個夜晚就會變成一個裝備了重武器的堅固據點,它可以具備所需要的一切,使它達到幾乎堅不可摧的程度。蘇軍頭天夜裡建立了登入場,用再猛烈、再集中的炮兵火力也不能把它趕走。最有效的辦法是實施經周密組織的進攻。蘇軍“到處建立登入場”的原則會構成非常嚴重的威脅,這是不能低估的。這裡唯一可靠的,必須成為一條原則的辦法是:若蘇軍正在建立登入場,或者正在建立前進陣地,就向它發起衝擊,而且立即衝擊,猛烈地衝擊,猶豫不決注定要失敗。遲緩一個小時,衝擊就可能受到挫折,遲緩兩個小時就定然受挫折,遲緩一天就要召來大災難。甚至是只有一個步兵排,只有一輛坦克,就要發起衝擊!要在蘇軍立足未穩的時候,要在它剛被發現,好對付的時候,在它還沒有時間組織防禦的時候,要在它的重武器還沒運到的時候,就對它發起衝擊。推遲幾個小時就太晚了。遲緩意味著失敗;果斷而及時的行動就會成功。

蘇軍的戰術是一個奇怪的混合物。儘管他們精於滲透行動,並特別善於構築野戰工事,但蘇軍進攻行動的刻板也幾乎是眾所周知的(有時蘇軍坦克部隊也能打敗較小的部隊,這顯然是例外)。愚蠢地對某一點反覆地衝擊,炮兵火力組織的公式化,以及不善於選擇進攻的地形,都表現出在執行任務時缺乏創造性和思想上的僵化。德軍的無線電偵聽隊曾多次聽到這樣急躁的提問:“現在德軍乾什麼?”只有少數的下級指揮官在遇到情況變化時,能表示個人的看法。在許多情況下,本來是一次成功的衝擊、突破或是已經完成了的合圍,但卻沒有及時擴大戰果,就是因為上級沒有關照該怎么辦。

地點

齊爾河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