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河—萊茵河戰役

馬斯河—萊茵河戰役

1945年2月8日—3月10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聯軍實施的進攻戰役,也是盟軍為進軍萊茵河而實施的總攻的一部分。

戰役

1945年2月8日—3月10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聯軍實施的進攻戰役,也是盟軍

馬斯河—萊茵河戰役馬斯河—萊茵河戰役
為進軍萊茵河而實施的總攻的一部分。
1945年1月中旬蘇軍發動總攻(參見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迫使德軍統帥部將其西戰場大量兵力調往東戰場作戰。這為英美聯軍突破“齊格菲防線”創造了有利條件。英美聯軍是1944年9月在該防線前受阻的。防線北段由德軍“H”集團軍群(司令為施圖登特上將)傘兵第1集團軍和“B”集團軍群(司令為莫德爾元帥)第15集團軍設防。兩集團軍編有15個師,兵力兵器均不滿額(人員為50%,火炮為65%)。此外,3個師(坦克師、摩托化師和傘兵師)留作預備隊。德軍在此段戰線約有飛機700架。盟軍第21集團軍群(司令為蒙哥馬利元帥,轄美軍第9集團軍、英軍第2集團軍和加拿大第1集團軍,總計31個師,其中9個師為裝甲坦克師,另4個獨立裝甲坦克旅)奉命實施馬斯河—萊茵河戰役。英國空軍第83、第84空軍大隊及美國空軍第19戰術空軍集團軍群(共約飛機3600架)負責支援該集團軍群。戰役企圖是:英軍第2集團軍在中部牽制德軍,爾後美軍第9集團軍和加拿大第1集團軍向韋瑟爾方向實施包圍突擊,殲滅當面德軍,並攻占萊茵河西岸杜塞道夫至埃默里希地段。
2月1—7日,盟軍空軍對德軍防禦陣地和後方,以及萊茵河各渡口實施密集突擊。2月8日,經5小時炮火準備,加拿大第1集團軍轉入進攻。加軍4個師在主要突擊方向對德軍1個師實施衝擊,4天時間僅越過保障地帶,前出到主要防禦地帶,直至2月13日加軍才楔入德軍主要防禦地帶並攻占克萊沃,爾後繼續向東南緩慢推進。美軍第9集團軍原定2月10日發起進攻,但因德軍炸毀魯爾河大壩和打開該河閘門,戰場被淹,故而延期實施。德軍統帥部遂能調集預備隊和從未受衝擊地段撤出軍隊加強右翼,至2月17日將加軍第1集團軍阻止在戈赫—卡爾卡地區。2月23日,魯爾河水位降低,美軍第9集團軍轉入進攻,強渡該河,至2月26日已在魯爾河東岸奪占1個大登入場(正面約32公里,縱深約16公里)。當日,加軍第1集團軍恢復進攻,向克桑滕實施突擊。美軍第9集團軍由登入場擴張戰果,與加軍第1集團軍兩面夾攻。德軍受到合圍的威脅,未作認真抵抗就倉促由萊茵河西岸撤退。3月2日,美軍第9集團軍各先遣部隊進至萊茵河克雷菲爾德地域。3月3日,在蓋爾德恩地域與加拿大軍隊會合。截至3月9日,在萊茵河西岸只剩下由德軍9個師的潰散部隊拼湊而成的1個集團,負責在韋瑟爾地域扼守萊茵河畔1個不大的橋頭陣地。3月9日夜間,德軍炸毀各渡口,該集團大部兵力撤過萊茵河。因此,盟軍未能圍殲萊茵河以西德軍。

點評

點評:此戰,儘管盟軍在兵力兵器方面占有很大優勢,但每晝夜平均進攻速度未能超過1.2—3.5公里。北突擊集團向德軍縱深共推進25—30公里,南突擊集團則推進45—60公里。馬斯河—萊茵河戰役的結局是,盟軍大大改善了自己的戰略戰役態。盟軍進至萊茵河並為爾後進攻和占領德國最重要的經濟區魯爾創造了有利條件。 ( 本文轉自 軍事網 )
轉自:新軍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