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行類動物

鼻行類動物是一種,鼻部有關節,可跳躍前行,會飛的動物。

鼻行類是哺乳動物中極為特殊的一目,共有14科189種,棲息在太平洋的希埃依群島。這類動物最突出的特徵是依靠鼻部行走,覓食,鼻部成為最主要的運行器官,並高度特化,生出“鼻足”之類衍生器官。而四肢嚴重退化,僅用來抓握食物。尾部則較發達,並起著身體平衡的作用。鼻行類身體一般密布體毛,但也有少數種類身披穿山甲樣的鱗甲。它們繁殖力不強,一次只生一胎,妊娠期7個月,四季均可懷孕生產。由於生存環境安全,沒有天敵,鼻行類已在希埃依群島生存了數十萬年之久。
二戰期間,瑞典人埃納.佩特魯森日本法西斯的集中營僥倖逃出,1941年經漂流輾轉來到希埃依群島,發現該群島因遠離大陸,人跡罕至,不僅尚未進行生態研究,而且有的島嶼根本無人知曉。如其中的希達迪菲島即是由埃納發現後才確定方位補畫入地圖的。該群島產生於遙遠的地質年代,至遲在白堊紀後期就已與大陸分離。因此島上生息著許多古老而獨特的生物種群,鼻行類動物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種。有的島上曾有土著人居住,後因染上“外來人”帶來的流感病毒而全部死亡。二戰後一個國際研究機構曾在群島的密羅紙利島東岸建立研究所,進行生物學調查研究,但1957年美國在這裡進行核試驗,隨著無情的巨響與蘑菇雲沖天升起,剛剛發現十六年的島嶼與研究人員收集整理的珍貴標本、圖片、調查記錄案一起葬身海底了。哈拉特書中的圖片與資料,據稱即來自對當時島上這些科研圖片與記載的殘留記憶。
日本生物學家們根據哈拉特的圖片和資料,精心製作了鼻行類動物的復原標本,引起了世界生物學家和動物愛好者們的極大興趣。如能找出確鑿的實物標本,那么鼻行類的發現可稱為本世紀動物學史上的重大事件。但也有人認為,鼻行類缺乏在動物發展史與分類學上的依據,又沒有出土的化石之類可作參考,因此真偽還很難說。如今希埃依群島業已毀滅,埃納和哈拉特等人也均已作古。一切均已無從尋覓,真耶?偽耶?面對著復原的鼻行類動物標本,人們除了遺憾,還有無窮的困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