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區

鼓浪嶼區

原廈門市轄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素有“音樂之島”、“鋼琴之鄉”的美稱。位於廈門島西南約500米的海域。面積1.8平方公里,人口2萬。轄市場、延平、旗山、鹿礁、龍頭、大埭、筆山、內厝、福祥、雞山、四松11個居委會。

鼓浪嶼區鼓浪嶼區

原廈門市轄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素有“音樂之島”、“鋼琴之鄉”的美稱。位於廈門島西南約500米的海域。面積1.8平方公里,人口2萬。轄市場、延平、旗山、鹿礁、龍頭、大埭、筆山、內厝、福祥、雞山、四松11個居委會。北、西北、南部崗巒起伏,東、中部較平坦。全島海岸線長達7公里,沙灘多。年均溫21.1℃,年均降水量1 200毫米。夏季有颱風。每年接待中外遊客數以萬計,已形成以旅遊業為龍頭,商貿、工業及其他事業齊頭並進的旅遊經濟。文化古蹟遍布全島,民族英雄鄭成功等在這裡留下遺蹟。著名人物有林巧稚、馬約翰、李嘉祿、林俊卿、殷承宗、許裴平、陳佐煌等。現在已經改為鼓浪嶼街道辦事處。
鼓浪嶼東南部復興路有一座毓園,即林巧稚大夫紀念園。毓園占地5700平方米,為紀念鼓浪嶼的優秀女兒、人民醫學家林巧稚大夫,廈門市政府於1984年5月修建此園。林巧稚大夫於1901年12月23日誕生在日光岩下一個教師之家。她是我國現代婦產科醫學的奠基人,一生培養和造就了大批醫學人才,親自接生了5萬多名嬰兒,治無數婦科病人,而自己卻孑然一生,為婦女及兒童健康及為培育醫學人才傾注畢生精力。毓園之"毓",就是培育養育之意,故紀念園取名毓園。 兩側是花壇,種植著潔淨的星菊,石階兩旁是彩色繽紛的米蘭、扶桑、大理、一串紅等花卉,夾道迎客。其中有占地1000平方米、用花崗岩方磚砌成的坪台,林巧稚大夫立式雕像就屹立在平台右側,雕像對面有一座占地140多平方米的林巧稚大夫生平事績展覽館,展出其生前用過的部分實物、著作,百餘幅社會活動和工作、生活照片,外國友人贈送的紀念品,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紀念林巧稚大夫的題字等,還有各種證書和其他珍貴資料。
鼓浪嶼區景點共有:
海上看金門 鼓浪洞天 日光岩 古避暑洞
龍頭山寨 鄭成功紀念館 水操台 英雄園
皓月園 琴園 菽莊花園 毓園
萬國建築博覽 鼓浪嶼音樂廳 廈門博物館 環島海濱浴場
廈門海底世界 歷史溯源
宋、元、明代鼓浪嶼的開拓和發展
廈門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個海港風景城市。其西南一水之隔的鼓浪嶼,歷來屬於廈門的行政管轄範圍。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廈門島上就有人類生活。唐中葉(公元8世紀前後)以後,來自中原的陳、薛等家族先後遷居島上開發與生產,該島遂有"新城""嘉禾里"之地名。宋、元時期,島上人煙漸繁,其北邊不遠的泉州港海上貿易的繁榮昌盛進一步促進了廈門(時稱嘉禾嶼)社會經濟的發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年)首次在島上設立"嘉禾千戶所"。 因為目前有關文物、文獻資料不足,宋、元以前鼓浪嶼的歷史已不可考。由於鼓浪嶼四周的輪廓接近圓形,因此民間相傳宋、元時期其地名為"圓沙洲""圓洲仔"。今之燕尾山在本世紀的地圖上曾被稱為"洲仔尾山",可以作為鼓浪嶼古地名的一個考證根據。
明未清初至鴉片戰爭前夕鼓浪嶼的初步繁榮
鄭成功塑像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據金門、廈門兩島為根據地抗擊南下的清軍,並於此操練水師,率兵東征,驅逐荷蘭侵略者,收復台灣。鼓浪嶼是鄭成功最初的根據地。《南疆繹史》等文獻記載,鄭成功在南安故里焚青衣起兵後,立即"與所厚陳輝等90餘人第一旅遁入金門,隨往南澳收集餘眾,得數千",隨之"移屯鼓浪嶼",時在隆武二年(1646年)。鄭氏起師伊始,軍費拮据,處境困難。恰好有一艘鄭家的商船從日本開來停泊在鼓浪嶼,鄭成功遂將這艘商船帶來的10萬兩銀子用來募兵和購制軍械。接著在鼓浪嶼日光岩等要地屯營紮寨,設水操台練兵,並積極從鼓浪嶼引兵配合閩南抗清力量,在泉州、同安、海澄一帶抗擊清軍。直到永曆四年〈1650年〉,鄭成功計奪廈門島,兼併鄭彩、鄭聯的軍隊,始形成包括鼓浪嶼在內的金、廈抗清根據地。鄭成功率師駐鼓浪嶼前後四年,為其以後的抗清復台大業打下了基礎。
鴉片戰爭時期英軍占據鼓浪嶼
18世紀後半葉,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殖民者不斷向外爭奪商品市場和原料供應地,封閉的舊中國成為它們的一個侵略目標。廈門是清代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航運貿易中心,早為西方殖民者所垂涎,並被列為用武力侵占和被迫通商的主要目標之一。道光十二年(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胡夏米(H·H·Lindsay)等人乘坐武裝商船前往包括廈門在內的中國東南沿海進行偵察。事後,胡夏米向英國外交大臣建議,如果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一定要封鎖並占領廈門。英國當局在制定侵華戰爭計畫的過程中,也一再提到廈門,把侵略的矛頭指向廈門。 英國侵略者極力用鴉片來打開中國的大門。為保護販賣毒品的可恥勾當,它們加緊攫取在華的種種特權。1840年6月3日,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戰爭伊始,英軍便多次派遣兵船闖入閩粵海面窺探和挑釁。當時領導福建沿海抗英鬥爭的是閩浙總督鄧廷楨。鄧廷楨是一位愛國的抵抗派代表人物。由於鄧廷楨積極備戰,加強了防禦力量,加上廈門軍民同仇敵愾,英勇殺敵,英軍於1840年7月2日和8月21日以及接連幾天的武裝侵略,均遭到廈門軍民的迎頭痛擊,以失敗告終。 英艦退出廈門後,繼續北上,用武力恫嚇清政府。清朝統治者見勢不妙,遂採取妥協態度,在福建方面調顏伯燾接任閩浙總督,同時下令"撤兵省費"。1841年8月,英國侵略者再次派遣侵華全權代表璞鼎查(H·Pottinger)親率強大的艦隊直攻廈門,狂妄地要求清政府地方當局"放棄城池及廈門之一切堡壘"。在當年8月2日激烈的炮戰中,雖然廈門守軍擊中數艘英軍兵船,無奈寡不敵眾,金門鎮總兵江繼芸和部下官兵堅守陣地,同敵人血戰到底,最後全部壯烈殉國。廈門和鼓浪嶼同時陷入敵手。
鼓浪嶼淪為列強統治的殖民地
鴉片戰爭之後的20年間,外國列強勢力對廈門和鼓浪嶼的侵略已全面展開,且迅速地擴展和深化。在此期間,西班牙、荷蘭、挪威、法國繼英、美兩國之後,也在廈門設立領事並在鼓浪嶼建造領事館。外國洋行和公司越辦越多,外國商人不滿足於通過轉手投機買賣攫取暴利,開始在廈門創辦工廠企業,直接利用當地的資源。英商廈門船塢公司和設在鼓浪嶼的英商廈門機器工程公司就是其中較大的外國公司。為了進一步操縱中國的市場,外國勢力培植了一批買辦為它們效勞。航運公司、銀行、電報局也同時相繼興辦起來。緊跟在美國歸正教會後面,倫敦差會於1844年在鼓浪嶼成立教會,大英長老會也於1850年在鼓浪嶼扎住腳跟。1848年,美國歸正教會的"中華第一聖堂"建造在廈門新街仔。15年後,英國教會也在鼓浪嶼建造了專供外國人祈禱的"協和禮拜堂"(在今第二醫院內)。一批培養中國牧師、傳道士的"聖道學教",宣傳宗教的教會學校在廈門,特別是在鼓浪嶼,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為了進一步掌握東南門戶一一廈門的經濟命脈,控制廈門海關和港口管理大權被視為關鍵的措施。1862年3月30日,外國列強根據《天津條約》的附約《通商章程善後條約》,在廈門設立海關稅務司。同年,設立廈門口理船廳。清初以來就已存在的中國海關變?quot;常關",被降作對內航運貿易的關卡。到了1901年,根據《辛丑條約》,連這一點點權利都被剝奪掉。海關稅務司和廈門口理船廳的設立,使清政府喪失了廈門海關和港務的管理大權,廈門從此進一步落入半殖民地的深淵。奧地利、德國、日本等國看到廈門門戶大開,有利可圖,趕緊蜂擁而入。德國和日本甚至有後來居上之勢?862年以後,列強勢力越發強大。1870年海關稅務司休士(George Hughes)統計廈門有洋行14家,其中英國7家,印度3家,德國2家,美國和英屬新加坡各1家。1882年,副稅務司勞思(W·B·Russell)統計,洋行已增至23家。[5]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獨占了鼓浪嶼,直至我國抗戰勝利。1949年10月17日,鼓浪嶼回歸祖國。 2003年,撤銷行政區,歸屬於廈門市思明區。區劃調整後,鼓浪嶼—萬石植物園風景名勝區將管轄10個著名風景區,陸地和海域面積達到245平方公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