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依絲

《黛依絲》是法國作曲家朱爾斯·埃米爾·馬斯涅的代表作,又名《泰伊思》。

《黛依絲》是法國作曲家朱爾斯·埃米爾·馬斯涅的代表作,又名《泰伊思》。
歌劇《黛依絲》作於1894年,劇情為一個宗教故事,發生在公元四世紀的埃及。整劇以古埃及名城亞歷山大為背景敘述了一位在沙漠中修行的聖僧拯救女幽靈泰伊思的故事。他冒險進城將沉迷於紙醉金迷生活中的金粉女泰伊思帶出。苦苦勸告她離開花紅酒綠的交際圈,歸依宗教。泰伊思終於被打動,決定入修道院當修女.但聖僧卻被泰伊思的青春美麗所打動,愛上了泰伊思.在他決定為之獻身的上帝國主和愛情之間,聖僧倍受折磨,他逃離了修道院遊走四方。但最終他擺脫不了對泰伊思的思念回到了泰伊思身旁。此時泰伊思已病入膏荒入彌留之際。聖僧匍匐在愛情腳下,聖人成了罪人,罪人的靈魂卻升入了天堂.故事悽美動人。

沉思

《沉思》為馬思涅的歌劇《黛依絲》第二幕第一場與第二場中間所奏的間奏曲,故又稱為"泰伊思冥想曲",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小提琴獨奏曲中經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馬思涅的代表作品。這段間奏曲表現了泰伊思厭倦世俗,而產生通過信仰宗教來求得解脫時的心態。這一優美的鏇律,除用做間奏外,在劇中也經常出現以提高劇中氣氛。樂曲結構簡單,為虔誠的行板,D大調,4/4拍子。樂曲第一段寧靜祥和,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題,猶如少女虔誠地向上帝國主敞開心扉企求上帝國主的饒恕。樂曲第二段幾次轉調和使用變化音,使音樂的情緒很不穩定。表現了戴伊思思潮湧動內心矛盾掙扎。第三段樂曲又恢復平靜,再度出現最初的鏇律,虔誠的祈禱得到了實現。小提琴在結尾處推向了高音區,在G弦逐漸減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響慢慢消失而結束。仿佛被淨化的靈魂飛向上界,是主帶對美好天國的遐想得到了精神的滿足。
馬思涅的《沉思》歷來被作為最為優美的小提琴曲之一,其婉轉抒情的曲調也成為了小提琴作品中的經典。

小說

內容簡介:

《黛依絲》主要表現了作者對天主教會的不滿。貴族子弟巴福尼斯皈依了基督教,隱居在尼羅河畔的沙漠裡修行了10年。有一天他突然想起從前在亞歷山大劇場見過一個美貌放蕩的女演員黛依絲,決心把她從罪惡的深淵中拯救出來。他從沙漠步行到亞力山大,乘黛依絲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為虛度年華而苦悶和空虛的時候,勸說她燒毀了一切財產後進了一個女修道院。但是巴福尼斯回到沙漠後卻坐臥不寧,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黛依絲的形象,他終於不得不承認是愛上了她。他知道黛位絲病危時無比悔恨,拚命趕到她的床前,承認自己用上帝和天堂欺騙了她,他只是一個可憐的瘋子。

作者簡介:

阿納托爾·法朗士(Anatole France,1844-1924)法國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本名蒂波,“法朗士”是他父親法朗索瓦的縮寫,又因他愛祖國法蘭西,幫以祖國的名字作為自己的筆名。其父經營一家書店,少年時的法朗士經常替父親編寫書目、圖書簡介等,置身於書海之中。
1973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金色詩篇》,爾後以寫文學批評文章成名;1881年出版《波納爾之罪》,在文壇上聲名大噪。以後他寫了一系列的歷史題材小說,如《苔依絲》(1890)、《鵝掌女王烤肉店》(1893)、《企鵝島》(1908)、《諸神渴了》(1912)等長篇小說。其中《諸神渴了》被稱作是“情節很戲劇他的一部傑作”(頒獎辭)。此外,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還有短篇小說《克蘭比爾》(1901)、長篇小說《在白石上》(1904)、《天使的反叛》(1914),其間還有長篇四部曲《當代史話》(1896-1901)。由於受法國唯心主義歷史學家列南的“人類永遠也不能接近真理”的影響,這些作品均流露出歷史循環論、社會改造徒勞無益論的悲觀情緒,但更多的是充滿對社會醜惡的嘲諷和抨擊。1896年末,他成為法蘭西學院的會員。
1894年德雷福斯事件發生後,法朗士的政治態度開始左傾,與左拉一起參加了為德雷福斯伸張正義的鬥爭。俄國革命期間,他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成為法國社會黨成員,贏得左翼知識分子和工人階級的敬仰,1921年參加法國共產黨。
法朗士65年創作的傑出成就,使他成為“一位真正的文壇宗師”,他那“博學、富於幻想,清澈迷人的風格,還有他融合諷刺和熱情所產生的神奇效果”(頒獎詞)以及他創作的眾多膾炙人口的人物形象等,為作家在國內外贏得了極高的聲望。1921年,為了“表彰他輝煌的文學成就,其特點是高貴的風格、深厚的人類嶼、優雅和真正高盧人的氣質”,法朗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24年法朗士逝世,法國政府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國葬。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