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茴魚[圖片]

黑龍江茴魚[圖片]

體長而側扁,尾柄發達。吻鈍且短。口端位,上下頜等長。口裂傾斜。上頜游離,末端可達到眼正中的垂直線下方。上下頜各有一列細齒,舌上無齒。眼大。鱗細小,側線鱗80-98,側線平直。背鰭長且高大,背緣圓凸,呈旗狀;脂鰭小,位於臀鰭起點之後上方;雌體的背鰭、臀鰭較雄體為大。背部和體側紫灰色,體側散生有許多黑褐色小斑點;生殖時色彩明顯,成魚體側有許多大的紅色斑點,各鰭赤紫色。背鰭上有2條由赤褐色斑點形成的紋帶,幼魚體側除斑點外,還有數條暗色橫斑,隨著生長而消失。腹部色淡,整個體色較鮮艷。

基本信息

黑龍江茴魚黑龍江茴魚

黑龍江茴魚(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屬鮭形目茴魚科茴魚屬。俗稱:斑鱒子、紅鱗魚、魚華、海羅茨。英文名:Amur grayling , Arctic grayling 。

瀕危等級:易危。

體長而側扁,尾柄發達。吻鈍且短。口端位,上下頜等長。口裂傾斜。上頜游離,末端可達到眼正中的垂直線下方。上下頜各有一列細齒,舌上無齒。眼大。鱗細小,側線鱗80-98,側線平直。背鰭長且高大,背緣圓凸,呈旗狀;脂鰭小,位於臀鰭起點之後上方;雌體的背鰭、臀鰭較雄體為大。背部和體側紫灰色,體側散生有許多黑褐色小斑點;生殖時色彩明顯,成魚體側有許多大的紅色斑點,各鰭赤紫色。背鰭上有2條由赤褐色斑點形成的紋帶,幼魚體側除斑點外,還有數條暗色橫斑,隨著生長而消失。腹部色淡,整個體色較鮮艷。

黑龍江茴魚系冷水性魚類,為北冷溫帶一種典型的山澗溪流棲居的魚類,遊動範圍較小,常年不進入大江和湖泊。夏季多生活在支流的上游,喜在水草繁茂、昆蟲眾多、水色澄清、水流較急的河川中;冬季即在山溪深水處越冬,仍不停食。每年有短距離的生殖、適溫及索鉺的春季洄游,以及一個為躲避乾旱和冰凍的秋季洄游。茴魚以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索食時間多在夜間,夏季喜在淺水處捕食水生昆蟲和落入水中的陸生昆蟲。成熟年齡為4冬齡,繁殖季節約在4月中旬至5月初,此時親魚集群游到清澈而湍急的水流中產卵,卵常粘附著在河底的礫石上面。

黑龍江茴魚在我國產於黑龍江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綏芬河;國外分布於俄羅斯鄂霍次克海沿岸和日本海沿岸。

茴魚在我國另有兩個亞種:產於鴨綠江的鴨綠江茴魚(T.arcticus yaluensis)和產於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的北極茴魚(T.arcticus arcticus)上述三亞種的外形和習性頗相似,僅地理分布不同而已。

茴魚肉質鮮美,為名貴的食用魚類,但數量不多,未形成一定的捕撈量。當地漁民多在洄游期進行捕撈,捕撈強度過大,使原來就不多的資源量顯著下降。此外,由於河流均在興修水庫和水利設施,改變了茴魚的產卵、攝食、越冬環境,對其繁殖和生存也造成了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