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

北大荒集團的前身是黑龍江農墾系統,創立於1947年。經過三代人半個世紀的艱苦奮鬥,在昔日人跡罕少的亘古荒原上,建起了中國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有農場群,成為全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1998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組建北大荒農墾集團,並列入全國120家大型企業集團試點行列

集團概況

1998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組建北大荒集團,同時,集團列入全國120家大型企業集團試點行列。

集團總部設在哈爾濱市.下屬9個分公司,104個農牧場,136家工商運建服企業,16家科研開發機構,4所普通高等學校,3所成人高等學校,2所普通中等專業學校,138所普通中學,140所國小,126家醫院,90個衛生防疫站,70個婦幼保健站,71座電視轉播台,111個有線電視台,1個日報社。

集團2004年生產總值2361億元。總人口157.9萬人,從業人員73,1萬人;土地總面積5439萬公頃,占全省土地面積的126%:耕地面積2124萬公頃,尚有可墾荒地476萬公頃:森林面積891萬公頃,木材蓄積量4,93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15.12%;肉牛存欄41.895頭,奶牛存欄26.73頭.生豬存欄131.58萬頭,羊存欄206.29萬隻,家禽735.17萬隻,水面面積27.3萬公頃,地表水資源總量86.7億立方米,地表徑流56.7億立方米.可用水量37.02億立方米,地下淺層水量30億立方米,可開發量29.8億立方米。

主要農產品有糧食、油料、甜菜、水果,肉類、牛奶、水產品

2004年進出口總額2.1億美元。

農用飛機30架,飛機場54處,糧食處理中心198座,種子加工廠59個,汽車19.210台。農用大中型拖拉機24.151台長途通信線路29萬公里。

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

獨特優勢

經濟綜合實力強。現有資產總額500多億元,全口徑年銷售收入已達268億元,農場職工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5593元。

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土地總面積為543.9萬公頃。擁有212.4萬公頃耕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積20.2畝,是全國人均水平的16.4倍。

●農業基礎設施完善。農田水利設施配套大江大河防洪能力為20年一遇標準,人工林總面積達到57.5萬公頃,已經實現農田林網化。糧食處理工廠化,種子加工產業化。

農業生態環境優良。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開發時間短,工業污染少,生態環境好。有些企業已通過歐盟ECOCERT、BCS日本JASOMKJONA,美國OCIA,DIVT的有機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已近百萬畝。

農業機械化程度高。農業裝備水平在全國領先,農機總動力已這401.3萬千瓦。擁有世界最先進的大馬力拖拉機。收穫機、農用飛機衛星定位系統,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高達92%。 

農業科技貢獻率高。擁有16個科研院所,3所高等院校。9個技術推廣中心,105個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82%農業科技貢獻串達到6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0個百分點。

土地規模經營效率高。家庭農場土地規模經營面積超過55%,糧食直接成本低勞動生產率水平高。人均生產糧食5.936公斤農業職均生產糧食3萬公斤,其中高油高產大豆等許多作物單產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農業產業化程度高。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迅速d屈起。九三油脂、完達山乳業,北大荒米業、九三豐緣麥業等5家企業(集團)跨入國家級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行列年糧食加工能力達到日800多萬噸,年處理鮮奶能力達到51萬噸,培育了”北大荒“,”完達山“等一批知名品牌。

合作領域

在產業化龍頭企業改組改造方面進行合資合作。北大荒集團所屬產業化龍頭企業國有產權比重較大,急需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強與跨國企業的合資合作。通過出讓國有產權、增資擴股、合資合作等方式,實現產權多元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機制,提高企業外向度和國際市場競爭力。

在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精深加工方面進行合資合作。充分利用北大荒集團優良生態環境和全國最大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獨特優勢,引進跨國企業進行多領域的合作開發和深度加工。既可以進行技術、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也可以合資、獨資建設農產品和食品精深加工項目,提高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以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企業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在農產品生產方面進行貿易合作。北大荒集團是全國最大的農業企業,農業生產組織化、集約化、規模化程度高,農產品生產具有較高穩定性和品質一致性,可以成為跨國企業農產品加工和食品工業穩定的原料、半成品供應商。特別是在非轉基因大豆、大米,小麥、大麥、飼料等品種方面,可以聯合進行生產基地建設和國際市場開發,開展大批量和長期穩定的貿易合作。

在運用當代信息技術推動工業化進程方面進行合作。北大荒集團正在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並具備了較好的基礎。我們非常願意與跨國企業的軟體服務商進行合作,進一步提高市場監控、生產工藝、財務管理和物流配送等關鍵環節的信息化程度,努力開疫和運用電子商務,實現全流程線上管理和決策,加快新型工業化的進程。

在農墾學小城鎮建設方面開展各種合作。北大荒集團正在加快農業勞動力轉和小城鎮建設步伐。墾區現有140座小城鎮已初具規模,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龍頭企業建設,文教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農墾小城鎮建設已經走在全省前列,成為一塊投資置業的熱十,是房地產開發,中介服務、食品加工等產業的理想投資場所,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和發潛力。

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

自然資源

 黑龍江墾區位於東經123°40′-134°40′和北緯40°10′-50°21′之間,總面積5.4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2.2%。分布在黑龍江省12個地(市)69個縣(市、區),橫跨小興安嶺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區。

黑龍江墾區現有土地總面積5.43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海南省的1.65倍),其中耕地3100多萬畝(相當於浙江省的1.29倍),林地1305萬畝,草原549萬畝,水面411萬畝。墾區位居世界僅有的三大黑土帶之一,主要土壤分布為棕壤、白漿土、黑土、草甸土、沼澤土,其中黑土和草甸土占耕地面積的50%。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在3-5%之間,有的地區高達10%以上。

墾區所處地域屬中、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乾燥而漫長,夏季濕潤而短促,春秋氣溫變化很大。墾區降水較充沛,年平均降水量540毫米。年平均氣溫在-0.9-4℃之間。無霜期平均為120天。全年日照時數為2400-2900小時。

墾區的河流分屬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大水系,流經墾區匯水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近50條,河流入境水量3000億立方米以上。地下水儲量豐富,可利用量29.8億立方米。天然水域出產聞名全國的鱘鰉魚、馬哈魚、興凱湖大白魚等,還盛產東北銀鯽、鯉魚、鯰魚和“三花五羅”等名貴魚類。近年來,鱘鰉魚、興凱湖大白魚人工繁殖馴化技術獲得成功。淡水養殖發展前景廣闊。

墾區山地和丘陵地帶森林密布,森林面積達80.5萬公頃,其中天然林35.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4.6%,林木蓄積量2622萬立方米,成為北大荒的“綠色銀行”和保障農業穩產高產的“綠色屏障”。依託森林還有珍貴的動植物資源。有人參、黨參、五味子、剌五加、生麻等130多種名貴中草藥;有猴頭、木耳、蘑菇、薇菜、蕨菜等真菌及植物類產品;有鹿、狍、貂、麝鼠、山雞等名貴動物。人工種植和馴化養殖有可觀經濟效益。

墾區煤炭、黃金、石灰石、瑪瑙等礦產資源儲量可觀,品位居高。目前已探明煤炭儲量1.5億噸,遠景儲量2.48億噸;探明黃金儲量15.4噸,遠景儲量58.7噸;石灰石儲量在數十億噸以上,為發展礦產採掘、加工提供了有利條件。

墾區獨有的六大省級風景區引人矚目。位於興凱湖的當壁鎮、位於三江平原腹地的洪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完達山腳下的蛤蟆通水庫、位於勝利農場境內的喀爾喀山、位於寧安農場附近的鏡泊湖和尾山農場附近的五大連池,景色秀麗,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是旅遊、療養、科學考察的理想之地。

墾區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具有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和外向型農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墾區地處東北亞大通道,有38個農場坐落於中俄邊境線,具有發展邊境貿易的地緣優勢。

歷史沿革

開發建設

始於1947年。開發建設前,這裡是亘古荒原,素有“北大荒”之稱。開發建設北大荒,是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宏偉事業。1947年,按照黨中央、毛主席和中央軍委的重要指示,一批榮復軍人來到北大荒,創建了寧安、趙光等第一批國營農場。1958年,王震將軍率10萬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掀起了墾區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高潮。之後,經過三代人的艱苦奮鬥,建成了我國耕地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後備基地。基本建成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五十年代中後期,王震將軍率領10萬復轉官兵進軍北大荒,開始了北大荒第一次大規模開發建設。為回響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先後有14萬復轉官兵、5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支邊青年和54萬城市知識青年,投入到北大荒轟轟烈烈的開發建設行列中。經過三代人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奮鬥,建成了我國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有農場群,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後備基地。在開發建設中,墾區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以“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北大荒精神。

經過60年的開發建設,逐步形成了以農業為基礎,工商運建服綜合經營,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存,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既具企業屬性、又有社會屬性的完整社會經濟區域。形成了現行的由省部雙重領導、以地方為主的政企合一的特殊管理體制。經省人大、省政府授權和委託,農墾總局對墾區經濟和社會行政工作實行系統管理,承擔了除稅收以外的全部社會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經中央軍委批准,墾區設有一個師級建制的現役軍事部,主管民兵、預備役等軍事工作。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墾區提前三年實現了翻兩番的戰略目標,人民生活從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從第一批國營農場創建到1978年底,北大荒的一次創業經歷了三個階段:艱苦創業階段、快速發展階段和曲折前進階段。在計畫經濟體制下,北大荒人高舉“向地球開戰,向荒原要糧”的旗幟,以大規模開發建設為重點,以向國家提供商品糧為目的,開始了前無古人的偉大創業實踐,實現了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的歷史巨變,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墾殖史上的偉大奇蹟,推動了我國農墾事業和國民經濟的空前發展。

艱苦創業階段

(1947至1956年):這是北大荒農墾事業由開始創業到初具規模的10年。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拓荒大潮,北大荒的開發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個階段發生了六件具有重要影響的大事:一是黨中央發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重要指示,開墾處女地的先鋒們創建了寧安、通北和趙光等第一批國營機械化農場,為我國特別是北大荒農墾事業發展闖出了一條路子。二是在中央軍委和中央東北局的關懷下,革命殘廢軍人以驚人的毅力創建了伊拉哈、伏爾基河等一批榮軍農場,有力地推動了北大荒農墾事業的發展。三是以安置被解放的國民黨軍官勞動就業為目的,在東北地區創建了寶泉嶺、二龍山和筆架山等一批解放團農場,為後來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機械化農場奠定了基礎。四是人民解放軍農建二師成建制移墾北大荒,以團為單位創建了二九○、二九一等一批農建二師農場並就地集體轉業,開創了世界軍墾史上調動整建制軍隊進行屯墾戌邊的先河。五是按照國務院關於建立國營友誼農場的決定,利用蘇聯人民援助的機械設備,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用先進農業機械裝備起來的國營農場,對我國特別是北大荒農墾事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六是在時任鐵道兵司令員的王震將軍的倡導下,鐵道兵9個師的復轉官兵開赴北大荒,創建了八五○、八五二等一批綜合性半機械化的鐵道兵農場並成立了鐵道兵農墾局,為北大荒東部地區的開發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在北大荒的開發建設中,青年是一支重要的生力軍。在這一階段的後期,楊華等一批北京青年,回響黨中央的號召奔赴北大荒,揭開了全國支邊青年志願墾荒的序幕。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全國19個省、16個大中城市、2000多名青年先後來到北大荒,創建了北京莊、天津莊、河北莊、哈爾濱莊等青年集體農莊,為北大荒的開發建設增添了新鮮血液。據史料記載,1956年與初創時相比,墾區國營農場由15個增加到96個,耕地面積由41萬畝增加到457萬畝,機械總動力由1.1萬千瓦發展到6.2萬千瓦,農場職工由3900人增加到4.65萬人,年糧食總產由2400萬斤增加到4.54億斤,年工農業總產值由236萬元增加到5263萬元。

快速發展階段

(1957至1966年):這是北大荒農墾事業由初具規模到快速發展的10年。隨著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貫徹執行,全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經濟建設新高潮,北大荒的開發建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個階段發生了八件具有重要影響的大事:一是農業部召開第一次全國國營農場工作會議,討論通過第二個五年計畫中發展國營農場的總體規劃,對東北、西北和華南地區的大規模墾荒做出了戰略部署。二是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動員十萬幹部轉業復員參加生產建設的指示》,中共中央成都會議通過《關於發展軍墾農場的意見》,充分肯定了軍墾農場在屯墾戌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按照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王震將軍親率10萬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在三江平原上展開了規模宏大的墾荒戰鬥,創建了軍川、名山、江濱和延軍等一批國營農場。四是全國開展“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特別是60年代初期的嚴重自然災害,使加快發展的農墾事業遇到了暫時困難。五是東北局召開東北地區國營農場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國營農場的經營方針是“以糧為綱、農牧並舉、多種經營”,並做出“調整農場內部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等一系列重大決定,在當時的情況下為國營農場順利地進行調整和提高指明了方向。六是國務院批准黑龍江省設立農墾廳,下設九三、趙光、查哈陽和紅色草原農墾局等派出機構,並把其它地區的省屬國營農場劃歸省農墾廳,加強了省委、省政府對地方國營農場的集中統一領導。七是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合併合江和牡丹江農墾局,成立東北農墾總局(局址設在佳木斯市,下轄蘿北和虎林兩個分局),進一步加強了開發三江平原和建設商品糧基地的領導。八是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所屬部隊萬餘名官兵,即“六六·三”復轉官兵分批到全省29個農牧場插隊,組建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農建第一師(黑河農建師)和第二師(合江農建師),為後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成立奠定了一定基礎。這個階段的北大荒開發建設,也包括一批勞改農場的建立。自1950年松江省公安廳在湯原縣創建第一個勞改農場起,到60年代初先後建立了密山、興凱湖、尾山、長水河等38個勞改農場。北大荒人以寬闊的胸懷,接納了這些農場的勞改犯人,並用黨的政策對他們實行了勞動改造。在這一階段具有重要影響的大事中,王震將軍親率10萬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堪稱是北大荒開發建設史上最為壯麗的一頁。在10萬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的同時,一批大專院校畢業生和有經驗的教師、醫生、記者,以及在反右鬥爭中國家直屬機關被錯劃的1500名“右派分子”相繼來到北大荒,其中有著名詩人艾青,著名戲劇家吳祖光、李荒燕,著名作家和畫家聶紺弩、丁玲、丁聰等人,這些拓荒者為北大荒開發建設做出了應有的特殊貢獻。經過這個階段的開發建設,在縱橫千里的北大荒,建成了一大批國營農場,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北大荒變成了海內外聞名的“北大倉”。到1966年,墾區實現糧豆總產23億斤,比1956年增長4倍多;向國家提供商品糧11.4億斤,比1956年增長3.7倍。在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修建了密山至虎林的鐵路,開發建設了完達山的林區,加快發展了工業和林牧副漁業等多種經營。墾區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7億元,比1956年增長6倍多。1964年7月,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視察墾區時,曾題詩讚頌北大荒發生的巨大變化:“斬棘披荊憶老兵,大荒已變大糧屯”。

曲折前進階段

(1967至1978年):這是北大荒農墾事業在遭受嚴重挫折中奮力向前推進的12年。正當北大荒農墾事業蓬勃發展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這場長達10年之久的浩劫席捲全國。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發展,“左”傾錯誤思潮泛濫,對墾區的衝擊也愈演愈烈。到1968年,整個東北農墾總局和省農墾廳所屬農牧場及工礦企業,從領導體制、經營管理方式到各項規章制度等被全盤否定,一大批富有經驗的領導幹部被批鬥,致使農墾事業發展遭受了嚴重挫折。這個階段發生了四件具有重要影響的大事:一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正式成立和撤消。1968年6月18日,根據黨中央指示組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主要任務是屯墾戌邊: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發展生產。隨著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的組建,一批國營農場和勞改農場相繼被下放給所在市縣。1976年2月25日,經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准,撤消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在佳木斯市成立黑龍江省國營農場總局,下設寶泉嶺、紅興隆等11個國營農場管理局,為墾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二是大批城市知識青年開赴北大荒和返城。從1968年到1971年,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和哈爾濱等大中城市的知識青年,紛紛回響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相繼開赴北大荒。大批城市知識青年來到農場,提高了墾區職工隊伍的文化素質,為北大荒的開發建設增添了新生力量,特別是對農場生產技術改進和文教衛生事業發展,以及職工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起了重要作用。自1981年開始,由於國家落實政策,大批知識青年陸續返城。在北大荒艱苦的環境中,廣大知識青年得到嚴格鍛鍊,後來有不少人脫穎而出成為全國各行各業的傑出人物,現在有相當一部分人成為國家各級黨政機關的棟樑之才。三是兵團新建第六師開發三江平原東北部撫遠荒原。當時,將原第三師所屬二十七團等4個團場,歸屬新建第六師作為基地和依託,搶修並沿著二龍山至撫遠的“二撫”公路“二戰荒原”,新建了六十團(前進農場)、六十一團(創業農場)等7個團場。四是在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的條件下建設農墾小城鎮。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後,農墾小社會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不僅糧油和副食供應,以及文教衛生和勞保福利等可以自給自足,就是生產建設領域的許多方面,如交通、通信、科研和廣播電視等也都自成網路,逐步形成了140多個具有一定規模的農墾小城鎮的雛形。特別是由於當時戰備形勢的需要,墾區在交通和通信等方面的建設有很大發展,為進一步開發三江平原鋪平了道路,並為90年代的加快發展奠定了基礎。儘管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這個階段的發展遭受了嚴重挫折,勞動生產率大幅度下降,生產經營狀況不斷惡化,但北大荒人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堅韌不拔地把農墾事業推向了前進。主要標誌是:農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1978年,墾區耕地總面積達到2723.4萬畝,比1966年增長42.5%;實現糧豆總產46.9億斤,比1966年增長51.3%。畜牧業生產進一步發展,大牲畜存欄達到15.1萬頭,比1966年增長31.3%。工業生產形成相當規模,中小型工業企業發展到737個,實現工業總產值6.3億元,比1966年增長3倍。特別是先後新建和擴建了一批製糖、釀酒、造紙、奶製品和麵粉加工等工業企業,改變了墾區單一經營農業的局面。

經過一次創業的偉大實踐,北大荒已變成名符其實的北大倉,人們千百年來的夢想終於成為現實。

開拓前進中跨越發展。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轉折點,北大荒農墾事業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二次創業。經歷了三個階段:試驗探索階段、深刻變革階段和開拓前進階段。這三個階段的二次創業,是北大荒人在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高舉“解放思想,事實求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旗幟,以突破體制性障礙和解決結構性矛盾為主,以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和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為目的,所進行的一次具有開拓性的偉大創業實踐。

試驗探索階段

(1979至1984年):主要特點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積極進行試驗探索,調整傳統經營模式,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由封閉逐步走向開放,為加快發展提供動力。這個階段發生了四件具有重要影響的大事:一是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墾區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實行農工商綜合經營,進一步改變單一經營農業局面。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初步實現了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和農工商綜合經營,使墾區經濟逐步走上了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系列化服務的軌道。二是實行對外開放,建立農業現代化視窗。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前夕,北大荒人就從美國約翰迪爾公司引進一套先進農業機械設備,裝備經營基礎較好的友誼農場五分場第二生產隊,使每個農業工人生產的糧豆達到42.3萬斤。1980年,墾區與日本日綿實業株式會社,實施了在三江平原開發30萬畝耕地的大豆補償貿易項目;從日美引進價值1126.4萬美元的先進機械裝備,新建了具有較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洪河農場。1981至1983年,墾區用世界銀行貸款開荒300萬畝,並達成“黑龍江農墾項目”協儀,引進了一大批先進的大型農業和工程機械。這些農業現代化視窗的建立,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鄧小平、李先念、胡耀邦、王震等先後到墾區視察,對墾區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發展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給予了充分肯定。三是實行財務包乾,變革經營管理體制。1979年2月,國務院決定從1979年到1985年對農墾企業實行以“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虧損不補,利潤用於發展生產,資金不足可以貸款”為主要內容的財務包乾。這個辦法的實行,在財務管理上衝破了多年來的統收統支制度,較好地解決了長期存在的企業吃國家“大鍋飯”的問題,大幅度提高了農墾企業的經濟效益。實行財務包乾的當年,墾區實現利潤1006萬元,比1978年扭虧增盈12111萬元,以後又連續多年盈利。四是實行承包責任制,試辦職工家庭農場。1979年2月,墾區開始實行基本工資加獎勵的生產責任制,後來又改為實行“包、定、獎(賠)”的生產責任制。從1981年開始,墾區試行生產責任制與實行浮動工資相結合的辦法,農場對生產隊實行“整體承包,統一核算,利潤分成,虧損受罰”的生產責任制。1982年2月,墾區開始試行以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機農聯合承包,部分農場實行機務單獨承包或車組承包。這一系列生產責任制的實行,較好地解決了長期存在的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的問題。實行承包責任制後,墾區分離農業勞動力6萬多人,為發展多種經營創造了條件。1984年初,借鑑農村改革成功經驗,墾區開始試辦一批家庭農場,從而在農業經營體制改革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深刻變革階段

(1985至1995年):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墾區經濟體制改革,由試驗探索轉向能動推進,由單項突破轉向配套實施。在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時,墾區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這個階段發生了四件具有重要影響的大事:一是建立大農場套小農場的雙層經營體制。1985年初,墾區興辦家庭農場工作全面鋪開,逐步推行了生產生活費用由“兩借”變為“兩自”的改革,在興辦以家庭農場為主的小農

場的同時,國營農場(大農場)強化統一經營功能,初步建立了國營農場統一經營和家庭農場分散經營相結合的大農場套小農場的雙層經營體制。二是實行場(廠)長負責制和承包經營責任制。從1984年下半年開始,墾區進行場(廠)長負責制試點,到1988年試點單位達到企業總數的60%以上。90年代初期,墾區全面推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實行了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墾區大力推進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了“幹部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競爭機制。三是實行以“四到戶、兩自理”為標誌的農業改革。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發表後,墾區一些經營困難的農場,在無力為家庭農場墊支生產生活費,而銀行又不給農場貸款的情況下,率先對家庭農場採取了“兩自理”和“四到戶”(土地承包到戶、核算到戶、盈虧到戶、風險到戶)的辦法。這種辦法既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職工的風險意識,又使農場甩掉包袱並擺脫了困境,因而很快在墾區和全國農墾系統推行,從而把墾區農業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四是啟動實施國家100億斤商品糧基地建設項目。隨著“八五”計畫開始實施,憑藉著改革開放煥發出的生機與活力,墾區肩負起了建設國家100億斤商品糧基地的歷史重任。這是列入國家“八五”計畫的重點建設項目,也是90年代墾區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一項標誌性工程。這個重點建設項目的完成,意味著墾區糧食生產登上了一個新台階,用10年時間達到了過去40年才能達到的水平;標誌著墾區社會生產力提高到了一個新階段,創造出了國內一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糧食商品率水平。

開拓前進階段

(1996年以來):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墾區上下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現代化建設實現新跨越,推動經濟和社會步入了發展快車道。1995年12月初,總局黨委從墾情出發,研究確定了以堅持“三轉、兩開、一打牢”,突出做好“四篇文章”,精心實施“六大戰略”為主要內容的墾區改革發展總體思路。黨的十五大召開後,總局黨委著眼於新的實踐和發展,明確提出了跨世紀的宏偉藍圖,對把一個什麼樣的墾區推向21世紀這個重大問題做出了莊嚴回答。“九五”以來,總局黨委把握時代主題,帶領墾區人民,面向市場,迎接挑戰,抓住機遇,開拓進取,不斷把墾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這個階段主要是在六個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一是體制和機制創新取得新進展。農業改革進一步深化,雙層經營體制不斷完善。國有企業改革和三年脫困目標如期實現,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基本推進到位。管理體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集團化運作和農場內部政企分開步伐明顯加快。總局機關機構改革任務順利完成,社會保障制度、幹部人事制度和事轉企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二是戰略性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主要農作物品種調優,優質品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優質高效經濟作物面積明顯增加,綠色食品和有機農業迅速發展。畜牧業發展呈現強勁勢頭,開始走上以質量效益為中心的軌道。第三產業和非國有經濟快速發展,非國有經濟占全部經濟總量的比重突破40%。三是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新突破。通過加快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一批龍頭企業和產業化集團迅速發展壯大。完達山乳業、九三油脂集團成為國家級產業化龍頭企業,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3 家。龍頭企業與基地和農戶的聯結更加緊密,帶動了墾區22萬個家庭農場和地方2.3萬個農戶。“完達山”、“北大荒”等一批知名品牌,在全國叫響並打入國際市場,在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大幅度提高。四是對外開放工作取得新成效。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產品出口24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品種達8大類103個。對外貿易穩步發展,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4.5億美元。經貿合作成果豐碩,參加展會和經貿洽談活動,簽訂經貿合作項目5900 多項,總金額達到580 億元。外資利用規模逐步擴大,外資到位率已達到53.5%。通過加快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了墾區在國內外的影響,樹立和展示了北大荒集團的新形象。五是小城鎮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實現新發展。小城鎮建設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促進二三產業發展的城鎮載體功能進一步完善,形成了140多個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新型農墾城鎮。交通、通信、教育、衛生、文化、體育、新聞和廣播電視等各項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政法、民政、信訪、統戰和民兵等方面工作明顯加強。六是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果。通過加強黨的建設,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的整體水平明顯提高。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深入,湧現一大批省級文明單位標兵和文明單位。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黨群幹群關係進一步密切,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明顯加強。這個階段的墾區,得天時,倚地利,聚人和,政治局面安定,社會形勢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廣大幹部職工始終保持奮發進取、昂揚向上的良好精神狀態,凝聚起了自我加壓、負重奮進、不甘人後、努力爭先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偉大力量。

經濟結構

墾區土地平坦連片,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氣候適宜,有得天獨厚的適合糧食作物生長環境,是國家享有盛譽的糧食主產區。人均占有耕地面積20畝,比全國人均占有耕地面積最高的省份高15畝以上,居全國之首。自1947年組建開發以來,國家不斷加大了糧食生產的投入和糧食生產體系的建設,形成了具有墾區特色的糧食生產核心專長、核心技術和核心生產能力,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80億斤,年可提供商品糧150億斤,商品率高達8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0個百分點。

墾區農業機械裝備先進,糧食生產的機械化程度高,現有農機總動力達368.2萬千瓦,平均每萬畝耕地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227千瓦。有耕作機械16.83萬台(套)、排灌機械9.37萬台(套)、收穫機械3.34萬台、植保機械0.14萬台、農用飛機29架、農用運輸機械1.83萬輛(台),水利工程機械704台,糧食處理中心167座,基本實現了糧食生產全過程機械化。墾區糧食生產從業人員人均經營耕地100餘畝、勞均生產糧食6.5萬斤,生產能力達到了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大豆單產連續兩年超過美國生產水平。

農業科技轉化率和農業從業人員素質較高。墾區形成了農業科研院所、部級檢驗中心、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專業育種單位、品種試驗網點等較完整的糧食生產科研、開發和推廣體系。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0個百分點,糧食作物良種化率達到98.5%。墾區在良種繁育、模式化栽培、病蟲害防治、農業航化作業等新技術套用上和實行保護性耕作方面居國內領先水平。

生態環境質量好,有利於有機、綠色、無公害糧食作物生產。墾區現已建成國家級生態示範區4個、省級生態示範區2個,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17個,受保護地區面積比例達12.3%。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405萬畝,水土流失治理率達45.5%,治理沙化土壤19萬畝,鹽漬化土壤1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5.3%。2003年,進行安全農產品認證198個,安全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17個。建立國家級綠色食品基地4個,占全省的47.6%,同比增長29.9%;綠色食品面積擴大到650萬畝,其中綠色食品基地檢測面積400萬畝。

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較高,農業生產輻射示範周邊農村。圍繞糧食生產形成了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網路體系,具有為糧食生產提供健全的良種繁育供應、技術指導、農機服務、加工、行銷和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等社會化服務保障功能。具有糧食食品加工、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經營、種子加工、農業科研、社會化服務等諸多輻射優勢。目前,糧食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可拉動周邊市縣種植1500萬畝耕地、帶動百萬農戶進入市場;可為市縣農戶作業服務1000萬畝以上,良種輻射面積10000萬畝。在發展現代農業中,便於實現優勢共享、資源共享。

近年來,墾區以戰略性結構調整為主線,挖掘和發揮比較優勢,舉全局之力構造出了大豆、水稻、鮮奶、小麥、大麥、良種、肉類、北藥加工等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了黑龍江墾區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經濟結構、產權結構、組織結構的戰略調整。農業產業化已成為墾區實現新型工業化、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黑龍江墾區有各類產業化龍頭企業100餘戶,其中國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9戶(國家級龍頭企業5戶);重點龍頭企業所涉及產業主要有糧食加工、食品、肉類加工、製藥、種子、物流等行業;龍頭企業的糧食年加工能力已經達到600萬噸,其中大豆250萬噸,水稻240萬噸,小麥80萬噸,大麥30萬噸,牛奶日加工能力1500噸,屠宰生豬200萬頭、大鵝500萬隻,維生素E100噸、異黃酮40噸;另外還具有20億支中藥水針劑、3000萬支凍乾粉針劑、70億粒膠囊片劑,30萬噸尿素等加工能力。

墾區所擁有的“完達山”、“北大荒”、“九三”等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高;九三油脂公司、北大荒米業公司、完達山乳業公司、北大荒麥芽公司、九三豐緣麥業公司等一批重點龍頭企業不斷壯大,牽動能力不斷地增強。已經建立並不斷地完善“龍頭+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隨著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對基地的反哺和牽動作用增強,104個農牧場,22萬個家庭農場,2.3萬個市縣農戶直接從產業化經營中獲益,有力地牽動了墾區和地方經濟的發展,未來牽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第三產業

為儘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集團堅持實施開放開發戰略,按照“以資源引資金,以項目引客戶,以存量引增量”的思路,先後出台25項優惠政策,面向境內外客戶招商引資,大力度多渠道全方位推進開放開發。把資源性資產推向市場,加快以“五荒”資源為重點的開發步伐。已與境內外300多家客戶建立聯繫,開發荒地6.7萬公頃,到位資金7752萬元;引進農戶3.35萬戶,承租水田21萬公頃,帶入生產資金近10億元。招商引資、嫁接改造,推進國內外經濟技術合作。已累計引進外資4.4億美元,國外先進機械設備8000多台(套),建三資企業25家,國內經濟技術合作項目78項,到位資金1.27億元。充分利用大貿、邊貿渠道,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加快發展對外貿易。集團產品已出口24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商品達8大類、130個品種,年進出口貿易總額近1億美元。

北大荒集團正處於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集團將繼續實施“南聯北開,全方位開放”戰略,以開放促開發,以聯合促發展。經濟技術合作的重點是:充分利用集團資源優勢,引進資金、技術(品種)、管理經驗,聯合進行農業綜合開發。重點是中低產田改造,發展特種種植、養殖,開發綠色食品、特色產品。

發揮集團存量資產優勢,引進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進行傳統工業嫁接改造。重點是提高農畜產品加工業的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延伸加工層次,發展綜合利用,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斷推出附合市場需求,有競爭能力的新產品。

掛靠國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業,引人、引智、引項目,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開發高新技術產業,促進集團產品更新換代。

利用集團農畜產品原料優勢,尋求具有加工優勢的企業作龍頭,帶動集團農畜產品原料基地建設,共同推進產業化。利用發達地區的外貿出口優勢,尋求外貿代理,出口集團產品。

發揮集團邊境地緣優勢,利用南方沿海省市開放的條件和優勢,聯合進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建設,共同開發東南亞、俄羅斯、獨立國協和歐盟市場,發展外向型經濟,增強出口創匯能力。——尋求和利用南方省市開闢市場、搞活流通的優勢,聯合進行市場開發,儘快形成內外聯結的市場網路。搞活集團產品流通,提高集團產品市場占有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