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部第Ⅳ壩

黑部第Ⅳ壩

黑部第Ⅳ壩位於日本富山縣,黑部川(Kurobegawa)、支流御前澤川匯口以下,距河口55km。混凝土雙曲拱壩,最大壩高186m,水庫總庫容1.99億立方米 。電站裝機容量38.5萬kW。工程主要目的是發電,電站初期裝機容量25.8萬kW,年發電量10.38億kW·h,計畫增加一台7.9萬kW機組。它的建成,提高了對徑流的調節作用,可增加下游電站的出力。

黑部第Ⅳ壩

Kurobe No Ⅳ

概 述

黑部第Ⅳ壩位於日本富山縣,黑部川(Kurobegawa)、支流御前澤川匯口以下,距河口55km。混凝土雙曲拱壩,最大壩高186m,水庫總庫容1.99億立方米 。電站裝機容量38.5萬kW。工程主要目的是發電,電站初期裝機容量25.8萬kW,年發電量10.38億kW·h,計畫增加一台7.9萬kW機組。它的建成,提高了對徑流的調節作用,可增加下游電站的出力。工程於1956年8月開工,1963年6月完工。電站1961年1月開始投運。 壩址處為一深達152m的陡峭峽谷,基岩為雲母花崗岩,此外,還有石英斑岩、混雜岩、斑狀花崗閃長岩、煌斑岩等,呈小範圍或脈狀分布。花崗岩節理十分發育,左岸以N30°W節理為主,它與拱座推力方向平行。右岸以N82°E為主,與推力大致成40°交角。破碎帶多達100處以上,厚薄不一,寬者可達數米。絕大部分破碎帶長度不大。 黑部川總長86km,流域面積660平方公里 。年降水3800mm,壩址以上流域面積202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流量15.23立方米 /秒,百年一遇設計洪水流量為1260立方米 /秒,水庫正常高水位1448m,利用水深60m,有效庫容1.48億立方米。

樞紐布置

樞紐包括混凝土雙曲拱壩、泄水建築物、引水式地下廠房等。 大壩壩頂全長489m。壩頂高程1454m,其中,雙曲拱壩壩頂長367m,頂寬8.1m,底寬38m。厚高比0.213,最大半徑259.4m,體積136萬立方米 。壩左右岸均為重力式非溢流副壩。左岸副壩高66m,頂長69m,右岸副壩高47m,頂長56m。體積分別為8.3萬立方米 和2.5萬立方米 。1960年當壩澆築至130m高度時,發現兩岸岩石破碎,斷層發育,不能承受拱肩的巨大推力。因此,僅將拱壩中央部分修建到原設計高程1448m(即溢流表孔的底部高程),而在兩側自高程1390m起做成懸臂結構。壩體中部承受的水壓力可籍斜拱作用傳給兩岸下部較好的岩石。兩側水壓力由錨固在拱體上的懸臂段承受,不致影響壩肩岩石穩定。兩岸副壩,除攔擋庫水外,還有利於主壩上部基岩不直接與水接觸,延長了滲徑。另外,為了儘量將拱端推力方向移向上游,將拱壩體形改為扁平形狀。同時在中間高程上加大拱端厚度,以減少基岩受推的平均應力。 溢洪建築物由壩頂溢洪道和2個泄洪中孔和1個底孔組成。壩頂溢洪道位於壩頂中部,共設10個溢洪孔,每孔淨寬11.5m,堰頂高程1448m。無閘控制,採用自由跌流消能。 在壩體1384.5m高程處設有2個?φ1.5m泄水孔。在1384.5m高程處設有1個?φ1.5m的泄水孔。電站廠房為引水式地下廠房,設在右岸壩下游10km處。廠房為蘑菇形斷面,長119m,寬22m,高34m。引水隧洞為圓形有壓洞,內徑4.80m,長10.41km,設有斜井的差動式調壓井,上室寬6.5m,高8.2m,長136.5m;下室為圓柱型,直徑5m,長75.02m。最大引水量72立方米 /秒。最大有效水頭545.5m。電站裝機4台,單機容量9.58萬kW。

工程施工

大壩混凝土澆築量共160萬立方米 ,土石開挖量139萬立方米 ,地下廠房開挖量達54萬立方米 。由於工程處於陡峭峽谷中,交通困難,施工中開挖了一條8km長的公路隧洞來運輸材料。混凝土骨料由取自河中卵石和用蠻石加工而成。 為了實現1960年11月水庫蓄水至1380m提前發電,研究了一系列加快基礎開挖和混凝土澆築的措施,分析了分期蓄水情況下的壩體應力以及相應的接縫灌漿措施;並在壩體內1309.5m高程處設定兩個4m×4m的臨時泄水孔,宣洩施工期洪水。

其 他

1.工程建設中的重大科技問題

由於兩岸壩肩地質條件差,因此,工程建設中進行了大量的地質勘探和壩基處理工作。地質勘探工作從1953年持續到1963年,共完成鑽孔180個,總長12500m;兩岸平洞65個,總長3700m;河底平洞1個,長204m;探井4個,深度62m。為了測定壩基岩體的力學特性,進行了大量的常規試驗和現場試驗。常規試驗包括:室內單軸、三軸試驗、斷層夾泥土試驗、現場承壓板三軸試驗、彈性波 測試 測試 以及壓水試驗。現場試驗包括:基岩和斷層的大比尺三軸試驗及抗剪試驗。岩石三軸試件的尺寸達2.8m×3.5m×1.4m,抗剪斷試件剪下面積達3.75m×2.5m,施加的荷載均達6000t。對標高1340m以下、標高1340~1380m、標高1380m以上,最後採用的基岩彈模值分別為7.14×10?4、3.57×10?4和1.78×10 3 MPa。斷層的彈模為1000~3000MPa。 左岸拱端1330~1380m的軟弱頻寬約20m,深約60m,體積4萬立方米 ,採取格線系統補強處理。格線系統由橫樑、垂直樁和水平樁組成。梁樁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橫樑置於軟弱岩面上,兩端支承在堅硬岩石上,中間用樁支撐。水平樁在平面上由主樁和支樁組成。在垂直樁和水平主樁中留有灌漿洞。格線系統處理於1960年11月完成,當庫水位蓄至1380m時,觀測成果表明系統工況正常。為安全計,後來又進行了第二期處理,即將軟弱帶全部挖除後回填混凝土,總計回填混凝土4萬立方米 ,於1963年5月完工。 對左岸軟弱帶下游的3條與拱端推力大致平行的斷層,用混凝土洞塞進行處理。斷層傾向河床,傾角70°,最大寬度1m左右。處理方法是在1365m高程開挖1條4m高的水平隧洞,並沿斷層面各開挖3個高16m,長5m的豎井,用混凝土回填形成傳力鍵。斷層本身全部用混凝土置換,置換寬度平均為1.5m。對於右壩肩拱端附近的4條斷層(有1條斷層與其他3條正交)也用類似方法進行了處理。 壩基進行了二期固結灌漿。第一期每18平方米 布置1孔,孔深3~5m,壓力0.5~3kg/c㎡ ,漿液水灰比4∶1至1∶1。第二期孔距為2.5~3m,在河床孔深15m,兩岸為30~40m,灌漿壓力分別為0.3~4.5MPa和1~8MPa,漿液水灰比4∶1至1∶1。帷幕灌漿孔為單排孔,河床孔深115m,兩岸向山體內延伸150m。灌漿時根據檢查孔壓水試驗的壓力,控制漏水量,當壓力為2、1.5、1MPa時,漏水量分別0.005、0.0067、0.01L/(min·m·m)。

2.工程運行情況

黑部第Ⅳ壩內設有許多觀測儀器,並有一個總觀測室,可自動記錄蓄水期和運行期大壩和岩基應力和變位的觀測結果。大壩自1960年開始蓄水後,為觀測地基變形,每年水位只升高10~15m,直到1963年才達到正常水位。至今大壩已運行了30年以上,觀測結果證明壩體是安全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