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腹麗椋鳥

黑腹麗椋鳥

黑腹麗椋鳥,拉丁學名 Lamprotornis corruscus,動物界、鳥綱、雀形目、椋鳥科。大多棲息在沿海低地森林,尤其是生長有高大樹木並具厚厚植被的地區。分布於肯亞、莫三比克、索馬里、南非、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和辛巴威。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黑腹麗椋鳥體長17~19厘米,雄性體重51~68克,雌性體重42~66克,屬中型鳥類。成年雄鳥,頂冠,頸部,上體,下頦,喉嚨和胸部上方具閃亮的暗綠色;耳羽常常有一些閃光的藍色反射;背部、臀部和大腿的覆羽有深綠色和紫藍色光澤;下胸部和腹部是一些古銅色光澤的暗紫藍色;翼覆羽和次級飛羽具暗輕微光澤的藍綠色;外螺紋藍紫色;尾羽藍紫色並有陰影。虹膜橙黃色,嘴和腳黑色。雌鳥不同,只有在較低的胸部和腹部是亞光黑色,無虹彩光澤。在繁殖季節,雄性的眼睛變成橙色。幼鳥最初的羽毛是沉悶的黑色,無光澤反射。它們的虹膜是暗灰色。奔巴島上的生活的亞種體型遠遠大於指名亞種,整個頭部紫色,沒有綠色反射。

棲息環境

該物種大多棲息在沿海低地森林,尤其是生長有高大樹木並具厚厚植被的地區。通常生活在500米以下的,雨量充沛,每年降雨量至少有500毫米的地方。在肯亞東部梅魯,也能上到海拔2000米的森林,在坦尚尼亞東北部的烏桑巴拉山脈,可高達1000米。

生活習性

一般集15到35隻左右的小群,在南非的某些年份會聚集超過100隻的大群,在肯亞的森林甚至被觀察到由400隻鳥組成的大群。由於特殊的鋸齒狀翅膀,飛行時相當嘈雜。這些鳥喜歡在地面跳躍移動或行走。主要食水果,也消耗花蜜,昆蟲和小動物。它們在樹木和地面上尋找食物,喜吃榕樹無花果、肉桂、烏桕和許多其他植物的果實,蘆薈花的花蜜,昆蟲,螞蟻和長翅白蟻,還捕捉蜥蜴(大多是壁虎),小蛇和紅色的小樹蛙。當一棵樹上有許多水果時,它們會停留很長一段時間,並將吞食的種子播落到地面,從而促進其擴散。

分布範圍

黑腹麗椋鳥分布圖
分布於肯亞、莫三比克、索馬里、南非、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和辛巴威。

繁殖方式

產卵期從10月至1月,營巢於樹洞中,一般是選擇天然樹洞或其他舊鳥巢,通常距地面為3至6米,巢用草、樹葉和羽毛等內襯。每巢產2~4枚卵,大小平均19至26毫米,重約5克,卵藍綠色,有時有棕色斑點。由雌鳥單獨孵化13或14天,此時雄鳥則擔任鳥巢守護。孵化後父母共同哺育。幼鳥留巢期為23天,小鳥最初的食物是昆蟲,水果和漿果。每年僅秋季換羽。

亞種分化

黑腹麗椋鳥(2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黑腹麗椋鳥指名亞種

Lamprotornis corruscuscorrusca

2.

黑腹麗椋鳥奔巴島亞種

Lamprotornis corruscusvaughani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黑腹麗椋鳥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