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錦絣染

簡介

絣染是我國古老的印染方法,黎族稱結染,扎染。是先絣染後織布的獨特手工技藝。絣染技藝是黎族人民獨創的古老染織技藝,是我國染色技藝的活化石。

黎族絣染黎族絣染

工藝特色

絣染,作為黎錦中一個獨特的染織方法,先扎經後染線再織布,把扎、染、織的工藝巧妙地結合一起,在我國是獨一無二的。絣染工具、棉線和染料都來自自然,取材容易且沒有污染。現代化的機械紡織染色技術無法取代。
雖然我國其他民族也有絣染,通常是先織布後絣染,而黎族的絣染技藝是先絣染後織布,不僅豐富了圖案的層次,還有朦朧美的藝術效果,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黎族絣染黎族絣染

製作方法

絣染是把理好的紡線做經,緊縛在絣染架上,然後用青色或棕色的棉線在經線上扎結所需的花紋圖案,隨後從木框上取下來,放入染缸里著色,染後晾乾,摘去所結的棉線,就顯出別具一格的朦朧暈色經線。再在經線上織上彩色的緯線,這樣就形成了一件精緻的黎錦藝術精品。絣染最關鍵的工藝在扎線,扎結時,線結要扎牢,以免入染時脫落。扎染工序一般有描樣、扎制、入染、解結、漂洗等過程。在絣染的工藝中,除了扎花,染色是最為重要的了。常使用的染料是靛藍,靛染是利用從靛類植物中得到的植物染料。將被染物浸入染液之中染色叫入染,一般都要經過幾次甚至十幾次反覆浸染、晾曬,方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入染完成後,將扎制的線結一一拆除,用清水漂洗,除去浮色,晾乾。這時,在經線上就顯示出別具一格的朦朧暈色花紋。經線染完色之後,再用緯線相織、縫合,一件精美的筒裙便呈現在世上。

天然染料天然染料

歷史記載

宋代之後文獻有記載。蘇東坡被貶居儋州期間,曾作“峻靈王廟記”(廟位於今昌江黎族自治縣境內),其中說到“結花黎”,指的就是黎族的絣染技藝。絣染,史書亦稱“纈染”。元代著名史學家胡三省在《資治通鑑音注》中云:“纈,撮采以線結之,而後染色;既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余則入染矣,其色班斕謂之纈。”元代呂誠《耒鶴集》卷一記載儋、萬兩州黎族民間普遍使用“纈花黎布”。當時運用結染技藝織成的“纈花黎布”“盤班布”“海南棋盤布”等已是朝廷貢品並行銷內地。

產品

用絣染技藝製作的“盤班布”、“海南青盤皮(被)單、”“海南棋盤布”等被作為朝廷貢品並行銷內地。絣染技藝普遍套用於黎族的筒裙織物上,筒裙是黎族生活的常用服飾。

傳承

現在絣染的技藝在我國已十分罕見,在海南也只在昌江黎族自治縣和東方市黎族美孚方言區有此技藝傳世,在黎族婦女中目前掌握此技術的不過十人。
現今,因機織產品的廣泛使用,絣染織布的手工技藝已瀕危,隨著掌握這技藝的少數老年婦女的去世,這技藝很可能會失傳,亟需保護。

現狀

絣染技藝的興起,起初是全島性的,後結染中心逐漸西移至島西的東方、昌江地區。至明清時期,生活在海南島西部今昌江、東方境內的美孚方言黎族,將此獨特的技藝發揚光大。絣染在其他地區的黎族中已失傳,現僅存於操美孚方言的黎族婦女中。而據目前調查,如今掌握該技術的婦女已經不足十人。

價值

絣染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歷史價值,有重要的紡織學研究價值;藝術價值,我國其他民族也有絣染,但都是先織布後絣染,而黎族的絣染技藝是先絣染後織布,不僅豐富了圖案的層次,有朦朧美的藝術效果,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實用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