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濟寨村

該村北路邊有一石碑,名曰“八棱碑”(俗稱鐵樹)。 事變後,該館遭摧殘,碑石仍在暴露,後移置禹廟大殿”。 八棱碑是禹城唯一宋代金石碑刻,據考證為宋歐陽洵所書。

黎濟寨村位於禹城市境西北部,鎮政府西1.8公里處。該村約在唐代中葉(867年)建村,取名大王莊。相傳北宋時期,沿趙王河共有十八寨,該村坐落在河岸邊,是趙王河的渡口。因人們常常趁著黎明時間渡河,大王莊漸漸演變為“黎濟寨”。
宋代“八棱碑”石刻。該村北路邊有一石碑,名曰“八棱碑”(俗稱鐵樹)。據《禹城縣誌》載:“八棱碑石刻,為古文書,陀羅尼經;字畫遒勁,為宋歐陽公筆,太平興國元年甲申十月建。先前在五區黎濟寨大寺外,原二石幢,清光緒十五年,知縣徐壽基,移其一置縣署大堂前。民國二十三年移民眾教育館保存。事變後,該館遭摧殘,碑石仍在暴露,後移置禹廟大殿”。據碑文載:“明代正統年甲申二、三月曾予以修補”。
八棱碑是禹城唯一宋代金石碑刻,據考證為宋歐陽洵所書。其書字畫遒勁有力,工整雋秀,乃遺世佳作,是禹城珍貴古蹟之一,為全德州地區僅有。碑高6米餘,底為正方形,由兩塊厚20厘米的長板石拼對而成,上為蓮花寶座,座上雕有八大羅漢,形象怪異,環眼暴突,蹲式卡腰,肩上扛著沉重的八棱碑經幢;再上為蓮花座,刻有立佛,並堆臥盤鏇雕龍,邊沿飾三紋圖案,均為八棱狀。上節有飛天浮雕,八尊雕佛嵌在盤龍下節,八棱雲紋蓮花封頂。統觀全碑,形象美觀,生動逼真。上下十餘節,節節做工細緻,雕琢精巧,標誌著宋代金石雕刻的高度藝術技巧。
該碑在“文革”期間被拉倒,碑石四散。1979年10月,禹城文化館人員配合黎濟寨村民將該碑重新豎立了起來,加以修復。後移置村北路西,是禹城重點保護的古蹟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