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國琛

黎國琛

"他認為,古之書如其人之說,乍聽似覺玄奧。 黎先生進人占稀之年,是他生命過程中的黃金階段

黎國琛國琛作品
黎國琛
(所屬類型:毛筆書法)

黎國琛
簡介1917年1月黎國琛先生出生在安徽省阜陽市西北界牌集一個書香門第之家。7歲受教於家孰,開始讀書習字。12歲時,有幸見到書法名家張鶴雲先生的書作,大為傾倒,便行弟子之禮,拜投門下,親聆先生教,朝夕臨摹,入迷入痴,從此書藝大進。1949年被安徽省文史館吸收為館員。他在加入省、地書協之前,就與阜陽近20名書法同好組成“潁州墨友”,每周聚會,探討理論,數十年如一日。並有組地到全國各地游名山,觀碑林,看展覽。以書會友,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書法交流,使這位民間書法家如魚得水,眼界大開,在近古稀之年煥發出了藝術青春,藝術境界也產生了質的飛躍。黎先生生前在總結自己書學體會時說:“余習書六十餘載,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必須刻苦,所謂‘廢筆成冢’、‘池水盡墨’,絕非虛話。他主張習書先“入”而後“出”。“入”者包羅萬象。融匯百家;“出”者骨肉連筋,自成體貌,以達到繼承與創新的和諧統一。揮毫落筆時,任筆所致,隨心所欲,而不離法則。在對待碑與帖的關係上。他說:“余觀帖以率真見勝,簡靜而平和;碑之雄渾偉岸,跌宕而森嚴。余常倘佯於碑帖之間,引帖人碑,以碑補帖,不被前人藩籬所囿而日出機杼,此乃吾平生致力之所在也。”先生十分注重書法理論的修養,更注重道德性情的陶冶,終生都在字外下大功夫。他認為,古之書如其人之說,乍聽似覺玄奧。細細體味,此言不繆。如有福澤者,其書多厚重:其人輕薄者,其書多飄忽;還有如人才之書,英雄之書,剛正之書等,實際生活中多有印證。1995年元月,在省、市書協、省文史館為黎先生逝世周年舉辦的遺作展暨書法芝術研討會上,與會者一致稱讚先生的書品、人品“堪稱一流”,認為這是他能夠成為書法大家的重要原因。黎先生進人占稀之年,是他生命過程中的黃金階段,也是他書法芝術的頂峰時期。憑藉他坎坷的人生經歷,淵博的知識學養,高尚的道德品質,百折不撓的刻苦精神,使他的書法技藝幾近出神入化之境地。他作書不擇文題,不計內容生熟,信手得來;題跋語言精煉,生動典雅,情真意切;用筆指實掌虛,方筆圓運,筆筆送到。從整體上看,如果說先生早、中年的書法側重於健沉厚重,那么晚年則更注重於天真空靈。有一位大學書法教授評價黎先生的晚年書藝時說:“仿佛老莊的。‘見素抱樸’、‘無為與無不為',的禪學精神衝破了儒學理性的羈絆而步人自由的天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