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墓

黎元洪墓

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墓是“民國三大陵”之一(其他兩個是中山陵、袁世凱陵墓)。位於武漢市洪山區土公山南坡,即現今華中師範大學院內,靠近湖北省林業勘察設計院,整個墓園12畝,由牌坊、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墓墓碑、墓冢、“黎公廳”、“遊廊”等旅遊設施組成。 黎元洪是武漢黃陂人,是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都督,也是中國歷史上惟一一個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人。黎元洪墓始建於1935年,是辛亥革命重要的歷史遺蹟。

概況

黎元洪墓雪景黎元洪墓雪景

黎元洪墓位於武漢市洪山區土公山南坡,即現今湖北省林業勘察設計院內。

黎元洪墓始建於1935年,是辛亥革命重要的歷史遺蹟。

這裡有宏大的墓道和巨大的墓冢。在墓前,留下了一條十幾米長的墓道,墓道的盡頭是刻有“大總統黎元洪墓”字樣的墓碑,墓碑後面就是圓形、大理石堆砌的黎元洪墓,墓的後面是一塊記載大總統生平的巨大碑石。碑文由國民黨元老於右任親自撰寫。

墓的前面設立了高大的牌坊。牌坊正面正中四個大字“共和磐石”蒼勁有力,背面正中刻的是“乾坤正氣”四個大字。

現狀

黎元洪墓黎元洪墓

如今,整座墓園由寢陵、照壁、黎公亭、休息長廊、墓園廣場等幾個部分構成,還人性化地建設了一個停車場,可供10輛左右小車停放。

這裡已經成為武漢當地辛亥革命的紀念勝地之一,每天到這裡來遊玩的人絡繹不絕。到訪華中師範大學的各界朋友,都一定要抽出時間,到黎元洪墓參觀。這裡已經成為到華中師範大學的必游之所。

黎公亭黎公亭
中新社香港分社採訪章教授中新社香港分社採訪章教授

評價

2011年8月8日下午,雨後初霽。章開沅先生陪同中新社香港分社一行參觀黎元洪墓並就辛亥革命百年接受專訪。

2010年,武漢市為了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特別撥專款對整個墓園進行了維護

章教授接受採訪

,拆除了周圍的四棟房子,將墓園擴大到12畝,並進行了景觀設計,增建了“牌坊”、“黎公廳”、“遊廊”、“墓園廣場”等設施,補種了櫻花

黎公亭

、桂花等樹木,擴充為民國大總統陵園。

下午3點,章開沅一行乘車來到位於華中師範大學東南門旁邊的黎元洪墓。章開沅指著剛剛修繕好的黎元洪墓牌坊說:“這個是依照黎元洪墓舊址修建的,修建前徵求過我們的意見,一切都是按照歷史照片舊貌修建的,很好。”牌坊正面正中四個大字“共和磐石”蒼勁有力,背面正中刻的是“乾坤正氣”四個大字。章開沅說,曾有人提出過質疑,認為黎元洪能稱得上這個幾個字嗎?這牽涉到對黎元洪的評價問題,從黎元洪一生和他所處歷史來看,他是稱得上這幾個字的。畢竟黎元洪是是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都督,也是中國歷史上惟一一個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人。長期以來,黎元洪就沒有享受過歷史的公正。黎元洪在中國人走向共和的道路上,儘管步履蹣跚,坎坷曲折,但畢竟也是邁開第一步的先行者之一,我們理應給以必要的尊敬。

中新社香港分社採訪章教授

順著長長的墓道,章開沅一行走到黎元洪墓碑前。墓碑上鐫刻著“大總統黎元洪之墓”的字樣。站在墓碑前,中新社記者問章開沅,“你怎樣看待政府重新修繕黎元洪墓”。章開沅回答說,“很好啊,作為辛亥革命重要的一個歷史人物,保護好黎元洪的陵墓是今人的責任。紀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際,重修黎元洪墓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章開沅還向大家介紹了黎元洪墓的歷史。他說,黎元洪是1928年6月在天津去世的。出生於黃陂的黎元洪發跡於武昌,因此按其遺願死後仍要歸葬於武昌。1932年,其子奉其靈柩回武昌,並擇定武昌卓刀泉土公山為墓地。當時國民政府認為黎元洪“首舉義旗、創造民國”,1935年再次下令舉行國葬。不久舉行國葬。國葬典禮從寶通寺起靈。據說當時寶通寺場面很壯觀,葬禮的有五六萬人。章開沅指著前面的湖北林業勘察設計院說,黎元洪墓原址在前面,“文革”期間被毀,也無人修復。1981年,市政府撥專款在原址附近重修黎元洪墓。1991年,在墓後復建了當年章炳麟撰文的“大總統黎公碑”。章開沅走到碑牆前告訴記者,“現在的碑文和原文照舊,沒有改動,徵求過意見,內容屬實”。

參觀結束後,章開沅一行到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就辛亥革命百年紀念這一主題,章開沅接受了中新社香港分社記者的專訪。

歷史

黎元洪黎元洪

黎元洪(1864~1928),湖北黃陂人(今孝感大悟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勝利後被革命黨人推為湖北軍政府都督,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曾兩次出任總統,三次出任副總統,1928年6月3日在天津去世。

1932年,其子奉其靈柩回武昌。

1935年11月24日,國民政府為黎元洪舉行國葬,並遷其夫人靈柩合葬一處。原墓為花崗石砌築,“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

1981年,市政府撥專款在原址附近重修黎元洪墓,墓前立花崗岩石碑,上刻“大總統黎元洪之墓”。

1991年在墓後復建了當年章太炎撰文並篆額的“大總統黎公碑”。墓園四周植以松柏,並築有八邊形護牆。

1998年,該墓被公布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斥資2000多萬元,重新整理和修復黎元洪墓,擴充為民國大總統陵園。

紅衛兵毀墓

紅衛兵來自華師和武大

“文革前,我—直在華師學習、工作。被破壞前的黎元洪墓當時位於華師東南邊的—處山腳下,也是當時的林業專科學校所在地。墓葬雖顯荒涼,但頗具規模,四周林木茂盛,墓前立—墓碑,上刻有‘先大總統黎元洪墓’,落款為其子黎紹基、黎紹業所立。那個時候,我時常在墓地附近的樹林裡讀書、散步。”張兆德記得,墓道台階下面,還有—個面積不算小的墓前廣場,當時已被用作林業專科學校的籃球場,安裝了籃球架。再往前則是—條青石板鋪成的甬道,很長……

據張兆德回憶,黎墓被掘時間約在“文革”期間,當時全國正處於破“四舊”高峰,參加掘墓的紅衛兵有“兩派”,分別來自華師和武大兩所高校。“當時沒打旗子,也沒喊破四舊的口號。”

黎氏夫人棺內進水臭氣衝天

“黎元洪的墓並不是被突然挖開的,之前幾天,就聽說有人要挖黎墓。”張兆德記得,當時的黎墓下部是圓柱形,頂部則為半球形,與今天重修的墓冢形狀—致,在園墓的北邊與墓道連線處有—扇石門。最開始,紅衛兵們曾試圖挖開石門,從此處進入墓內。“石門很堅固,紅衛兵想了很多法子,都沒打開,但可以肯定的是,紅衛兵並沒使用任何炸藥。”

張兆德回憶說,直到第二天,墓門才被打開。紅衛兵們先在穹形的墓頂用鐵鎬,挖開了—個洞,有人從此洞下到墓內,再將墓門從里往外打開。墓內澆築有鋼筋水泥梁,以作支撐,非常牢靠。

“黎墓被挖開的時候,應該是個夏天的午後,當時天氣非常炎熱。”張兆德看見,兩具朱紅色的棺材被抬出來,暴曬在日光下,看熱鬧的人非常多,現場裡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泄不通。黎元洪夫人的棺木被首先打開,“裡面已經進了水,水是綠的,棺蓋被揭開時,—股臭氣衝天彌散,人們紛紛捂緊嘴鼻,退避三舍。”

隨葬品被省博帶走骨灰不知所蹤

令人意外的是,黎元洪的棺內卻沒—點積水,不僅屍體保存完整,而且身上所著衣物及陪葬物品均沒腐爛。張兆德曾近距離地觀看過黎氏棺內情形,對某些細節記憶猶新,也有某些細節是聽其他目擊者講述的:棺內的黎元洪左手握著元寶,著壽衣壽褲,腰間系壽帶;壽衣上有肩章,胸前掛著勳章,不止—枚……

“當時參與掘墓的紅衛兵很有秩序,現場沒有出現毀屍、哄搶或者打砸,可能是知道了墓主人的顯赫身份,還有人偷偷將此事通知了湖北省博物館。很快,博物館方派人來到現場,將黎元洪棺內的部分隨葬品清點後帶走了。”張兆德說,那天下午,他因有事離開墓地現場,等辦完事,約5點多鐘再回到現場時,大部分觀者已散去,兩具棺木和黎氏遺骸也不見了。

老人不無遺憾地說:“當時,那塊墓碑還在,後來有人在原墓址上蓋起了房子,就再沒看到墓碑了。”在調查黎元洪墓被掘過程中,記者了解到,黎元洪遺骸隨即被送至火葬場火化,骨灰不知所蹤。

墓葬揭秘

這是一處靜靜的墓園,荒敗的山坡下是一條約十米長的墓道。 盡頭,佇立著一塊十餘米高的水磨石墓碑,其後是座圓形由大理石堆砌的墓冢,墓後的—面碑牆上,鐫刻著墓主人的生平。

黎元洪墓黎元洪墓

整座墓園顯得侷促拘窘,要不是墓碑上刻有“大總統黎元洪墓”幾個大字,誰能知道,這裡埋葬著一位身份如此顯赫的大人物——中國歷史上惟一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黎元洪。

資料記載,黎元洪死後的葬禮其規模之大,禮儀之盛,耗費之巨,延續時間之長,為現代中國喪葬歷史所鮮見。然而,我們今天所見的黎氏墓地現狀,卻與歷史記載大相逕庭。1928年,黎元洪病逝於天津。如何安葬這位下野的總統,各界關注備至。此時的中國,各軍事集團爭權奪利、政事雖難統一,但對黎元洪安葬從優卻無分歧。於是民國政府於6月8日發出優恤令,並囑內政部按元帥典禮規範治喪。6月26日,內政部擬定治喪的主要內容為:舉行國葬,修建專墓,葬期由國府派員致祭等。

根據一些老人們的回憶和查閱相關文史資料及回憶錄,發現黎元洪病逝後,民國政府曾兩次發令舉行國葬,其喪葬過程經歷天津殯殮、北京追悼、武昌安葬三個階段,歷時10年多,盛況空前。

碑牆碑牆

黎氏天津出殯時非常“排場”。開弔第一日,第三集團

軍總司令閻錫山自北京電令天津,囑各機關團體下半旗致哀。19日上午出殯時,其子女等50餘人披麻戴孝——挽靈車而行。靈車前由津埠3個警備連,保全隊,騎巡隊,手槍隊各一個連護送。參與執事、鼓樂、僧眾、送殯執紼者約1萬餘人。

黎元洪出殯4個多月後,當時的民國政府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追悼活動由蔣介石及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人發起,聯名通電公告於眾,並在北海公園天王殿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黎元洪墓黎元洪墓

黎元洪出生於黃陂,發跡於武昌,因此,死後仍要歸葬於武昌。於是1933年4月由其子從津門扶樞歸鄂,並擇定武昌卓刀泉土宮山為墓地。前不久,八旬著名古建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良皋老先生帶領漢網人文地理俱樂部的網友,踏訪了黎元洪墓現址,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見證了75年前,

這位民國大總統的風光大葬。

1935年11月24日9時許,參加黎元洪葬禮的中外各界人士及民眾從四面八方湧向洪山寶通寺。武漢地區參加葬禮的人最多,可謂萬人空巷。

國葬那天,全國下半旗,停止喜慶娛樂一天。據說,當年參加移靈公祭者達5萬人。下午3時整,在101響禮炮中,國葬典禮開始。禮畢,人們扶靈樞入墓穴,將兩樞置於形似仰盂的墓槨內,槨內灑紅色硃砂,取吉利之意,各置銅爐一個,謂可暖土,墓槨上再用水泥板蓋頂封固。

黎元洪佩劍

自己在民間發現疑似民國大總統黎元洪佩劍的“文物”,並公布了這把劍的照片。

從照片上看,此劍形制與當年黎元洪身著元帥服照片中的佩劍相比較幾乎一致。2日,記者找到發帖網友,見到了這把劍。整劍長約130厘米左右,劍柄為紅木所制,金屬包皮上鐫刻有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九角十八星標識,劍柄頭部被雕刻成龍頭模樣,劍鞘為白銅所制,做工相當精緻。

據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網友介紹,此劍為朋友所藏,暫暫存在他這裡。據稱,此劍有可能是黎元洪當年的隨葬佩劍,“文革”時,紅衛兵砸毀黎墓時,此劍出土得以流落民間。也有網友跟帖存疑,認為此劍有可能為文物販子製作的仿製品。

黎元洪“佩劍”黎元洪“佩劍”

武漢革命博物館館長、文博專家周斌觀看此劍後,初步斷定:從文物品相和做工精細程度來看,此劍確為民國時期的佩劍,而且有資格佩此劍者應為督軍級以上的高級將領,黎元洪的身份與此劍吻合,但尚沒有直接的證據,能證明此劍即為黎的隨葬佩劍。

那么,當年黎氏墓葬中究竟有無此劍?1928年6月3日晚,65歲的黎元洪病逝於天津英租界內的黎氏寓所內。一位叫張容生的作者曾在1999年第3期《文史春秋》上,撰文詳細記述了黎元洪死後,天津殯殮的詳情:黎氏死時,正逢夏季,遺體不能久放。於次日下午2時,在黎宅入殮。棺木是選用特製的黑漆楠木製作。入殮時,黎氏仍穿生前大總統衣冠,身佩指揮刀,胸前佩總統金牌、背墊金幣7枚,雙手各執銀元寶,身上復蓋衾褥、絲棉等,棺內還置炭屑、燈草、雄黃、福馬林等防腐之物。

黎氏死後兩年,其原配夫人吳敬君亦病故天津,仍備與黎氏同樣棺木入殮。根據黎氏遺囑及家屬要求,國民政府於1933年將其夫婦靈樞由天津運回湖北武昌,經多方選擇,最後定於武昌卓刀泉的土宮山為墓地,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林業勘察設計院所在地。

從以上記述來看,當年在黎元洪隨葬物品中,確有“指揮刀”。那么,此劍究竟是不是黎氏當年的隨葬佩劍,當年其他的一些隨葬物品是否仍存世?這位網友希望有關專家能對此進行進一步的考證和調查。

黎氏葬後不久,即修建墳墓工程,立墓碑,碑文為章太炎所撰,李根源手書。墓碑前還修有石砌欄桿的祭祀坪台,占地約百畝。墓園工程一直延續到1938年武漢淪陷,尚未完工。

“文革”時,黎墓被紅衛兵所毀,黎氏夫婦遺骸也被燒掉,不知所終。原墓址於1979年前建起4層樓房,今天已成為一棟學生公寓。1981年在紀念辛亥革命70年周年時,武漢市政府根據全國政協的意見,投資約2萬元,在原墓後側高處十餘米重建了這座新墓,並豎有“大總統黎元洪之墓”的墓碑,作為歷史的見證。

旅遊路線

由於歷史的變遷,黎元洪墓如今難以尋覓,筆者為此專門踏訪,精心設立了幾條旅遊路線,可以供您方便地到達。路線1:

黎元洪墓位置黎元洪墓位置

華中師範大學東門進去----沁園春食堂-----沿著食堂西邊的馬路筆直向前------越過幾棟教師宿舍走到底------頂頭學生宿舍樓------幾家小商店------上坡靠近坡邊東就是黎元洪墓

路線2:

華中師範大學北門進去-------校訓石往東走------行政樓東面路筆直往前-----學子餐廳-----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樓------中百超市-----往南拐角-----黎元洪墓

路線3:

華中師範大學南門進去-----管理學院東拐------研究生樓----學子餐廳-----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樓------中百超市-----往南拐角-----黎元洪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