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侯鎮

黎侯鎮隸屬於黎城縣,位於長治市東北部,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是山西省的“東大門”,素有“三省通衢”之稱。縣境東西寬約22.2公里,南北長約50公里,國土面積1101平方公里,總人口15.7萬,其中農業人口近13萬。縣政府駐黎侯鎮。現轄5鎮4鄉251個行政村:黎侯鎮、東陽關鎮、上遙鎮、西井鎮、黃崖洞鎮、西仵鄉、停河鋪鄉、程家山鄉、洪井鄉。黎城是塊“風水寶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經濟繁榮、前景美好。

基本信息

黎侯鎮隸屬於黎城縣,位於長治市東北部,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是山西省的“東大門”,素有“三省通衢”之稱。縣境東西寬約22.2公里,南北長約50公里,國土面積1101平方公里,總人口15.7萬,其中農業人口近13萬。縣政府駐黎侯鎮。現轄5鎮4鄉251個行政村:黎侯鎮、東陽關鎮上遙鎮、西井鎮、黃崖洞鎮、西仵鄉停河鋪鄉程家山鄉洪井鄉。黎城是塊“風水寶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經濟繁榮、前景美好。

黎城縣區位優勢

我縣東臨河北涉縣,南接平順、潞城,西連襄垣、武鄉,北界晉中左權,與河南林州為鄰。物流交匯、信息靈通、市場容量大、流轉速度快,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金三角”,開發潛力巨大。

黎城縣交通條件

境內長邯鐵路(境內長42公里)、長邯公路(309國道,境內長24.44公里)斜貫東南,黎左公路(207國道,境內長46公里)、涉武公路(境內長3.8公里)交匯縣中,陽涉鐵路(境內長2.7公里)、長邯高速公路(境內長26公里)穿縣而過;鄉鄉鎮鎮通油路(鄉鎮公路6條,82公里),村村通水泥路(229個村通水泥路,293公里)。全縣以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為主幹線,縣、鄉、村公路網路四通八達。

黎城縣氣候環境

縣境屬典型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10.4ºC,年積溫為3583.8ºC,平均降水量547毫米,無霜期184天,有“上黨小江南”之美譽。獨特的氣候環境,有興百業之利,造就了該縣較為發達的農業生產,孕育了眾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花椒、核桃、柿子、棗,譽稱“黎城四大寶”;尖椒、小雜糧等綠色農產品聲名遠播、飲譽中外。

黎城縣礦產資源

現發現各類礦產21種,探明儲量的5種,礦種多、儲量大。在各類礦產品資源中,鐵礦優勢最為突出,探明總儲量為1.03億噸,保有儲量為9500萬噸,名列全省第六、全市第一;該縣人均占有鐵礦650噸,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6倍;鐵礦主要產品精礦粉硫磷含量低,品位可達72%以上,僅次於瑞典,被譽為“黑色金子”。除此之外,還蘊藏著豐富的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其中,矽礦儲量5億噸左右,白雲石儲量5億噸左右,鉀礦儲量5億噸左右,石膏礦儲量5000萬噸。其它磷礦、大理石、石英礦等礦產資源富集。為該縣工業特別是礦產冶煉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保證。

黎城縣水利條件

地表水:清、濁兩漳河襟南纏北,一縱一橫。清漳河流經該縣黃崖洞鎮,流程3.5公里,流域面積550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3.8億立方米;濁漳河流經我縣上遙、西仵、程家山三個鄉鎮,境內總長39.6公里,流域面積592.4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7.2億立方米。勇進(1966年12月26日動工,1974年7月1日竣工通水,乾渠總長102公里,縣境長度為76公里,控制灌溉面積14萬畝)、漳北(1958年1月9日動工,同年7月1日竣工通水,乾渠總長26公里,控制灌溉面積2萬畝)、漳南(始建於1942年,1966年開始進行改擴建,1973年8月1日竣工通水,全長33.6公里,控制灌溉面積9700畝)三灌渠傾西斜東,年引水量1.08億立方米。共有泉水41處,年總流量1800多萬立方米。其中,源泉位於我縣西井鎮源泉村,年平均流量0.36秒立方米,年出水量為1135.3萬立方米,在長治市僅次於辛安泉。此外,我縣還有大、中、小型水庫38座,總蓄水量為4205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采儲量為0.2—0.4億立方米,調節儲量為0.27億立方米。是長治市的富水區,為華北地區相對豐水區。全縣有水澆地14萬畝,農業人口人均一畝水澆地。

黎城縣自然風光

我縣屬太行山腹地,四面環山,地形複雜。北部山區地形奇特,丹霞地貌,東南、西南部丘陵起伏,崗坡勢緩,是八百里太行雄奇風光獨特的一段,素有“太行畫廊”、“世外桃源”之稱。境內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大山有80餘座,其中板山、黃崖洞、性空山、楊歧山、廣志山等較為著名。人民大會堂“山西廳”的核桃木刻“太行日出”的原景,就采自該縣板山風景區。我縣山體石灰岩壁眾多,形成了大量溶洞奇觀,已開發探明的有白雲洞、礪峪洞、昭澤龍洞、白龍洞等,為我國北方之罕見。壯美的自然風光,為我縣的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資源保障。目前,我縣已經建成或正在開發的有黃崖洞、廣志山、性空山、源泉“小江南”、洗耳河、溶洞和楊歧山等七大景區。其中,黃崖洞風景區是國家森林公園、全國愛主義教育基地,是山西省十大“著名風景區”之一,是集旅遊觀光、革命傳統教育為一體的理想的避暑度假勝地。

黎城縣文化底蘊

該縣歷史悠久。當前發掘的“靳家街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新石期時代就有人類在黎城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文明歷史長達2700多年,留下了眾多人文景觀。女媧補天、蚩尤爭天、許由洗耳、燕王爭雄、西伯戡黎等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均產生於此;嵐山夜雨、蕭寺晨鐘、壺口故關、黎侯古郭、白岩曉煙、金牙晚照、玉泉漱石、田溪洌水等“古八景”和飛閣流丹、中天落日、金牛眸月、瓮廊險道、三皇遠眺、白雲洞天、赤罅素湍、藍天游鴨等“新八景”交相輝映、蔚為壯觀;北齊摩岩造像、宋代文廟、元代聖源王廟、許由洗耳河、大舜井、馮奉世墓等文化古蹟星羅棋布,遍布黎城大地。黎城人民民性純樸,風俗敦厚,勤勞善良,忠厚樸實。在長期的改造自然與對敵鬥爭中,黎城縣人民孕育了許多留存青史、催人奮進的不朽精神。革命戰爭年代,黎城人民創造了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黃崖洞精神”,敵我傷亡6:1的輝煌戰績創造了抗日史上的奇蹟,威名遠揚,彪炳千秋;和平建設年代,黎城人民創造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勇進渠”精神,建成了黎城的“人工天河”,與河南林州紅旗渠齊名;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黎城人民鑄就了不畏艱險、拼搏奮進的“礦山精神”和不計得失、甘於奉獻的“環衛精神”,在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征程上譜寫了一曲曲壯麗凱歌,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寶貴的精神財富。

黎城縣基礎設施

縣城環境優美、功能齊全。2002年,被國家愛委會正式命名為“國家衛生縣城”,中央精神文明辦授予我縣“全國文明城鎮”稱號,成為兩塊“金字招牌”。全縣郵電通訊發達,電力傳輸通達,城鄉基礎條件完備,硬體環境極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