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鼬西南亞種

黃鼬西南亞種

黃鼬西南亞種:生境是高原, 高山林區, 農區和牧區,國內分布是甘肅(南部), 青海(東部), 四川, 雲南, 貴州(西部), 陝西(秦嶺), 湖北, 西藏。

基本信息

拉丁目名:CARNIVORA

中文目名:食肉目

中文科名:鼬科

拉丁科名:Mustelidae

中文屬名:鼬屬

拉丁屬名:Mustela

拉丁種名:sibirica

拉丁亞種:moupinensis

定名人:(Milne-Edwards)

年代:1874

中文名:黃鼬西南亞種

原始文獻:Rech. Mamm., 347, pls. 59 and 60

模式產地:四川寶興 (Baoxing, Sichuan)

生境:高原,高山林區, 農區和牧區

國內分布:甘肅(南部), 青海(東部), 四川, 雲南, 貴州(西部), 陝西(秦嶺), 湖北, 西藏

外形特徵

黃鼬西南亞種黃鼬西南亞種

黃鼬西南亞種體長28-40厘米,尾長12-25厘米,體重210-1200克,雌性小於雄性1/2-1/3。體形細長,四肢短。頸長、頭小,可以鑽很狹窄的縫隙。尾長約為體長之半,尾毛蓬鬆。背部毛棕褐色或棕黃色,吻端和顏面部深褐色,鼻端周圍、口角和額部對白色,雜有棕黃色,身體腹面顏色略淡。夏毛顏色較深,冬毛顏色淺淡且帶光澤。尾部、四肢與背部同色。肛門腺發達。

黃鼬的頭骨為狹長形,頂部較平。鼻骨、上頜骨、額骨和頂骨完全癒合,不見骨縫。顴弓窄。聽泡為長橢圓形。雄獸的矢狀嵴和人字嵴明顯,眶間寬較眶後突後之腦顱前端為寬。

生活習性

棲息于山地和平原,見於林緣、河谷、灌叢和草丘中、也常出沒在村莊附近。居於石洞、樹洞或倒木下。多夜間活動。食性很雜,在野外以鼠類為主食,也吃鳥卵及幼雛、魚、蛙和昆蟲;在住家附近,常在夜間偷襲家禽,首先吸食其血液,再吃內臟及軀體,性嗜吸血。以臭腺放出臭氣自衛。

黃鼬的身材修長,四腳短小,是世界上身子最柔軟的動物之一,因為黃鼬的腰軟善曲,可以穿越狹窄的縫隙,有了這個本領,就可以任意鑽進鼠洞內,輕而易舉地捕食老鼠了。它們的性情殘暴兇狠,絕不放過所遇到的弱小動物,即便吃不完,也一定要把獵物全部咬死。黃鼬的主食是老鼠和野兔,儘管野兔在短距離內跑得很快,但在長時間的高速追逐下,最後總會由於恐懼和力竭而被趕上咬斷脖頸,做了黃鼬口下的犧牲品。據調查,每頭黃鼬一夜之間可以捕食6-7隻老鼠。

繁殖方式

每年3-4月發情交配。懷孕後期的雌獸行動謹慎、緩慢。臨產前選擇柴草垛下、堤岸洞穴、墓地、亂石堆、樹洞等隱蔽處築巢。雌獸妊娠期為33-37天。通常5月產仔,每胎產2-8仔。初生的幼仔全身被白色胎毛,雙眼緊閉,側身躺臥。9-10月齡達到性成熟。壽命為10-20年。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