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動物

森林動物

依賴森林生物資源和環境條件取食、棲息、生存和繁衍的動物種群。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爬行類、兩棲類、獸類、鳥類、昆蟲以及原生動物等,其中鳥類和獸類是重要資源。森林動物的種群數量大,分布範圍廣,經濟價值高,與人類的關係至為密切。

森林影響

森林動物 森林動物

包括食物資源和環境條件兩方面。森林植物種類繁多,常年供應不絕,成為動物的食物基礎。森林的空間高大、結構複雜、生長周期長、更新調節能力強、群落穩定性大,形成特殊的環境條件,又為動物飲食、棲息、隱蔽和繁衍提供了最優良的場所。森林遭到破壞,常導致動物種類和數量的銳減,有的瀕臨滅絕。

亞洲黑熊 亞洲黑熊

森林動物的區系、種群分布、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均受森林類型的影響。但由於森林動物食性和習慣的差別,常在同一森林地帶有著形形色色的動物種群;而同一種群類型也可能出現在不同的森林地帶。寒帶森林動物毛長絨厚,皮下脂肪發達;冬季毛色變白;產仔和哺育幼仔都在生長季節,入冬時幼仔已能獨立生活。也有些動物具有冬眠不食或向暖地遷移的習性。熱帶、亞熱帶森林動物一般是毛短、稀疏,皮下脂肪較少,交配、產仔不受季節限制;毛色光彩斑爛。同一類型的動物,在溫暖地區體形較小;而在寒冷地區則體形較大,而其尾、嘴、四肢和耳較溫暖地區為短。從毛色看,溫暖地區黑色增多,乾旱地區紅色、黃褐色增多,寒冷地區則色調簡單。

動物影響

啄木鳥 啄木鳥

有的有益,有的有害。但同一種類的益害往往因種、因時、因地而異,並與種群數量有直接關係。有益影響表現在:某些動物的取食活動可以提高林木的授粉、結實率,擴大種子傳播範圍,促進森林更新演替。某些動物,特別是一些鳥類,是森林害蟲的天敵,可以有效地抑制蟲害的發生髮展;動物的糞便、屍體有利於增加土壤肥力;土壤動物的掘穴和取食活動(如蚯蚓)可以改良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有利於森林植物的生長和提高土壤保水力等。有害影響主要表現在某些動物齧食大量種子、幼芽、幼苗、幼樹、樹皮、樹根,不利於森林更新和林木生長。此外,大型獸類經常活動的地方還導致土壤板結;放牧可使幼林遭到毀滅(見森林鳥獸害)。尺蠖幼蟲會大量啃食森林植物的葉子,尤其是闊葉植物

分布

世界森林動物資源的分布依森林地理而變化,其種群數量由寒帶、溫帶到熱帶逐漸增多。陸生動物中最大的如象、犀牛,最兇猛的如虎、豹,最進化的如猿、猩猩等都生存於森林之中。中國地域遼闊,森林跨寒、溫、熱3大氣候帶,動物資源豐富,全國劃分為8個動物資源區系。

亞寒帶森林動物群(泰加林動物群)

狼
森林動物 森林動物

包括大興安嶺(北緯45°以北的地區)和伊勒呼里山以北的林區,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爾泰山的北端。是中國最北部的林區,西伯利亞泰加林的南延部分;氣候寒冷,土壤有永久凍層。西伯利亞寒帶的森林動物,如貂熊(狼獾, Gulogulo,圖1)、駝鹿(堪達罕, Alces alces,圖2)、雪兔( Lepus timidus)和林旅鼠( Myopus schis ticolor)等在此均有分布。其中冬季毛類變白的種類不少,除雪兔外,還有伶鼬(銀鼠, Mustela nivalis)、白鼬(掃雪 M.erminea)和柳雷鳥( Lagopus lagopus)等,均具雪地的保護色。當地面積雪融化時,這些動物換成非白色的夏毛或羽,同樣具有保護作用。在阿爾泰山地有歐洲的林睡鼠( Dryomys nitedula)分布,而大興安嶺則無。此外,廣布於中國東北的麅(狍, C apreolus capreolus)、麝、馬鹿、野豬、狐、狼、猞猁( Lynx lynx)、黃鼬(黃鼠狼)、香鼬(香鼠, Mustelaaltaica)和棕熊( Ursus arctos)等也見於該地區,這些動物冬毛不變白,但毛長絨厚,可禦寒冷。上述動物中可以適量獵取的種類有黃鼬、香鼬、伶鼬、狐、狼、花鼠(五道眉, Eutamias sibirica)、麅(狍)及野豬等。由於森林大面積被採伐,貂熊、駝鹿、馬鹿、棕熊、雪兔、白鼬、黑琴雞( Lyrurus tetrix,圖3)、柳雷鳥、岩雷鳥( La gopus mutus,分布在阿爾泰林區)、花尾榛雞(飛龍, Tetrastes bonasia)、細嘴松雞( Tetre parvirostris)等的數量銳減,已列為國家保護對象。

本區昆蟲多為耐高寒的森林害蟲,如西伯利亞松毛蟲、落葉松鞘蛾、落葉松八齒小蠹、落葉松邊材小蠹、樹蚡蝶及舞毒蛾等。蚊類以五斑按蚊占優勢。

小興安嶺及長白山針闊混交林動物群

松鼠 松鼠

該地區為寒帶森林向溫帶森林過渡地帶,氣候溫涼濕潤。動物群的代表種類有東北兔( Lepus mandshuricus)、紫貂、東北虎( Leo tigris altaica)、豹( Leo pardus)、狗獾( Meles meles)、貉、黑熊( Selenarctos thibetanus)、青鼬(蜜狗, Martes flavigula)、梅花鹿 ( Cervus nippon)、青羊( Naemorhedus goral)、豹貓( Felis bengalensis)等。有些種類如虎、豹和豹貓等雖是廣布種,但其亞種仍具有毛長而色淺的地區特色,如東北虎亞種一度稱為長毛虎( Leo tigris longipilis)即是典型例子。中國東北廣布的種類,如狐、狼、猞猁、黃鼬、香鼬、棕熊、野豬、松鼠(灰鼠,圖 4)、環頸雉( Phasianus colchicus)、斑翅山鶉( Perdix dauuricae)及中國林蛙(哈士蟆, 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等均見於該地區,但毛色比大興安嶺的亞種深。該地區因樹種多,隱蔽條件好,食物豐富,動物的數量也多,可供獵取的有東北兔、狗獾、貉、麅(狍)、狐、黃鼬、香鼬、野豬、松鼠(灰鼠)、環頸雉及斑翅山鶉等。紫貂、東北虎、黑熊、棕熊、青鼬、梅花鹿、馬鹿、青羊、豹貓等的數量已不多,亟需保護。

森林害蟲有西伯利亞松毛蟲、松杉毒蛾、雲杉八齒小蠹、紅松小蠹、雲杉大黑天牛和為害闊葉樹的天幕毛蟲。蚊蟲有普通伊蚊、凱塔伊蚊等。

華北落葉闊葉林動物群

獼猴 獼猴

包括燕山、太行山、呂梁山、秦嶺北坡、伏牛山及沂蒙等地的小面積林區。由於長期農墾,森林幾經破壞,僅有局部殘存,森林動物極為貧乏。由於採取封山育林和保護措施,某些森林動物數量已開始回升。可進行適量獵取的種類有野豬、麅(狍)、黃鼬、狗獾、狐及環頸雉。該地區是獼猴自然分布的北界。應加保護的種類有麝、青羊、獼猴( Macaca mulatta)、糞便可做中藥五靈脂的溝牙鼯鼠( Aeretes malanopterus)和復齒鼯鼠( Trogopterus xanthipes),以及褐馬雞( 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圖5)等。麝、獼猴、溝牙鼯鼠和復齒鼯鼠均可馴養,用作動物藥材或醫用實驗動物;褐馬雞也已初步馴養成功。

本區森林害蟲北部有油松松毛蟲,南部有馬尾松松毛蟲。蚊蟲有潘氏按蚊、背點伊蚊、斑點伊蚊等。

天山山地雲杉林動物群

高山雪雞 高山雪雞

該地區多高山、荒漠,氣候乾燥,冬季極冷。海拔1600~2300米間地帶降水量較多地區有森林分布,海拔1500米的山谷間有闊葉樹。森林動物主要有馬鹿、狍、雪豹( Uncia uncia)、猞猁、棕熊、香鼬、白鼬、伶鼠;鳥類有高山雪雞 ( 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高原山鶉( Perdix hodgsoniae)、斑翅山鶉、石雞( Alectoris barbara,圖6)以及原鴿( Columba livia)、岩鴿( C.rupestris)、山斑鳩( Streptopelia orientalis)、灰斑鳩( S.decaocto)等。

昆蟲的優勢種為紅脛腫脈蝗、新疆西伯利亞蝗、義大利蝗等,蚊蟲主要種類為沙哈洛夫按蚊,均較特異。

青藏高山針葉林動物群

森林動物 森林動物

包括祁連山、喜馬拉雅山、崑崙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等山地林區。森林動、植物種類豐富,數量也多,垂直分布明顯。在喜馬拉雅山區海拔1600~2500米為山地常綠闊葉林帶,代表動物有熊猴( Macaca assamensis)、長尾葉猴( Presbytis entellus)、赤麂( Muntiacus muntjak)、鬛羚(蘇門羚,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金貓( Felis temmincki)、小爪水獺( Aonyx cinerea)、黑鷳( Lophura leucomelana)、紅胸角雉( Tragopan satyra)、細紋噪鶥( Garrulax lineatus)等。在2500~3000米間山地的針闊混交林帶,代表動物有小熊貓( Ailurus fulgens,圖7)、豹貓、青鼬、青羊、橙腹長吻松鼠( Dremomys lokriah)、棕尾虹雉( Lophophorus impejanus)、雜色噪鶥( Garrulax variegatus)等。3000~4000米,為以雲杉和冷杉為主的暗針葉林,代表動物有塔爾羊( Hemitragus jayakari)、黑熊、麝及雪鴿( Columba leuconota)等。在祁連山及藏東山地的暗葉針葉林中,還有白唇鹿( Cervus albirostris),為中國特產。雉類不少,常有雪雞、雪鶉( Lerwa lerwa)及血雉( Itha ginis cruentus)等出沒於當地林區。應受保護的種類頗多,除橙腹長吻松鼠及噪鵑外,前述的森林動物幾乎均列入保護動物名單。

西南亞高山針葉林動物群

森林動物·小熊貓 森林動物·小熊貓

包括四川省西部、昌都地區東部、青海省南部山地及雲南省北部山地,即橫斷山脈地區。海拔在1600~4000米間,最高峰在7000米以上。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森林動物種類南北交錯,山谷多為熱帶及亞熱帶種類,並沿山谷自南向北侵入;高海拔地區的種類則與北方種類接近。以雲杉和冷杉為主的針葉林帶中珍稀的森林動物種類較多,如舉世聞名的大熊貓( Ailuropoda melanoleuca)、金絲猴( 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羚羊( Budorcas taxicolor)、白唇鹿、小熊貓、梅花鹿、鬣羚(蘇門羚)、青羊、金貓、水鹿(黑鹿 ,Cervusunicolor)、雲豹( Neofelis nebulosa)、獼猴、熊猴、藏馬雞(白馬雞, 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白腹錦雞(銅雞, Chrysolophus amherstiae)、紅腹錦雞(金雞, C. pictus,圖8)及角雉( Tragopan sp.)等均產於此。其中大熊貓已列為國家珍稀動物的重點保護對象。此外該區養鹿鋸茸,養麝取香事業也已取得一定成果。能適量獵取的種類有赤腹松鼠( Callosciurus erythraeus)、側紋岩松鼠( Sciurotamias forresti)及黃鼬等。小林姬鼠較多,竊食種子,常使飛機播種造林遭受為害。昆蟲以巴拉巴按蚊為代表。

華中闊葉林動物群

森林動物:雲豹 森林動物:雲豹
森林動物 森林動物

包括自四川盆地以東,沿長江而下的各林區,以及北至秦嶺南坡,南至廣東西江上游兩岸的山地。屬亞熱帶氣候。僅在較高的山地還保留有自然植被,其他廣大地區僅有次生林和人工林。該地區為南北動物區系的過渡地帶,與華北及華南均無天然隔障,森林動物的種類多,但特有種類不多,每種的數量也少。可供適量獵取的種類有黃鼬、赤腹松鼠、長吻松鼠( Dremomyssp.)、花松鼠 ( Tamiops swinhoei)、豬獾( Arctonyxcollaris)、狗獾、狐、小靈貓( Viverricula indica)及環頸雉等。重點保護的種類頗多,有獼猴、短尾猴(紅臉猴, Macaca speciosa)、金絲猴、梅花鹿、毛冠鹿(隱角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黑麂( Muntiacus crinifron)、鬣羚(蘇門羚)、青羊、羚牛、 鼬獾(山獾, Melogale moschata)、金貓、華南虎( Leo tigris amoyensis)、雲豹、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角雉及虹雉( Lophophorussp.)等。

森林昆蟲中有經濟價值的有紅蠟蟲( Ceroplastes rubens)和白蠟蟲( Ericerus pela),為害竹林的有黃脊竹蝗,為害油桐的有油茶尺蠖等。蚊蟲種類多,傳瘧蚊種有微小按蚊、吉普按蚊日月潭變種、斑點按蚊、艾氏按蚊等。

華南熱帶雨林和季雨林動物群

白鷳 白鷳

包括中國台灣省、福建省東南部、廣東省台山縣向西至雷州半島及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及雲南省西雙版納。氣候炎熱多雨,植被茂密,為動物棲息、取食提供了有利條件。擬褐鼠(羅賽鼠, Rattus rattoides)在沿海灘的紅樹上築巢而居,是圍海造田最主要的農田害鼠。可以適量獵取的森林動物有赤麂、果子狸( Paguma larvata)、大靈貓(九節狸, Viverra zibetha)、環頸雉、竹雞及鵪鶉等。應予重點保護的種類有金絲猴、葉猴( Presbytissp.)、長臂猿( Hylobates sp.)、短尾猴、豚尾猴( Macaca nemestrina)、亞洲象( Elephas maximus)、野牛( Bos gaurus)、坡鹿(澤鹿, Cervus eldi)、水鹿、梅花鹿、豚鹿( Axis porcinus)、鬣羚(蘇門羚)、青羊、金貓、雲豹、華南虎、穿山甲、藍鷳( Lophura swinhoei)、黑長尾雉( Syrmaticus mikado)、原雞( Gallus gallus)、綠孔雀( Pavo muticus)、孔雀雉( 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圖)、黃腹角雉( Tragopan caboti)、紅腹角雉( T.temminckii)、白頸長尾雉( Syrmaticus ellioti)、白鷳( Lophura nycthemera)及犀鳥科的一些種。此外,南海諸島林叢中還棲息有紅腳鰹鳥( Sula sula)等。

本區危害竹林的害蟲有竹蝗,危害馬尾松的有馬尾松毛蟲。蚊的種類較多,但傳瘧蚊種仍是微小按蚊和巴拉按蚊。

經濟利用

森林動物--梅花鹿 森林動物--梅花鹿

森林動物 是寶貴的物質財富,又是再生資源,可為人類生活、生產提供豐富的皮、肉、毛、羽、骨、蛋、角等,用以生產衣、食和工藝品等。有些動物如馴鹿、象、獼猴、猩猩、蒼鷹等經過馴化飼養,還可供役用。有的則是觀賞用的珍禽異獸,如虎、豹、孔雀、鸚鵡、大熊貓等。可供科學研究用的有樹鼩、兔、猴、白鼠等。皮毛用動物有各種鼬、松鼠、兔、狐、貂、狸、熊、狍、狼、山羊、猞猁等。肉用動物有羊、豬、鹿、熊、狍、鴿、鳩、雉、雞類等。藥用動物有虎、鹿、麝、穿山甲、溝牙鼯鼠(五靈脂)等。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對森林動物的開發利用將進一步向多功能、多效益方向發展,並將越來越多地利用其生態效益。

資源保護

總述

森林動物 森林動物

動物資源作為一種再生資源,只要其獵取量不大於繁殖補充量,就 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反之過量獵取,就會使森林動物銳減;而母獸雌禽的減少,更會導致種群數量難以恢復。濫伐森林則會使森林動物失去生存條件。因此,保護森林動物及其賴以生存的森林生態環境,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世界各國採取的措施主要有下述幾種。

保護區

在保護區內控制或禁止狩獵;同時開展科學研究,進行科學管理,掌握被保護動物的數量動態。一般多採用直接相對數量法,如路線統計或樣方統計法進行數量調查;來還採用紅外線夜視技術、無線電遙測項圈和遙感技術等。間接相對數量法是通過獵產收購資料以及利用足跡、洞口、鳥巢、獵人獵取數量等進行推算。

馴養

是保護和合理利用森林動物的重要手段。在人工管理下,森林動物食物有保證,棲息有處所,幼仔或幼雛的哺育條件得到改善,可提高存活率,使種群得以繁衍,使瀕危動物絕境逢生(見野生動物飼養業)。

科學管理

其措施包括:①規定獵期。以獵產品的經濟效益最佳,又非森林動物的繁殖季節為最佳獵期。 若二者不能兼顧,應以寧可禁獵,而不可影響其繁殖為原則。皮毛獸的獵期一般宜在初冬,此時不但毛長絨厚,對其繁殖影響也較小。但是,鹿種動物因每年 7~8月交配,妊娠期4個半月左右,應以春獵為宜。②選擇適宜獵場。一般應選森林動物數量最集中的地區。因這些地區適量獵取後剩下的個體可找到最適生境和較豐富的食物;同時獵物集中,便於管理。獵取時還應注意槍擊和剝皮是否有損森林動物的經濟價值等。產品應予集中,以便收購、貯運和綜合利用。③規定獵取量。在調查森林動物數量、繁殖力,幼仔存活率及種群死亡率的基礎上,規定每年獵取量不超過其淨增量,並發狩獵證,限量獵取(見狩獵)。

林鼠是森林有害動物,但又是林區食肉皮毛獸的食物來源,除為疾病宿主外,一般不予滅絕,僅控制其危害。另外,要避免使用二次中毒的殺鼠藥劑,以免殺死食肉動物。

相關信息

森林動物( ArborealAnimal)分布在森林地帶的動物群。

森林能給動物提供豐富的食物、優越的庇護所和良好的小氣候,有利於陸棲動物的繁衍生息。所以森林是動物最理想的生存環境,物種的種數也最多。

森林動物 森林動物

森林動物僅是一個泛指的概念,由於世界上不同的氣候帶發育著不同的森林植被,而不同的植被 又養育著不盡相同的動物群。從生態角度上看,森林動物又可大致分為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動物群、暖溫帶(針闊混交林)森林動物群、溫帶(落葉闊葉林)森林動物群和寒溫帶、寒帶(針葉林)森林動物群。事實上,在分布上每個彼此相鄰的森林類型之間的動物群,在物種組成上沒有絕對的差異,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定的過渡性質。

由於森林生態環境的多樣性,森林動物的成分最複雜,且以樹棲種類占優勢,特別是樹冠層發達的熱帶雨林,幾乎所有的陸生動物群落都可找到樹棲的代表。此外還有許多地棲種類,如馴鹿(Rangifertarandus)和馬鹿(Cervus elaphus)等有蹄類,在泰加林中的數量很多。森林中因有地表落葉層,土壤動物亦相當豐富。森林動物間的營養關係,包括捕食、被食競爭和寄生等亦極複雜。為適應森林環境,森林動物的聽覺比視覺發達。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