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鸝無齒鰺

黃鸝無齒鰺

黃鸝無齒鰺(學名:Gnathanodon speciosus)為鰺科無齒鰺屬的魚類,俗名無齒鰺。分布於紅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亞、南太平洋、台灣島以及中國南海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紅海。

基本信息

相關信息

黃鸝無齒鰺黃鸝無齒鰺
中文名: 黃鸝無齒鰺
俗名:黃金鰺黃瓜
英文名: golden kingfish
king trevally
golden trevally
banded trevally
oriole jack
golden toothless jack
Oriole jack
Golden toothless jack
拉丁名:Gnathanodon speciosus
鰺科。分布於印度洋珊瑚礁海域。體色金黃並布有黑色條紋,俗名“黃金鰺”。有集群性。肉食性,較兇猛。
成魚體長:26cm 體重:240g 。最大體長可達120cm。繁殖期:5--10月 。
分布:日本本州近磯以南、琉球群島、印度洋、太平洋及東南亞海域。
特色:可做為食用魚兼觀賞魚,稚魚期體色呈現亮麗之金黃色,頗受觀賞魚玩家之喜愛,但隨成長體色漸暗,成魚則不見觀賞價值,體側有10--12條橫帶

基本信息

黃鸝無齒鰺黃鸝無齒鰺
中文名黃鸝無齒鰺

學名:Gnathanodonspeciosus

命名者(Forsskål,1775)

中文別名無齒鰺

俗名虎斑瓜

科號科名F364 Carangidae

模式種產地 RedSea

觀賞魚類 是

有毒魚類否

食用魚類 是

世界分布:印度太平洋 台灣分布: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綠島、東沙

最大體長110cm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瀉湖

棲息深度:0-20公尺

同種異名

Caranxcives,Caranxedentulus,Caranxpanamensis,Caranxspeciosus,Gnathodonspeciosus,Gnathonodonspeciosus,Scomberspeciosus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沈等,1993);Lin&Shao(1999)Forsskål,P.1775沈世傑編Shih-ChiehShened.1993Carpenter,KEetc.1999Lin,PLetc.1999

典藏標本

ASIZP0055599.ASIZP0056687.ASIZP0056850.ASIZP0057533.ASIZP0058808.ASIZP0059529.FRIP03165.NMMBP04878.NMMBP04879.NMMSTP01026.NTMP0427.NTUM02199.NTUM06824.
英文俗名Trevally;Yellowjackfish;Yellowulua;Goldentrevally;Kingfish;Goldenjack;Goldentoothlesstrevally;Goldentrevally;Goldenhorsmackerel;Goldenkingfish;Golden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黃鸝無齒鰺黃鸝無齒鰺
體呈橢圓形,側扁而高。眼小。脂性眼瞼不發達。上頜骨末端僅達眼前緣下方。上頜、鋤骨、齶骨及舌面皆無齒,下頜亦僅於幼魚時有數枚微小的細齒,成魚則消失。體被小圓鱗,胸部完全具鱗。側線直走部始於第二背鰭第8-9鰭條之下方。棱鱗弱,只存在直走部的後半部。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前方鰭條呈新月形,後方不具有離鰭;體色銀白至黃色,體側有7-11條寬窄相間的黑色橫帶,第一條橫帶貫穿眼部,第二條則橫越鰓蓋後緣。鰓蓋後緣的上方另具一黑斑。各鰭皆為黃色,尾鰭另具黑色緣。大型魚之體側另散布黑點。

棲所生態

幼魚常遊動於鯊魚或其他大型魚旁以撿食碎屑並獲得保護,有「領航魚」之稱。成魚則巡遊於沿岸礁石區、瀉湖區,以其厚唇在沙地中尋找無脊椎動物,如甲殼類、軟體動物或小魚等。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台灣各沿岸偶而可見。

漁業利用

一般漁法以流刺網捕獲。煎食為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