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香草木樨

黃香草木樨

黃香草木樨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南和長江流域以南都有野生種分布。在東北、華北、華東等地栽培歷史悠久,其地上和地下產量均不如白花草木樨(Melilotusalbus)。歐、亞兩洲,在土爾其、伊朗和西伯利亞等地均有分布。

基本信息

牧草名稱

黃香草木樨

牧草學名

Melilotus officinalis (L.)Desr.

牧草圖片

黃香草木樨黃香草木樨

來源與分布

黃香草木樨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南長江流域以南都有野生種分布。在東北、華北、華東等地栽培歷史悠久,其地上和地下產量均不如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歐、亞兩洲,在土爾其、伊朗和西伯利亞等地均有分布。

牧草形態

一或二年生草本,高1~2米,全草有香味。主根發達,呈分枝狀胡蘿蔔形,根瘤較多。莖直立,多分枝。葉為羽狀三出複葉,小葉橢圓形至披針形,先端鈍圓,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托葉三角形。總狀花序腋生,含花30~60朵,花萼鍾狀;花冠黃色,蝶形、旗瓣與翼瓣近等長。莢果卵圓形,有網紋,被短柔毛,含種子1粒;種子長圓形,黃色或黃褐色。

牧草特性

黃香草木樨多分布於河谷濕潤的地方,適於在半乾旱溫濕氣候條件下生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在侵蝕坡地、鹽鹼地、沙土地、泛濫地及草地的瘠薄土壤上比紫花苜蓿(Nedicago sativa)生長旺盛。抗鹽能力較強,在總含鹽量0.2~0.3的土壤上也可生長。根系發達,較能抗旱、耐寒,在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甘肅等地越冬較好。其抗逆性高於白花草木樨,在白花草木樨不太適應的地區,可種植黃香草木樨,作飼草和綠肥用。黃草木樨播種後,條件適宜時,種子5~7天即可發芽。出苗後15~20天的時間內根系生長較快,而地上部分生長較緩慢,一般當根系生長較充分以後,地上部分的生長才逐漸加快。一年生黃香草木樨當年即可開花結實,二年生黃香草木樨,當年只生長莖和葉,不能開花。第二年春季4月中旬萌發(東北),由根頸部越冬芽長出新枝,6月底現蕾,黃香草木樨為異花授粉植物。7月上旬開花、結實,8月初種子成熟。

飼用價值及利用技術

黃香草木樨分枝繁茂,營養豐富,在東北地區栽培,畝產乾草308.5~500千克,比較高產,但在調製青乾草時,落葉性很強,生長後期稈易於木質化。營養價值與白花草木樨基本相似,粗蛋白質的含量較穀草高4.6倍,粗脂肪高0.99%,而難於消化的粗纖維含量卻比穀草低6.12%。作為豬的青綠飼料,其總能和消化能較高。由此可見,黃香草木樨是富含蛋白質的優良飼草,雖然含有香豆素,影響採食率,但也能促進牲畜胃下腺的分泌,所以牲畜吃了黃香草木樨,可以改善消化過程,增加採食量和飲水量。長期飼餵黃香草木樨的牲畜,膘肥、體壯、毛皮亮。其香豆素的含量高。

栽培技術

選擇輪耕地、撂荒地和休閒的低產地種植。因黃香草木樨生長年限短、最好早春解凍後搶墒播種,易於抓苗,當年可割草,產草量較高。若秋季雨水多,可在11月初,立冬前後,即地凍前播種(寄子),來年春出苗。在春旱多風地區,以6月上、中旬雨水調和時期播種為宜。在棄耕的山坡地上播種,不必翻地,只要把表土耙松即可條播,或者挖穴點播;最好沿等高線開溝播種,或用交叉點播。在陡坡地或土質較鬆軟時,可在早春搶墒播種後,耙1~2遍,或趕羊群踩一遍,也能出好苗,但播種量要適當增加一些。由於白花草木樨花期長,因此,種子成熟期不一致,一般在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莢出現褐色時,即可採收。新鮮種子中含硬實較多,有的高達80%以上,在播前用碾子串去莢果殼,但不要損傷種臍,可提高發芽率。千粒重2克左右。休閒地播種時,每畝種量0.5~1千克;在坡地和溝壑等地種草木樨,每畝播種量應為1~1.5千克。覆土不宜深,約為1.5~2厘米。在西北地區輪歇地種植可與小麥混播,於白露播種冬小麥後,在其行間播種草木樨。來年收割小麥時,草木樨植株高約9~12厘米,這樣並不妨礙小麥生長,下一年草木樨生長更好。黃香草木樨生長快,適於與農作物輪作,帶狀間作。陝西米脂縣用草木樨與農作物帶狀間作,減少水土流失量30%,增加了糧食產量10%,每畝增收飼草750千克。還可與林木間作,甘肅天水在挖水平溝種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時,把草木樨種子撒到水平溝里。先收草餵牲畜,三年後刺槐長得特別壯。甘肅武山縣採用一行大豆(黃豆)、一行草木樨、一行樹木,當地民眾稱“三套連環護坡增產法”。既觖決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矛盾,又合理利用了土地,保持了水土。白花草木樨苗期生長緩慢,易受雜草侵害,因此,必須及時中耕除草,消滅草荒,在有條件的地塊,可適當澆水和追施磷鉀肥。防治病蟲害同紫花苜蓿。

常見牧草病害

草木樨白粉病草木樨鐮孢根腐病草木樨殼二孢葉斑病、草木樨鏽病、草木樨細菌性莖疫病

常見牧草蟲害

草原毛蟲類盲蝽類苜蓿籽蜂蠐螬苜蓿夜蛾小麥皮薊馬葉蟬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