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樨鐮孢根腐病

厚垣孢子間生或端生,一般單生或雙生,大小7-11微米。 病菌以菌絲或厚垣孢子在病株殘體上或土壤中越冬。 培育和使用抗病品種,是防治尖鐮孢引起萎蔫病的實際可行措施。

症狀

病菌侵染造成幼苗根部變紅褐色,逐漸腐爛,地上部枯萎死亡。成株期根部受侵染,出現褐色病斑,地上部生長受到影響,葉片發黃,隨著病斑擴大,皮層腐爛,植株枯死。

病原特徵

尖鐮孢(苜蓿尖鐮孢)(Fusarium oxysporum Schecht.)和其他鐮孢引起。苜蓿尖鐮孢(Fusarium oxysporium Schlecht.ex Fr.f.sp.medicaginis(Weimer)Snyder&Hans)(在甘肅侵染紫花苜蓿和小冠花)在大多數培養基上能迅速生長,培養物氈狀到絮狀,菌絲無色,菌落從無色到淡橙紅色到藍紫色或灰藍色,依培養基和溫度而異,生長適溫25℃左右。小分生孢子無色,一般無隔,卵形到橢圓形或柱形,5-12微米×2.2-2.5微米。大分生孢子無色,鐮刀形,25-50微米×4-5.5微米,兩端稍尖,一般有3隔。孢子著生於側生的瓶梗上或分生孢子座中。厚垣孢子間生或端生,一般單生或雙生,大小7-11微米。

寄主範圍

苜蓿尖鐮孢主要侵染紫花苜蓿,人工接種時可侵染冬箭舌豌豆、春箭舌豌豆和豌豆。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絲或厚垣孢子在病株殘體上或土壤中越冬。厚孢子在土壤中存活4-10年。種子和糞肥也可帶菌傳播。根的含氮滲出物刺激厚垣孢子萌發和菌絲生長。病菌可以直接侵入小根通過傷口侵入主根,並在根組織內定殖,小根很快腐爛,主根或根頸部位病害發展慢,腐爛常需數月至幾年。各種不利於植株生長因素的影響,加速病害發展,加重病害程度。如葉病、害蟲、頻繁刈割、乾旱、早霜、嚴冬、缺肥、缺光照、土壤pH值偏低等都會促進根腐病的發展。根結線蟲、絲核菌和莖點霉等病原物常常伴隨發生,使病情複雜和嚴重化,有時難以分清哪個是真正的或主要的病原物,因此,只好籠統稱之綜合性根腐病或頸腐病。土溫為25-30℃時,最適合此病發生,一些學者認為,乾旱情況下此病的發病率高。

分布與危害

60年代,曾于山西省右玉縣發生大面積草木樨毀滅性死亡,主要是越冬後不能返青。據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單位聯合調查結果,認為侵染性病害是草木樨越冬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由鐮孢引起的根腐病是最主要的侵染性病害,但病原未定出種名。80年代,劉若在甘肅武威、榆中等地發現由尖鐮孢引起的草木樨根腐病發生較嚴重。

防治方法

1、管理措施 加強管理,減少損失。種植合適的品種;刈割時間要適當,不宜頻繁刈割;保持適當的土壤肥力,特別注意保證鉀肥的水平;防治害蟲等。
2、使用抗病品種 培育和使用抗病品種,是防治尖鐮孢引起萎蔫病的實際可行措施。抗病性被一個顯性的和一個不完全顯性的基因所控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