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頭側頸龜

黃頭側頸龜

中文名稱黃斑側頸龜,黃紋側頸龜,黃頭側頸龜,但最後一個顯然不夠貼切。本種的拉丁學名存在爭議,上述學名是最常被引用的,布上本種也相當廣,包括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厄瓜多東部,秘魯東北部,蓋亞那,巴西,波利維亞北部,奧里諾科河,亞馬遜水系。本種是Podocnemis屬中最為人熟知的種,也是較普遍的寵物。幼體頭部的黃色斑點十分鮮艷,四五年後漸趨暗淡,但仍可見。具有單枚或雙枚下頜須,有人認為這是由於產自不同的產地,但尚未有正式而確鑿的野外調查資料支持,這種說法來自寵物進口商對貨源的描述。另一種原因可能是單須性狀不穩定,因而種群中本就存在單須和雙須兩種須型。市售個體中以單須多見,雙須比例偏少。由於進口的同一批龜中兩者都有,而龜的販運過程又難以追溯,很難說是否來自同一原產地;再者,若幼體完全來自人工繁殖,種龜來源很可能不同,也許采自不同的棲息地。如不同產地對應不同觸鬚特徵,則完全可能是不同亞種。

基本信息

體型特徵

黃頭側頸龜黃頭側頸龜
成年的雌龜據知背甲長度可以達到25英寸(63.5cm)以上,而雄龜很少有及得上這個一半的。雄龜的尾巴則要比雌龜粗長得多。基本上是灰色的。四肢的前側面和頭部的背面比背甲上的顏色略深一些。頭部有一些黃色的斑點,這正是它那俗稱的由來。它們一共有九個——一處在鼻端的頂上;一處是頭部的兩側,在鼻斑的下方,一面一個;正下方一處;再後面一點有一處;上面一處;每個眼睛後面又各有一處。給人的整個印象就像是一隻抹了油彩的小丑龜。側頸龜分布狀況:黃斑側頸龜是Podocnemis屬中體型第二大的,成體可長至40厘米以上,最大甲長達68厘米。幼時甲色棕色,長大後隨著褪皮換甲,背甲會轉為灰黑色;腹甲為灰黃色並略帶鉛灰色,部分個體有黑斑。
最有趣的是在腋部的緣盾與腹甲接和處,每側都有二至三個小瘤,雄性明顯。甲長:40-60cm公龜相對體型較小(母龜在60CM以上,公龜的只有母龜的一半)

側頸龜科

黃頭側頸龜黃頭側頸龜
1、馬達加斯加側頸龜屬Erymnochelys
2、側頸龜屬Pelomedusa
3、亞馬遜側頸龜屬Peltocephalus
4、非洲側頸龜屬Pelusios
非洲側頸龜屬-歐卡芬哥泥龜
英文名:Pelusiosbechuanicus
拉丁學名:OkavangoMudTurtle
地理分布:非洲
頭寬大,下巴處長有多跟短須,眼兩側和頭頂帶有黃色的花紋;喜好棲息在深水中
5、南美側頸龜屬Podocnemis
南美,側頸龜屬有兩屬,南美側頸龜屬Podocnemis就是其中之一,另有一單種屬Peltocephalus,轄有稀有的亞馬遜大頭側頸龜。南美側頸龜屬Podocnemis中有六種,集中分布於南美洲北部至中部的熱帶地區水系中,是典型的熱帶物種,尤以亞馬遜河,奧里諾科河等河流域最為常見。該屬是中到大型種類,強水棲習性,雜食或素食,喜愛日光浴,眼部有可分泌鹽分的腺體,能排出體內多餘鹽分,常招來蝴蝶等昆蟲落在其頭上吸食,而由於騷癢,它們不停地用前肢驅趕,晃動頭部,以求擺脫,但昆蟲門總是去而復反,這已經成為當地河岸邊代表性的一幅畫面。此屬如同側頸龜科所有成員一樣,沒有頸盾,下頜須一到兩條,頭部被覆大片角質盾片,身體軟組織部位為柔軟皮膚,少有鱗片,僅四足指趾處,足踵,前肢外側有革質鱗片。本屬兩處獨有的特徵最為有趣,一是兩眼間的頭頂至鼻端有一條溝槽,二是尾端如截斷似的外觀。這一屬幼年時均有乳白色至鮮黃至橙紅色的頭斑,因種而異,這也是它們被作為寵物的原因,但很遺憾,這些美麗的斑紋在成年後會逐漸暗淡,以至消失。
南美側頸龜屬是南美洲的特產,是該地區生態系統的重要成員,其中的馬格達萊那側頸龜十分罕見神密,巨側頸龜則面臨捕獵的巨大壓力。此屬的全部種類均被CITES列入附錄二,被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級瀕危,除黃頭側頸龜外,其它種類都難得一見。

分布狀況

分布: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蓋亞那、巴西、玻利維亞。
側頸龜在非洲種屬都相對較多,不僅分布於非洲大陸,也見於馬達加斯加島,其中分布最廣泛的普通側頸龜Pelomedusasubrufa不僅幾乎遍布非洲側頸龜的整個分布範圍,還跨過紅海到達了阿拉伯半島的西南部,成為亞洲現存的唯一側頸龜亞目的成員,也是側頸龜亞目現存分布最北的成員。南美洲的側頸龜雖然種類不多,但是數量比較多,常常布滿南美洲河流的岸邊。南美側頸龜中包括一些體型巨大的成員,其中有些南美側頸龜如Podocnemisexpansa背甲長達一米。如其它大多數大型淡水龜不同,這些大型南美側頸龜食植物性食物而非動物性食物。

生活習性

黃頭側頸龜黃頭側頸龜
畏寒。水溫18℃左右食量減少,黃頭側頸龜屬於熱帶龜,不能冬眠。長期處於低溫環境中易病,適宜水溫為25~32℃。家中飼養最好保持30℃左右水溫且不能讓它冬眠。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如水草、果實等,也吃一些死魚。人工飼養條件下,肉類、小魚、蝦及混合飼料均食,少量食綠色菜葉,如通菜葉、生菜葉等。幼體黃頭南美側頸龜性情溫和,成體龜受驚嚇時,有伸頭襲擊抵抗的舉動。黃頭側頸是一種非常溫順的水龜,很少見它們之間爭鬥和嘶咬,身體適應能力強,飼養相對容易,如果把水溫和光照把握好,都可以養的很好,隨著個體的不斷長大,別忘了給它們更充足的活動空間。
黃頭側頸龜是以植食為主的物種。在人工飼養下,它們會進食許多水生植物,水果,以及多種深綠色的菜蔬(請勿餵菠菜和卷心萵苣)。長葉萵苣,菊苣,羽衣甘藍,西葫蘆,蘋果,葡萄之類的,它們都頗樂於接受。鱒魚和鮎魚飼料也可適當投餵。高動物蛋白的餌料將會損害這種龜的長期健康,這就像業經證明過剩的動物蛋白也會損害其他食草類爬行動物的健康一樣。

飼養管理

市售多是十厘米左右的幼體。比較好養,溫度應保持在28攝氏度以上,最好的溫度是在30攝氏度以上。否則不利於其消化,甚至死亡。溫度保持好,其它方面它們較粗放。我以青綠蔬菜,小魚,配合飼料投喂,但似乎對人工飼料最感興趣,只在飢餓時才食蔬菜,對各種水果,昆蟲都不食,小魚因個體而異,對水生植物塊狀根莖如藕,荸薺(馬蹄)有一定攝食。另外,對貓糧非常嗜食,嗜食程度高於其它任何食物,但為了營養均衡,要加以控制。我還投餵錦鯉,羅漢魚飼料,它們也很喜愛。堅持多種人工飼料撘配青菜及小魚的飼餵方案,多年來龜生長正常,現已達20厘米左右,外部性徵已出現,發育良好。它們酷愛日光浴,為爭搶一塊陸地曬場,會互相撕咬。夏日,我會將它們帶至戶外曬太陽,日光下,它們很安靜,並不因環境陌生而亂躥,只在過熱時才移動,常會保持一個姿勢達幾十分鐘不動。食飼料留胃時間短,消化快,它們食量又大,排瀉量自然也大,如無過濾裝置,只數小時飼水就很髒,一天功夫,就會發出臭味,再怎么頻繁換水也跟不上。配置高效過濾器是必要的。
對於暴斃問題我認為主要溫差和餵食,我自己也養黃頭。我一直給他餵進口龜糧和凍紅蟲,生長速度非常快,非常健康。所以我覺得一些出現暴斃的是因為過多的菜葉,菜葉營養不夠,加上部分菜葉沒洗乾淨導致中毒的。畢竟龜糧的營養比較全面。還有一點就是溫差,最好是少抓他出來曬太陽,特別是冬天,而且冬天必須加溫,溫度在30度以上是最好的,這個溫度黃頭的生長速度、回復能力、抵抗能力都是最強的。
黃頭側頸龜其實很好飼養,只要注意以下幾點就可以了:
1、黃頭側頸龜集中分布於南美洲北部至中部的熱帶地區水系中,是典型的熱帶物種。所以如果飼養的話必須要設定加熱棒。溫度最好在30度以上,烏龜在30度的時候生長速度、恢復速度、抗病能力是最強最塊的。如果遇上停電,太冷的話,需要用毛毯之類保溫或者加入熱水,有條件的可以用發電機。
2、水質方面也是非常關鍵的。保持好的水質,比如定時換水,夏天3,4天換5分1或者4分1,冬天6,7天一換,龜基本上不會生病的。對於過濾棉的清洗最好是清洗第一層,下面的幾層1個月清洗一次就行。如果一起清洗會導致很多消化細菌死亡。
3、一伙食方面,龜糧的營養更為豐富,建議使用進口龜糧。還有凍紅蟲。雖然黃頭側頸龜是素食,但如果總是餵素食營養不夠,對於發色和成長有很大障礙。
4、黃頭側頸龜不是全水龜,必須設定曬台,可以上網購買成或者DIY。曬燈也要設定一下,每天保持最少2小時以上曬背時間,有條件的話最好可以保證一天12個小時的開燈時間。總結一下就是控制好水溫、水質、一伙食、曬背時間,黃頭側頸龜會長得很棒的。黃頭側頸龜長得很快的,如果說5.5CM買來的話,正常的話一年下來可以有15CM是沒問題。所以飼養最好能選用大一點的缸,和大點的曬台。
黃頭側頸龜基本上是水棲的。儘管幼龜可以飼養在很小的空間裡,但成龜那龐大的體型,使得室內飼養成為一樁難事。這種龜最適合居住在最南部的養龜愛好者們飼養,那兒可以提供常年飼養的戶外設施。所有Podocnemis屬的龜類對寒冷都很敏感,在冬季需要加溫。

治療方法

一,胃腸炎
[病因]
龜類進食後,由於環境溫度突然下降,或投放餌料不新鮮,不乾淨,或水質變壞,均可引起龜患此病。
[症狀]
患病輕微的龜糞便中有少量黏液或糞便稀軟,呈黃色、綠色或深綠色,龜吃食少。患病重的龜糞便呈水樣或黏液狀,呈醬色、血紅色。龜停止進食!
[防治]
治療腸胃炎應可以在飼料中加入少量的黃連素、氯黴素或其他人類治療腸胃炎的藥物。如果不進食則需要進行肌肉注射,不過個人很少有這個能力的,也可以用上述藥品的溶液浸泡,不過療效並不明顯,換句話說如果龜得了腸胃炎要及時治療,等到它不進食的時候就很難治癒而導致龜的死亡!
二,綠膿假單細胞菌敗血症
[病因]
綠膿假單細胞菌廣泛存在於土壤、污水中。主要經消化道、傷口感染。餌料、水源中也有該細菌的存在!
[症狀]
病龜沒有食慾,進食少,嘔吐,排黃色或褐色膿狀糞便!
[防治]
預防勝於治療,因此注意龜的環境衛生及飼料飲水的清潔是不會導致細菌感染的,一旦患病可將鏈黴素拌入飼料內,或者用鏈黴素溶液浸泡!
三,疥瘡病
[病因]
大多在水棲龜和半水棲龜龜體發病。病源為嗜水氣單細胞菌點亞種。常存在於水中,龜的皮膚、腸道等處。水環境良好時,龜為帶菌者,一旦環境污染或者體表受傷,病菌大量繁殖引起龜患病!
[症狀]
頸、四肢有數個黃豆大小的白色疥瘡,用手擠壓四周有黃色、白色的豆渣狀內容物。病龜初期尚能吃食,食量逐漸減少,嚴重者停食,反應遲鈍。一般2-3周可導致病龜死亡。
[防治]
首先將病龜隔離飼養,將疥瘡里的內容物全部擠出,用碘酒搽抹患處,並敷上土黴素粉,再將塗有土黴素或金黴素眼膏的棉球塞入患處。然後將病龜放入淺水中,對停食的龜應灌食,並在飼料中混入抗生素藥物!
四,腐皮病
[病因]
由單孢桿菌感染引起。因其他原因導致皮膚受傷,此病菌趁虛而入,引起受傷部位皮膚組織壞死。
[症狀]
肉眼可見病龜的患部潰爛,表皮發白。
[防治]
首先清除患處的腐爛表皮和死皮,然後用金黴素眼膏塗抹患處再在飼料里加入抗生素藥品口服配合治療。
五,白眼病
[病因]
由於放養密度增加,水質鹼性過大而引起的。這種病多發在幼龜身上。
[症狀]
病龜的眼部充血發炎,眼睛腫大,眼角膜和鼻黏膜因眼部的炎症而糜爛,眼球外部被白色分泌物掩蓋,眼睛無法睜開。病龜經常用前肢擦眼部,行動遲緩,嚴重的停食,最後因體弱並發其他病症而最後導致死亡。這種病經常在春秋兩季發病。
[防治]
對病症較輕(能睜開眼睛)的龜可用呋喃西林或呋喃脞酮溶液每天浸泡一次,每次浸泡40分鐘,一般來說一周可以治癒。對病症嚴重,無法睜開眼睛的龜,首先將眼內的白色物和白色死皮清除乾淨,如果出血也要繼續下去然後在將龜泡入呋喃西林或呋喃脞酮溶液里,每天浸泡時間延長到1小時!
大型養龜場的結構設施
一常溫養龜
(1)親龜池1畝,放養親龜500隻(其中雌龜400隻)。
(2)稚龜池30平方米(3平方米×10個)可養稚龜3000-4000隻。
(3)幼龜池200平方米(50平方米×4個)可養幼龜4000隻。
(4)成龜池5畝(1畝×5個)可養成龜5000隻。
(5)龜卵孵化及飼料加工等50平方米。在常溫下成龜生長速度為每年增重約100克。理論上講養殖成龜5000隻年產龜可達500千克,但是由於在自然溫度條件下生長季節短,須經過一個冬天的冬眠,從孵化出到長成商品規格律,(300-400克),得5-6年,養殖周期長,要達到持續生產,需占用較多面積的成龜池周轉。餌料耗用多,病害發生率高,成活率低。投資回收時間長,而不能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生產規模,是常溫養龜的弊病。
二加溫養龜
(1)、親龜池面積1畝,放養親龜500隻。
(2)、溫室內稚龜池15平方米(3平方米×5個)。
(3)、溫室內幼龜池40平方米20平方米×2個)。
(4)、溫室內成龜池100-200平方米(50平方米×4個)。
(5)、露天成龜池1個,1-2畝(屯養商品龜)。
(6)、0.2噸蒸氣鍋爐一台。
(7)、充氣增氧設備一套。
(8)、孵化餌料用房40平方米。
(9)、儘量採用地下水來補充養殖水.有地熱資源的地方可不用鍋爐等加熱設備。加溫快速養龜雖然投資大,生產成本高,但是能提高龜的生長速度,從稚龜長成到商品龜規格,僅僅12-14個月時間,生產周期大大縮縮短,投資回收快,效益高,在人工控制下進行集約化養殖,生產場地占用少,相同產量的規模僅需自然養殖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面積就可達到。在人工控制下對於病害能作到及時防治處理。成活率高於自然養殖。由於龜加溫養殖的生產成本遠低於市場價格,因此發展加溫快速養龜還是具有吸引力的。龜池的修建一般分別建成配套的親龜池、稚龜池、幼龜池和成龜池。(更多資料請看下方的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