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面花

黃陵面花

黃陵面花,是流傳在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農村的一種傳統民間傳統風俗禮饃。 它以做工精巧,造型別致而著稱。 黃陵面花於2007年入選陝西省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黃陵面花自古以來就和黃帝的祭典緊密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傳說神農氏嘗百草、識五穀(據《黃陵內經》記載五穀為“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自此先民們便告別了飲毛茹血的蠻荒時代,進入了農耕文明時代。“黃帝崩、葬橋山”(據司馬遷《史記》),當時人們為了緬懷黃帝功德,祈求風調雨順,在祭祀黃帝的過程中,以太牢(指三牲:豕、羊、牛)、時令水果、鮮花、五穀而供奉於陵位之前,行三拜九叩之禮,至虔至誠,後來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和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生產工具越來越重視,加之適逢清明,重陽節之際,時令水果、鮮花又不逢季節,便進而用面作出各色動物、花卉來替代三牲、花卉,這種祭祀形式經過漫長的發展進步,逐漸由官方祭祀向民間祭祀轉化,同時也緊緊的與當地的生產生活,歲時節令,婚喪嫁聚,生兒育女等緊密結合,更加增加了面花在民間的普及性和平民化特徵,時代發展到今天,在清明和重陽節祭祀黃帝的時候,面花在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成為祭祀活動中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特徵

1、黃陵面花作工精細、手法細膩,具有很強的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所以具有很高的藝術性特徵。

黃陵面花製品 黃陵面花製品

2、黃陵面花在黃陵延續了幾千年的歷史,具有傳承性特徵 。

3、黃陵面花與黃陵及其周邊地區城鄉農村民眾的生產生活密切關聯,具有融合性特徵。

4、黃陵面花是普通民眾家中常見的生活習俗,具有民俗化特徵。

5、黃陵面花體現了當地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具有嚮往性特徵。

6、黃陵面花不同於其它地方的面花,具有獨特性特徵。

7、黃陵面花製作藝術在傳承過程中沒有固定程式,只是靠潛移默化和個人心智充分發揮想像力,不斷發展演化而來,具有自我調節性特徵。

8、黃陵面花從產生到發展,始終在祭祀活動中扮演非常重要角色,是祭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依存性特徵。

9、黃陵面花作品色彩艷麗、各色動物花卉無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所以具有觀賞性特徵。

10、黃陵面花中的吉祥動物,多色花卉都蘊含著豐富的想像力,都代表了富貴、吉祥,具有寓意性特徵。

製作衍生

主要原料:麵粉、食用色素、高梁皮、麥穗、彩色紙等。

主要工具:剪子、梳子、筷子、毛巾等。

製品:“十二生肖”、家畜家禽、吉祥動物、牡丹、蓮花、小鳥等。

作品有:二龍戲珠、鳳凰戲牡丹、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百鳥朝鳳、龍鳳呈祥、麒麟送子、雄獅猛虎等等。

傳承意義

黃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祭祀文化久遠而深厚,加之其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從而為民間民俗文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歷史舞台和背景。

黃陵面花也稱“花供”、“供”、“罐罐”、“油餑餑”、“喜斗子”、“油饃”、“硬碟”、“繭”等名稱,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叫法和說法,在黃陵及其周邊縣區,農曆臘月二十三上“供”家家都要蒸“供”、蒸“棗山”供奉在灶前,敬神祈禱、祈求平安,當地有俗語“臘月二十三送灶爺上青天”、“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平安”就是這么來的;還有一種說法是蒸“供”還願,就是上年喜添子女,因當時的生存條件太差,害怕子女夭折,就借“供”把孩子寄在灶前,祈求子女平安健康,當年又蒸“供”還願;月盡(農曆臘月三十)家家的男人要帶著婦女蒸製的“供”來到祖先的墳墓前,供獻請靈,供獻結束後把“供”掰開一半埋在墳頭,其餘的帶回讓自家的孩子食用,用此來教育孩子不忘祖先恩德賞賜,當天晚上還要將事前蒸製的十個供(有蓮花、菊花、牡丹等帶有吉祥寓意圖案)供在祖先神位之前,予祈承蒙祖先庇佑連年有餘,富貴吉祥;同時過年時還要為孩子蒸老虎饃、兔饃、餛飩(蛇頭魚尾),為老人蒸油饃,油包包,晚上把老虎饃放在窗台,孩子枕頭兩邊、腳底,用來消災避邪,兔寓意孩子機敏靈活,可愛可親;油饃寓意老人健康長壽,全家安康,這種習俗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除此之外,過年的“供”還用來敬天神、地神、土神、鬥神。農曆正月十五元霄節,各村各戶還要蒸製插花供,用竹蓖子,高梁皮等作為主桿,配以綠色紙纏繞,捏制出各色花卉,如牡丹、菊花、蓮花、十二生肖、吉祥動物等花型,插在主桿上,再把主桿插在大圓饃上蒸製出籠便成為插花供,到時還要壘燈山,敬月神,敬風伯雨師、八蚱蟲螂,以祈求風調雨順,無害蟲吃田。

保佑當年五穀豐登;還要蒸菜花供十二或二十四個,壘在燈山上,這時便有缺子女的人去搶“供”,搶到手的當年必然能生個胖小子,來年由該家女人親自蒸十個“供”到時還願,生下小子的人敬獻的“供”搶的人自然特別多,以借其吉利,如此反覆,年年流傳;同時村中各家婦女還要蒸製四個蕎面燈送到燈棚,主事的人在裡面添油點燈,然後給還一個燈,以寓示這家人光明一片,興旺發達。

清明時節,來自天南海北上下的人都紛紛趕到黃帝陵前祭祀祖先,這時當地面花能人紛紛顯露身手,按照公祭的最高標準捏制出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面花作品,其中有“二龍戲珠”、“魚戲蓮花”、“鳳凰戲牡丹”、“百花爭艷”、“獅子滾繡球”等上乘之作,由年輕姑娘抬著緩緩前行,引來無數驚奇的目光;在公祭活動結束後,農村婦女也紛紛拿出自己蒸製的“罐罐饃”來到黃帝陵前敬獻還願祈禱。清明時節,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掃墓節,當地人都要蒸罐罐饃,而這時的罐罐饃必須帶腰帶,就是在圓饃上纏上三條搓成的帶狀麵條,周圍再飾以指尖大小的小鳥等動物,圓饃頂子上捏制出牛頭、豬頭、虎頭、盤蛇以及麥垛、各種糧食、花卉等。由本家人帶到祖先陵前供獻,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陰曆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當地人稱織女為巧姑姑,七月七日前夕各村十六歲左右的少女在家要泡製巧芽芽,捏制十個插花“供”,七夕當天由村里最巧的婦女端一盆水,少女們拿著各自捏制的花供和泡製的巧芽芽,相擁來到村子中央,然後把插花供供在台子上祭祀織女,也同時讓全村人觀賞評比。然後少女將巧芽芽往水裡拋,如果出現剪子形狀,便引來一片掌聲,預示該少女心靈手巧;如果出現鐮刀形狀,該女孩便有些心灰意冷,這一習俗說明每個少女都希望自己多才多藝,心靈手巧。八月十五當地還有敬月神的習俗,同時也蒸製花供。孩子出生後過滿月,家裡人因喜添子女而奔走相告,自家和親戚都要蒸製老虎、兔子十到二十個,寓意孩子虎虎生威,靈巧活潑,過百歲,過第一個生日,也同樣如此,結婚時蒸製的花饃稱“硬碟”,主要是男女雙方家裡蒸製,裡面包上核桃、棗、鹽、麩子,核桃取生兒子的意思,棗取早生貴子的諧音,鹽同鹹取新媳婦溫柔賢惠之意,麩子取新媳婦進門全家“福”之意,硬碟要在過門之後第二天早上由新媳婦親手掰開,當地有順口溜,“掰開硬碟是核桃,子女能跟一籠籠。掰開硬碟是紅棗,早添貴子到我家。掰開硬碟是鹹鹽,媳婦賢惠日子好,掰開硬碟是麩子,新媳婦進門全家福”,掰開的硬碟也一定要新媳婦吃。有的地方,可蒸一個大饃,有輪盤大小,上面有各色動物花卉圖案,裡面包上核桃、棗、麩子等。同時按照黃陵風俗習慣,結婚時的新房也要放花饃,窗沿上要放兩個虎饃,床上或炕頭也要放置虎饃和兔饃,並用紅頭繩扎住。老人過壽時要蒸壽桃。老人去世後吃槓子饃,取抬埋之意,專事專用,並在靈位前獻飯,蒸蓮花饃6個到8個,到陵地里要掰開,取分離之意。

黃陵面花在當地民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公祭民祭黃帝時必不可少的祭品,她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黃陵人民淳樸善良的優良傳統和對先人的無比感戴之情,同時他也具有很深的文化根源和歷史根源,是人們不忘先人功勞,祈予平安的現實表現手段,這種傳統習俗貫穿古今、彌久不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