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陂十景

黃陂十景

黃陂即今武漢市黃陂區。清同治《黃陂縣誌》著錄有黃陂十景:分別是魯台望道、木蘭聳翠、甘露呈祥、鐵鎖龍潭、克寨屯軍、武湖煙漲、灄水冬溫、板橋仙跡、釣台夜月、西寺曉鍾。黃陂人傑地靈,人文底蘊深厚,素有無陂不成鎮之說。十景時間跨度從東漢至明朝,包括花木蘭、二程、魯班、尉遲恭、黃祖等名人在黃陂的遺蹟,招徠得不少文人墨客紛至踏來,促進了黃陂的經濟繁榮與文化交流。2012年11月4日評選出的黃陂新十景:天池映峰(木蘭天池)、雙鳳呈祥(雙鳳亭)、唐韻神獅(僵獅子)、漢北霓虹(漢口北)、灄水凌波、龍騰長城(龍王尖石寨)、奧萊溢彩(武漢百聯奧特萊斯廣場)、雲霧花海(雲霧山)、府河春曉、湖畔攬勝(木蘭湖)。黃陂新十景又凝聚著黃陂人民在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過程中傳承下來的文化精髓,是一種不斷演進、始終活著的文化形態,是一個以山水等物質世界為依託、以自然審美導向為基礎創造出來的美的典範,是黃陂的“根”與“魂”。

基本信息

簡介

地圖 地圖

清同治《黃陂縣誌》著錄有黃陂十景:分別是魯台望道,克寨屯軍、武湖煙漲、灄水冬溫、板橋仙跡、釣台夜月、西寺曉鍾、木蘭聳翠、甘露呈祥、鐵鎖龍潭。

黃陂人傑地靈,人文底蘊深厚,素有無陂不成鎮之說。自北向南有“木蘭聳翠”、“武湖煙漲”等十大歷史人文景點傳說,時間跨度從東漢至明朝,包括花木蘭、二程、魯班,尉遲恭、黃祖等在黃陂的傳說,招徠得不少文人墨客紛至踏來,使得黃陂聲名廣為傳頌,促進了黃陂的經濟繁榮與文化交流。

歷代記載

明嘉靖

王霽

黃陂區旅遊圖 黃陂區旅遊圖

嘗謂山川險夷,實關一方氣運。黃陂為湖廣東維,控荊襄,連吳會,木蘭拱秀,江漢來朝,而灄水經帶包絡,益增氣概。是以淳和攸萃,雙鳳呈祥,兩程夫子並出,足以顯夫精華之瑞。而望魯之台,冬溫之水,神龍甘露之屬,悉為清勝。即今科第,後先相望,士之生是時者,功業益遠以大。

註:雙鳳:傳說程顥、程頤之母曾夢雙鳳投懷而生二程兄弟。

嘉靖叄拾伍年,仲夏月穀旦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四川保寧府知府、前戶部陝西司郎中,邑人月川王霽書

清同治

黃陂區區點陣圖 黃陂區區點陣圖

夫黃陂之在春秋也為黃國,在魏晉為石陽。邑之以黃陂名也,自北齊始;邑之由黃郡改隸漢郡也,自雍正七年始。北連豫嶺,南帶荊江。溯賢哲所誕生,在童蒙鹹誦花柳前川之句;緬巾幗有奇節,即婦女亦吟將軍出塞之詩。至若武湖為黃祖肄武之區,冶城為孔僅大冶之地。

賢哲:程顥、程頤

黃陂古十景

木蘭聳翠

突兀奇峰霄漢閒,相傳千古木蘭山。

翠流斷避煙生石,綠染虬松雲掩嵐。

黃陂十景 黃陂十景

嶺後一聲清磐動,天邊幾點暮鴉還。

將軍去後無訊息,弱柳春來弄小蠻。

木蘭聳翠:前川北60里的木蘭山為荊楚名岳之一,不僅以木蘭將軍的家鄉聞名於世,而且以自然景觀和道教聖地吸引各地遊人香客。被古人譽為“南瞻鄂渚通王氣,北顧中原鎖帝鄉”之地,為“西陵最勝,蓋三楚之極觀”。 漢代木蘭山下有一千戶長朱壽甫,膝下有一女名木蘭,聰慧過人,不僅知書達禮,而且武藝超群,每日習文練武在山中,山山嶺嶺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山上遍布她用過的竹箭,好一派“低眉菩薩紅妝樣,怒目金剛劍俠同”的巾幗英雄氣概。當時,胡羌入侵,可汗點兵。木蘭女扮男裝,毅然代父從軍。轉戰十二載,木蘭凱歌還。這時,漫山遍野的竹箭,竟然變成了參天大樹,鬱鬱蔥蔥,鮮花怒放,奼紫嫣紅,好象在迎接木蘭將軍的勝利歸來,又好象在歡慶木蘭的豐功偉績。綠的木蘭樹,紅的木蘭花,一經輕風搖動,頓時飛紅搖翠,展現出一幅生動的“木蘭聳翠”的絢麗圖畫。

魯台望道

孤亭突兀倚雲岑,遙望尼山幾萬尋。

黃陂十景 黃陂十景

松露垂枝疑振玉,篁風送響訝聲金。

芹波綠漾沂川色,杏塢紅分闕里陰。

寧獨兩賢瞻望切,至今思慕在人心。

魯台望道:魯台山上有二程(程顥、程頤)築台望魯、緬懷孔聖的遺址,後人又建雙鳳亭於其上,是紀念二程的古蹟。

宋仁宗時,有一河南人氏程遹,欽命其為黃陂縣令,不幸積勞病故,朝廷“官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加贈司空”。他遺下一子名程珦,因年幼路遙,難返河南洛陽故里,故寄居黃陂程鄉坊。聖上見他是忠良之後,遂命其為黃陂縣尉。後娶妻侯氏,夜夢雙鳳投懷,於明道元年(1032年)生一子程顥,號明道。次年(1033年)又生一子程頤,號伊川。顥、頤聰穎,勤奮好學,讀經論史,仰慕孔子,乃築台山椒,遙望東魯尼山,故山名“魯台”,亦名“望魯台”,又名“魯台望道”

二程書院 二程書院

黃陂大橋東端,巋然一山,此即魯台山。山有重點文物單位魯台山古墓葬群。北宋中葉,程顥、程頤兄年曾在此築一高台,名“望魯台”,宋稱“魯台望道”,以遙望尼山,寄託仰止之情。

北宋期山上始建“清遠亭”,南宋時為紀念二程改稱“雙鳳亭”。亭側有一聰明池,相傳為二程研墨洗筆之處,池中有涵虛亭一座,系二程常來攻書之所。亭東里許,有一搖碧盪翠的“流矢湖”,因二程兄弟常在此習射而得名。明景泰年間(1450—1457)在魯台山南麓建有“二程祠”,後相繼改為“二程書院”、“望魯書院”,與濂溪、南嶽、嶽麓、石鼓書院齊名。清代增建講堂學舍,後改名為師範學堂和縣模範高等國小堂。抗日戰爭時期被毀於日寇鐵蹄之下。1962年政府撥專款維修,當代著名文豪郭沫若親筆題寫“雙鳳亭”金字匾額,斯亭即燦然生輝。本世紀初,政府撥款重建,古亭煥發青春光彩。登臨巒巔,仰觀亭翼若飛,古木參天;俯視,岸映西州城半出,虹欄吸波潤青雲;極目遠眺,十里山光水色,盡收眼底。歷代文人騷客登攬勝抒情,吟古詠物,留下了大量錦詩妙文。惜之文跡寥寥,書香氣微微。

鐵鎖龍潭

寒煙百尺古城西,神物何年藉此棲。

夜月揚髯森似戟,春濤起蟄振如鼙。

冥飛鐵柱空留鎖,幻出瓊泉漸作溪。

我欲乞靈消旱魃,豢龍今已屬鯨鯢。

黃陂十景 黃陂十景

鐵鎖龍潭:位於今武漢市黃陂前川街道南潭路。在黃陂城內舊縣署西百步外,有一潭,中有一墩,上立

兩根石柱,各高丈余,明成化年間被風吹折一根,所存一根不知仍在否。傳說古蕭寺有一條泥龍,陰雨天或潛或現,寺中僧伽非常害怕,恐其興風作浪,便以鎖系龍。一天晚上,風雨大作,泥龍騰空而去,後漁人在潭中捕魚,網得長鎖。蕭寺不知何代所廢,而潭則被稱為鐵鎖龍潭。為黃陂十景之一。萬曆年間黃陂縣令胡仲瀾在潭上建文昌祠,久廢。胡仲瀾的《建文昌祠碑記》這樣描述鐵鎖龍潭景色:“春則水滿四澤,旋丘如璧,迤邐浮浮,游於太極;夏則柳暗蓮香,魚翻綠荷,淡雲輕風,前川可續;秋則霜林瑟瑟,木葉雖脫,石柱嶙峋;冬則積雪平崖,層冰振玉,寒雲不流,嗒焉空谷。雨則淡煙黯黯,電光的的,波影欲飛,神龍若寄;夜則月到潭心,鐘聲答響,幽澄入戶,破除夢想。”胡仲瀾的《建文昌祠碑記》,還把鐵鎖龍潭建文昌祠與神龍顯靈、鄭佶中舉的傳說連貫相融,並雲“今城中有鐵鎖龍潭,故名跡,其地遞傳,而屬之中憲,即以此地祠之”。中憲即鄭佶。
鄭佶者,何人也。據《湖北歷史人物辭典》,鄭佶,黃陂人,嘉靖二十九年進士,明代官員,歷任豐城知縣、商城知縣、大理評事、雲南知府等等。鄭佶為官時,嚴嵩一意媚上,竊權罔利,專擅國政。朝臣側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門,行賄者絡繹不絕。而鄭佶不避權勢,不循私情,剛直敢言。他升任大理評事時,值刑部給事中吳時來、主事董傳策、刑部主事張翀因上書彈劾嚴嵩而被下死獄。獄中,嚴嵩指使錦衣衛對吳時來等三人嚴刑拷打,追問誰是主使,他們視死如歸,守口如瓶,保護了曾經參與謀劃彈劾嚴嵩的徐階、張居正、海瑞等人。嚴嵩又派人命鄭佶致死吳、董、張三人。鄭佶認為殺大臣以取媚權貴,將貽笑後世,不從。鄭佶出任雲南知府時,因得罪黔國公沐朝弼而貶通州。當時通州乃倭寇經常侵犯之地,鄭佶堅決抗倭,有俘獲之功。

1871年(清同治十年)重建文昌宮,復修正殿一重,中祀歷代帝君先賢。東側有放生池,由放生公所管理。1909年(宣統元年)進步人土打破女禁,創辦了黃陂第一所女子學校--木蘭女校。當時封建傳統觀念畢竟根深蒂固,主事者雖衝破阻力,創辦了女校,但卻顧慮重重,仍把女子視為必加防範的洪水,把校址設在鐵鎖龍潭的中心處,原藏經閣的舊址上,而且四周築起籬笆圍牆,只開一門進出,幾乎與世隔絕。

1916年冬至1917年春,時年17歲的瞿秋白在武漢生活、學習了4個半月時間。瞿秋白的二姑母瞿婕青住在武漢黃陂。在黃陂,瞿秋白與表兄周均量、堂妹瞿蘭冰等一起讀書、學習詩詞,一起游木蘭山、雙鳳亭、鐵鎖龍潭。秋白先生在《多餘的話》里說:“我沒離故鄉之前,常州紅梅閣的翠竹野花,環溪的清流禾稼,也曾托我的奇思遐想。母親去世,一家星散,我隻身由吳而鄂,由鄂而燕。黃陂鐵鎖龍潭的清波皓月,也曾使我低回留戀;以至於北京南灣子頭的新柳,絲絲的纖影,幾番幾次拂拭我的悲懷詩思。我又何獨對於這小院落中奄奄的秋花格外深情呢?”在最後的日子裡,秋白先生作了《卜運算元》一詞,委婉地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寂寞此人間,且喜身無主。眼底雲煙過盡時,正我逍遙處。花落知春殘,一任風和雨。信是明年春再來,應有香如故。”

武湖煙漲

平湖氣靄郁層霄,七澤波分入海潮。

望里有天塵漠漠,雲中看樹景寥寥。

濤喧萬馬金戈震,壘卷三江玉帳遙。

賺得將軍渾好武,千年鸚賦憾難消。

黃陂十景 黃陂十景

武湖又名黃漢湖,位於黃陂東南部,為東漢江夏太守黃祖練武習射之處,湖面因日照受熱,水汽蒸騰,濃霧彌天,在黃昏或清晨形成煙霧溟濛的景象,山林房屋,若隱若現,如天上的仙境;人流車馬,隱現其間,如騰雲駕霧。這就是“武湖煙漲”,為黃陂的奇景之一。民間傳說也附會而生。漢時江夏太守黃祖,常到湖邊操練水軍,其坐騎寄放在辛店馬場廟,浸濕的鎧甲就曬在湖中的曬甲山上。因此,該湖成為演武湖,其名也由此而來。後來黃祖兵敗,被孫權梟首示眾。黃祖飲恨黃泉成為鬼雄,仍憤憤不平,在地府重征舊部,占據武湖。每日清晨與生前一樣,操兵演武,只殺得“萬戟凝霜”,“千舸衝浪”,水珠四濺,風沙瀰漫,好似濃霧煙雲般。傳說歸傳說,但這煙霧確實給武湖披上一層神秘面紗,放舟湖中,飄飄然有羽化登仙之感。

北齊永元年間梁武帝蕭衍擴充兵力時治兵器、修戰具在黃陂所築城池,常在武湖練兵。《梁書·武帝本紀》載:“吳子陽等進軍武口,高祖乃命軍主梁天惠、蔡道祐據漁湖城,唐修期、劉道曼屯白陽壘,夾兩岸而待之。子陽又進據加湖,去郢三十里,傍山帶水,築壘柵以自固。……七月,高祖命王茂帥軍主曹仲宗、康絢、武會超等潛師襲加湖,將逼子陽。水涸不通艦,其夜暴長,眾軍乘流齊進,鼓譟攻之,賊俄而大潰,子陽等竄走,眾盡溺於江。王茂虜其餘而旋。於是郢、魯二城相視奪氣。”郢城即今武昌,加湖位於今黃陂的西南隅,武口、漁湖城則為今黃陂南境長江沿岸武湖一帶。 《讀史方輿紀要》在黃陂縣的條目下對武口、漁湖城等地也有解釋。《讀史方輿紀要·湖廣二》曰:“武城在縣東南。亦謂之武口城。《水經注》:武水南至武城,入大江。吳舊屯所在,荊州界盡此。齊永元末,蕭衍自襄陽攻郢城,東昏侯使吳子陽赴救,子陽自巴口進軍武口。又梁湘東王繹發兵江陵,聲言援台城,軍於郢州之武城,淹留不進,即此。又有漁湖城,與武口相近,吳子陽軍武口,蕭衍命軍主梁天惠等屯漁湖城,唐修期等屯白陽壘,夾岸待之,是也。”《讀史方輿紀要·湖廣二》還說:“又縣東南十五里有冶城,相傳梁武帝舉兵東下,將攻郢城,修戰守之具於此。”

釣台夜月

石蹬千盤壘一邱,雲根翻動灄源流。

煙籠碧岫疑春曉,月浸澄潭若素秋。

仙去遺蹤空有篆,人來野鹿亦同游。

應憐昔日垂綸者,起位三分有二州。

釣台夜月:前川東北5里,有磐石臨河,世傳宋代隱士曾釣魚於此。釣台其實有岩無台,在縣北5里處的灄水西岸,臨河突兀一塊高達數丈的砂岩,半腰刻有“釣台夜月”四個篆字,顯得古樸大方,幽靜宜人。宋代有個隱士,自負清高,一心欲效東漢嚴子陵的隱居生涯,以此圖謀虛名,所以愛在月明風清的良宵,選擇在此高台垂釣。一天,一路人見了問道:“先生,你坐這么高怎么能看見浮子的動靜?如此垂釣豈不笑話?”宋隱士聽了不屑地一笑,孤傲地說:“哼哼,你知道什麼?象我這樣釣魚的只有雅士嚴子陵知道。”路人呵呵笑道:“嚴子陵是棄官隱居,擔心漢光武帝劉秀來找他出仕,才天天在高處釣魚,實則是為了居高臨下便於觀察,以便朝廷來人時,隨機做出應變之策。皇帝又沒有派人來找你,象你這樣釣魚不是東施效顰嗎?可笑,可笑!”宋隱士聽了大為不悅,索性置之不理。不料瞥見河中月影,只見月影在水中閃動,也象在笑他。他惱羞成怒,撿起塊石頭向月影砸去,頓時水泛波紋,月成兩片。從此,在釣魚台上觀看河中的月影就成兩半了,“釣台夜月”由此而得名,宋隱士則被貽笑後世了。

甘露呈祥

何時垂得山頭露,今日猶傳露未皠。

嶂霧曉滋春爛漫,岩花晴繞寺芳菲。

魯台色借標丹鳳,楚澤煙深上翠微。

聞說有龍祥瑞世,白麟赤雁與同歸。

甘露呈祥:前川東10里的甘露山,因世傳陳武帝時曾降甘露面得名。山下有甘露寺,1567年(明隆慶元年)重建,內祀二程及諸學者。

相傳南朝陳武帝時,縣東10里處有一翠嶺,嶺上住著一對夫妻,男耕女織,恩愛和睦。後來他的妻子身懷六甲,臨盆產下一條小龍。丈夫將這個出生物當成怪物,操起一把鐵鍬向小龍砸去,只聽見一聲慘叫,竟斬斷了小龍的尾巴。小龍就地一滾,而後騰空飛向雲端,戀戀不捨地探出頭來向母親哭訴道:“母親不必難過,你老只要喚兒幾聲,兒會回來探望雙親的。”母親聽後害怕其父生氣,忍痛囑咐他“莫回”,而小龍卻聽成了“惡回”。因此,只要聽見母親的呼喚,小龍回來時就雷電大作,雷雨交加。有一年,久旱無雨,禾苗枯黃,人畜染疫,百姓遭殃。小龍的母親眼見滿眼餓殍,生靈塗炭,心中萬分難過。她眼含熱淚,仰望長空,引頸高呼:“龍兒!”頃刻之間,風起雲湧,雷鳴電閃,只見一條禿尾巴小龍,身背南海觀音而來。觀音大士將手中的紫金瓶朝下一倒,於是紫金瓶中滴下幾點甘露,頓時大雨傾盆,禾苗復甦,瘟疫消除,人畜兩旺。於是翠嶺被人命名為“甘露山”,又稱“甘露呈祥”。山下有甘露寺,1567年(明隆慶元年)重建,內祀二程及諸學者。

灄水冬溫

木蘭山麓浚源深,流向東城匯一津。

夜渡呼船常帶月,秋波洗鍊淨無塵。

群鷗出沒寒猶在,積雪消融臘似春。

灄水冬溫 灄水冬溫

灄水冬溫:灄水自北向南,縱貫黃陂全境,至五通口與諶家磯之間注人長江。此河水據說冬暖夏涼,甚是奇異。 灄水源頭有一座“溫泉殿”,溫水奔涌,“溯雪常消青草洲”。傳說上八仙鬧海被下八仙鬥敗,受到了懲罰。這時,江海黃龍前來說情,並親自送他們回府。誰知上八仙恩將仇報,反將黃龍扣押在洞府。何仙姑聞訊憤憤不平,救出黃龍逃到人間做了夫妻。黃龍取名齊天龍,何仙姑取名荷花。

夫妻二人相親相愛,駕舟打魚為生,也常擺渡助人。一年,大雨滂沱,山洪爆發,良田淹沒,生靈慘遭塗炭。齊天龍夫婦痛徹心脾,駕舟搶險,奮勇救人,使許多鄉親死裡逃生。可他們夫婦二人卻因勞累過度,不幸被洪水捲走。鄉親們四處呼號,八方尋找,後在縣北不遠找到了他們的屍體,人們便將他們夫婦合葬在灄水邊。為了紀念這對捨己救人的夫婦,人們還在他們夫婦的墓前修建了仙侶台和仙侶洞,常年供奉。這件事情感動了上八仙和下八仙,以後每逢冬至忌日,群仙齊集於此,紛紛向河中灑酒祭祀,於是灄水就有了“冬溫”之說。

克寨屯軍

黃塵四塞盜縱橫,馳逐何人仗義名。

左澤列柵團練密,依山樹幟指揮明。

不妨婦織還供餉,未輟男耕亦典兵。

封豕長蛇芟剃盡,至今原野寂無燐。

克寨屯軍:克敵軍寨在前川城北5里處,相傳前代築以禦寇。相傳宋朝末年,縣北一帶盜匪如毛,經常出沒於鄉里打家劫舍,殃及百姓。由於官兵疲於與義軍作戰,無法顧及地方匪禍。鄉民只好自己組織團練,傍水打樁編織木柵,依山立竿懸掛旌旗。男練刀槍不誤農作,女練紡織籌辦糧餉,人人齊心,戶戶協力,同仇敵愾,除暴安良。黃州知府為了表彰百姓懲惡揚善的鬥爭精神,特將“克寨屯軍”列為十景之一。

板橋仙跡

巨人何日學凌波,可有芒鞋踏破麽。

曾記踞橋黃石坐,難憑噴水白驢過。

步虛聲逐人無影,腳赤泥穿石不磨。

訝怪仙蹤徒一到,不曾略睡祗留蓑。

板橋仙跡:在黃陂前川西郊外有石板橋一座,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建,明永樂間重修。相傳仙人曾經此橋,石上留有仙人足跡。城西護城河洪水滔滔,百姓進出縣城,車馬受阻,過往極為不方便。黎民百姓急切地盼望能夠架一座石橋。有一年終於開工建橋了,誰知道下石打基時,石料常被河水沖走。正在眾水工一籌莫展、望水興嘆之際,一朵祥雲飄然降落,一位鶴髮童顏的老者出現大家的面前,他望著河水淡淡一笑。泥木祖師魯班隨手捏一泥齒丟入河中,霎時白光一閃,血水翻湧,巨浪滔滔。魯班趁機投石鎮水,差人架橋。頃刻之間橋就架好了,但是水中餘波未平,板橋也隨之顫動不已。魯班知道是妖孽在作怪,便走上橋去猛頓一腳,踩出了一道一尺多長的足跡,不僅鎮住了妖孽,而且平息了水患。護城河變成了通途,黎民歡呼雀躍。今黃陂區前川城區有板橋大道紀念魯班大師。

西寺曉鍾

浮生底事水雲程,客夜無眠分外清。

大抵鐘聲俱百八,西陵西寺倍關情。

竹閣春深夢未醒,木蘭鐘聲動晨聽。

數聲清越傳空際,敲落銀河萬點星。

西寺曉鍾:木蘭寺又名西寺,唐貞觀年間建,明洪武年間重修,為從前朝賀習儀之所,其曉鍾清脆,迴蕩晨空,山村田野,一片靜謐景象。 今黃陂區前川城區西寺大道為紀念尉遲恭將軍在黃陂功績。西寺系唐貞觀年間襄州都督尉遲恭所修,明洪武年間重修,為從前朝賀習儀之所,寺中的大鐘系明朝萬曆年間邑人鄭光祿監鑄,重5048斤。縣誌有詩這樣描述:竹閣春深夢未醒,木蘭鐘聲動神聽。數聲清越傳空際,敲落銀河萬點星。其曉鍾清脆,迴蕩晨空,山村田野,一片靜謐景象。始鑄西寺大鐘屢屢失敗,縣太爺坐臥不安,經過多方打聽,才知道武湖有一對漁民夫婦是鑄造大鐘的能手,丈夫叫鐵漢子,妻子叫銀姑娘。縣太爺聞訊大喜,於是馬上命令他們百日之內將鍾鑄造完成,否則問他們的殺頭之罪。夫妻二人也不敢怠慢,隨即燃爐煉鐵,九十九次的澆鑄,終因無人祭爐而未能鑄造成功。眼看百日期限已經到了,鐵漢子深感無望,便與銀姑娘相擁而哭。為了救丈夫,銀姑娘深情地望了丈夫一眼,毅然縱身跳入爐內。鐵漢子想上前阻攔,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只扯下了半幅白裙。愛妻喪生,大鐘鑄造成功,縣太爺感嘆之餘,決定親自試敲。鐵漢子言道,此鐘不僅聲音悅耳,而且他走多遠鐘聲也會傳遞多遠。縣太爺不信,賜他快馬一匹,約定半夜子時起程,次日辰時試鍾。鐵漢子依約催馬趕到武湖,黎明棄馬乘舟。剛好時辰已經到了,耳邊傳來了悠揚的鐘聲。鐵漢子觸景生情,思念愛妻,痛哭著將白裙撕碎,當作紙錢拋入湖中祭奠。一會兒,碎裙變成了群群小魚在水中騰躍。於是“西寺曉鐘敲,武湖銀魚跳”的傳說便流傳開來。

黃陂新十景

天池映峰

碧色雙峰擁古峰,宛如瑪瑙飾奇葩。

臨軒聽雨數滴翠,登閣望晴歌綴嘉。

該景位於黃陂區木蘭天池境內大天池與小天池交匯處。木蘭天池風景區位於黃陂區北部長軒嶺街道,距武漢天河機場45公里。整個景區占地面積9000畝,森林覆蓋率達98%。木蘭天池是木蘭的外婆家、木蘭成長地,再現了木蘭童年生活的快樂時光。木蘭天池是AAAAA景區,面積13平方公里,主要由“浪漫山水”、“高峽人家”和“森林公園”三大主題景園連結成一個南北走向,長達十餘公里的森林山水大峽谷,是國家森林公園。十里野杏花、野菊花、油茶花,分布在峽谷、大小天池的兩岸。

望溪流域群山環抱,林木蔥鬱,匯入天池有水心,主峰屹立天池中,將高峰一劈為二,溪水自兩側環繞注入。此處巍巍青山,倒映天池中,山水相映,賽似灕江。

雙鳳呈祥

滿亭春色百花開,臨水登高敞醉懷。

尚憶雙鳳驚夢起,尤聞先賢望魯台。

二程書院 二程書院

該景位於黃陂區前川街道雙鳳亭,與二程書院、程鄉坊同為紀念二程所建,始建於北宋。程顥、程頤兄弟人稱兩程夫子。其祖父任黃陂縣令,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黃陂縣尉時所生,黃陂城西偏有草廟巷(今前川街道文教巷),是二程故居所在地。

南宋時改稱雙鳳亭,取侯太夫人夢雙鳳生二程之意。現存建築即為當時所置。亭中有石砌方形碑,碑額上刻有雙鳳朝陽圖等。“雙鳳亭”金字匾額,為1962年重修時郭沫若所題。

唐韻神獅

東風夜放花千簌,吹落星雨香滿路。

金鍍眼睛銅貼齒,奮疾狂獅擺雙耳。

該景“僵獅子”是一種流行於湖北的黃陂和孝感兩地一帶元宵節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是一種舞獅的游獅活動,尤其以武漢黃陂的“將軍獅子”最為有名。起源於唐朝玄武門事變之後,有驅邪祈福之意。

時間:每年農曆正與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四天。主要位於黃陂區王家河街道、羅漢寺街道,祁家灣街道、蔡家榨街道、六指街道等地。

舞獅在漢族民間一直有祛病、消災,祈求平安、祥瑞的講究。每年的正月十三,黃陂區一帶的農村就開始“啟燈”,於是“將獅子”就活躍起來,黃陂人講究“年小月半大”、“月半大似年”,可以不回家過年,但必須回家過節,過節就是為了看燈。於是生活在全世界各地的黃陂人在元宵節這幾天都會紛紛趕回來,街上往往都是堵得水泄不通。元宵節玩龍燈舞獅子是黃陂一大民俗。全區270個行政村976個自然灣,共有龍燈525條、獅子970個、彩船45隻。

漢北霓虹

春風十里漢北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黃陂作皇城。

該景為於漢口北地區,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即“批發第一城”,被稱為“新漢正街”。作為武漢市黃陂區漢口北專業市場群首個啟動建設的核心示範工程,漢口北國際商品交易中心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第四代新型批發市場,是國家財政部、商務部重點支持項目,市場建設連續3年被寫入湖北省、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是國家AAA級旅遊購物景區。市場總規劃面積達800萬平方米,設有服裝城等十大專業批發市場,集購物、旅遊、娛樂、餐飲、住宿、電子商務等於一身。

灄水凌波

一挽長河氣不收,魯台雙鳳扼江漢。

波驚碧落風雲急,霧籠黛橫山水幽。

該景位於黃陂區前川街道灄水公園。黃陂區在灄水公園公園內基本建成愛國主義綜合主題公園,突出核心價值觀、武漢精神和黃陂歷史文化。南起橡膠壩、北至灄水二橋,全長3.05公里的灄水河西岸作為灄水河前川段一期景觀改造工程。建設內容包括道路硬化、廣場鋪裝、園林綠化、駁岸改造、配套服務設施及市政設施建設等,歷時半年建成,免費供市民休閒、遊玩和納涼。

灄水邊上桃花廟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桃花村,村以廟為名。桃花廟,即息夫人廟,今武漢市黃陂區名勝之一。《大清一統志·漢陽府》:“桃花夫人廟,在黃陂縣東三十里。春秋時期,楚取息後,息夫人被擄入楚宮,息侯被楚文王遷於汝水之濱守護宗廟。後來,息夫人與息侯破鏡重圓。楚人追來,無奈,息夫人與息侯攜手投入了桃花澗。楚成王聽說母后的死訊,來到黃陂桃花澗並興建廟宇,四時奉祀桃花澗。桃花廟附近的雷段村有金果園。

道樹和景觀樹綠化力度,做到四季有花、有綠可看,不負花柳前川的美譽;要打造好河灘濕地,在形成景觀的同時,加強生態保護;要進一步完善公園內設施,更加人性化設計,讓市民在休閒中舒適的享受外灘美景。灄水是長江支流,全長142.14公里,流域面積2312平方公里,黃陂區馬寨城遺址、城門潭遺址、三姑井三大古城遺址就在灄水河畔。

龍騰長城

秋風習習樹木稀,草甸縱行穿溝壑。

倚山踞嶺古寨堅,猶憶當年箭矢飛。

該景是龍王尖石寨,又名永安寨或永安寨城堡,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李集街道東北和長軒嶺街道西的交界處。北枕曠山,南瞻武漢,東眺木蘭山、木蘭湖。主峰龍王尖海拔385.6米,為大別山余脈。龍王尖石寨,始建於景泰七年(1456年)。石寨的圍城周長12.5千米,圈地1.5餘平方公里。

奧萊溢彩

千年古韻翻新韻,萬里歌潮漲浪潮。

絕似銅鑼仙聖境,流連忘返任逍遙。

該景位於盤龍城的武漢百聯奧特萊斯廣場。是上海百聯集團打造,占地面積約13.6萬平方米,營業面積9萬餘平方米,廣場內商鋪300餘家,擁有停車位1200個。是一座國際化、現代化、時尚化的生態綜合購物廣場,形成了以銷售國內、外著名品牌折扣服飾為主,集休閒、餐飲、娛樂、旅遊於一體的商業業態。

雲霧花海

妙石夾間花艷麗,甘泉流處竹幽篁。

清明山水清明世,杜鵑國色比蘇杭。

該景是享有“西陵勝地、楚北名區、陂西陲障、漢地祖山”美譽的木蘭雲霧山,為5A級景區,地處武漢市黃陂區西北李家集街道內,距武漢市中心65公里,距黃陂城區29公里。木蘭雲霧山是木蘭將軍歸隱之地,草廬明志,花海知心,擁有花語山(杜鵑花華中一絕),仙人洞。每年元宵燈會,木蘭雲霧山僵獅子盛行。這裡有“十里花山,八里柳溪,一山兩教,四季香火”。還有非遺黃陂泥塑、白鷺林。雲霧山蘊藏著千萬株形態各異的萬畝杜鵑花海似綺麗的彩帶飄動在青山幽谷之中。

府河春曉

深水淺溪騰瑞氣,繁花秀木吐丹霞。

泠然鐘鼓聲聲遠,歸又魂牽小武陵。

該景位於武漢府河濕地。濕地公園總面積5156公傾,地處府河及周邊流域,水資源豐富,生態良好,生物多樣性豐富,對濕地生態修復和濕地功能效益發揮具有重要作用。長江中下游的兩湖平原地區,自古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在這片廣袤平原的諸多河流中,府河就是其中一條,它發自湖北大洪山麓,經孝感穿武漢市黃陂區,最後至武漢漢口注入長江。

武漢府河濕地陸陸續續“接待”了2萬多隻南徙候鳥,成為武漢一道獨特的景觀。駐足東西湖府河大堤上,遠望眾鳥齊飛、水天一色,耳聞歡快的嘎嘎吱吱聲,看來鳥兒們對武漢充滿了熱愛。府河過冬候鳥逐年增加。來了就是客,熱情的武漢人為它們備足了美味大餐,每周投放的玉米、小麥等穀物多達千斤。同時為保護鳥類生命安全,野保人員24小時值守。無數次,坐車從府河大橋上經過,眼前一望無際的綠,青的水,碧的草,堤岸邊成排挺拔的白楊,垂下千萬嫩綠的翠柳,無不令人心醉。

湖畔攬勝

木蘭素以水鄉譽,更兼江漢水韻殊。

兩岸古蹟爭鬥艷,湖畔漁歌競相娛。

該景是木蘭湖的木蘭墓和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築博物館。木蘭湖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國家AAA級景區,湖面17平方公里,108個大小湖汊組成57公里的環湖公路蜿蜒曲折,32個大小島嶼星羅棋布。木蘭將軍自幼操戈習武在此而得名。木蘭湖西岸三千米為木蘭廟,廟前有千年銀杏,廟後為木蘭墓,始建於唐,明清多修繕。木蘭湖鳥島長年棲息著各種鳥類10餘萬隻,其中30%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與台灣南投縣日月潭結成了“姊妹湖”。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築博物館和明代藩王博物館,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木蘭湖邊。已搬遷湖北各地名人故宅、富商豪宅、百姓民居、宗祠戲摟等30棟古民居建築至武漢市黃陂區木蘭湖復建。成為湖北古民居最密集之地。雨霖古建築群為湖北省重點文物單位。

三台四碼頭

三台:

魯台:黃陂出二程(程顥、程頤),年少時築台望魯、緬懷孔聖的遺址,後人又建雙鳳亭於其上,是紀念二程的古蹟。此一台與黃陂古十景中的“魯台望道”相呼應。

釣台:即為黃陂現今的新車站附近,傳古黃陂時,此處磐石臨河,宋代隱士曾釣魚於此。此一台也與黃陂古十景中的“釣台夜月”相呼應。

瑤台:前川街道有個瑤台村。瑤台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神仙所居之地。《穆天子傳》卷三:"天子賓於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

四碼頭:

大西門碼頭:位於城關下段,原大興閘處,是載客、蔬菜、豬、魚、禽蛋碼頭,為航划船停泊點,每年漲水季節,航劃往返黃陂、漢口之間,碼頭隨著水漲落坡岸形成。

小南門碼頭:位於小南門河邊,是竹、木、百貨碼頭,為信貨船停泊點,陳順和竹木行即設在小南門城邊。

和義祥雜貨店設在小南門城內,碼頭因陋就簡,靠坡卸載。

大南門碼頭:位於大南門河邊,是糧食行主要碼頭,為糧食售貨邦停泊點,陶裕順糧食行即設在大南門城外,清末民初,大悟縣河口鎮運來稻穀、米、麥均在大南門出售,天門皂市、應城運進黃豆、豆餅,在大南門起坡轉陸運。碼頭依自然坡岸形成。

水東門碼頭:位於城東(現黃陂大橋一橋老橋處),是煤炭、柴火、煤油、雜件碼頭,為散邦船停泊點,山河邦柴火船多停泊此碼頭銷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