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釧

黃釧

黃釧,字珍夫,號後谷,福建福安人,明正德五年(1510年)生。幼年喪父,由母季氏撫養成人。嘉靖十六年(1537年)舉人,任浙江溫州郡丞。善詩文,常與同鄉、監察御史郭文周相唱和,交誼深厚。當時,東南沿海倭患頻仍,而溫州首當其衝。黃釧親督士兵修城牆,造戰具,加強備戰。在自己居所,題楹聯自勉:“覽鏡徘徊,老我成翁雙鬢白;揮戈慷慨,平生許國寸心丹。”

基本信息

簡介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冬,倭寇進犯溫州,黃釧奉命統兵擊退。有人建議乘勝追擊,黃釧認為士卒未經訓練,無勝算把握,不許進兵。並立即加強對士兵的訓練,以防倭寇捲土重來。

個人經歷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春,倭寇又大舉進犯溫州。黃釧傳檄各部,出城拒敵。出發前勉勵將士們道:今日殺賊報國,有進無退,望諸君不負眾望。隨後,黃釧把部隊分為左、中、右三軍,自統中軍迎敵。倭寇亦分三路來犯,並以精兵對抗黃釧率領的中軍。黃釧率兵力戰,親發勁弩、巨炮,終使倭寇不支。但因左、右兩軍的統領均為紈絝子弟,遇敵即潰,致使黃釧所率中軍,受敵三路夾攻,腹背受敵,雖竭力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被俘。

黃釧被俘後,倭寇迫其投降,但不為所動。倭寇要其拿錢贖命,黃釧笑罵道:“爾不知黃大夫不愛錢耶?”倭寇一怒之下,把黃釧寸割至死。溫州軍民得知黃釧死難,悲痛不已。其嗣子黃文燁找不到屍體,只得將其衣冠入斂,葬於福安縣二十五都白沙村。朝廷得知黃釧壯烈殉難,追贈為浙江布政司參議,蔭黃文燁入國子監,並立祠享祭。刑部尚書王世貞為黃釧作《墓志銘》。

黃釧祖籍福建安溪長泰里(今城廂鎮、參內鄉一帶),隨母遷居福安,於福安中舉。殉難後,朝廷彰其事跡,康熙朝,安溪修編縣誌,收錄其事跡於“人物誌”裡面。

黃 釧

黃釧,字珍夫,安溪長泰里人,生於明正德七年(1512)。6歲喪父,由寡母撫養成長。自小勤奮攻讀。嘉靖十六年(1537)考中舉人,歷官至浙江溫州府同知。
黃釧在溫州府任內,正值倭寇活動猖獗。溫州地處要衝,是倭寇搶掠的主要目標。黃釧發動軍民固城守,修艦船,整頓隊伍,加強戒備。
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騷擾溫州。黃釧率領軍民將其擊走。為防倭寇捲土重來,黃釧積極整飭隊伍,加緊防備,嚴陣以待。
三十七年,大股的倭寇再次竄擾溫州。上司命令黃釧就地清剿。面對強寇,有的膽怯動搖,主張棄城而逃;有的主張堅守城池,不可出擊,置城外居民於不顧。黃釧力排眾議,明確地指出:城內是我們的百姓,城外也是我們的百姓,都不能讓其遭殃。援引兵書“先聲有奪人之心”。主張乘其立足未穩,主動出擊,以此取勝。他親自進行部署,把兵力分為三部,一部從上流守衛壘石,一部從下流守衛鐵場,互為應援,伺機出擊,自己則統率中軍正面迎敵。
出擊前舉行誓師,黃釧高擎酒杯,環視眾軍士,莊重宣布:“不願從者聽便”。群情激憤:“君以身當敵,吾屬何敢負公。”眾皆一飲而盡,出城擊敵。黃釧身先士卒,執弓督戰,勁弩巨炮齊發,敵人招架不住,紛紛後退。敵人看到正面攻擊難以取勝,遂將隊伍作了調整,兵分三路,除用主力與黃釧接戰外,另分一路突進上流偷襲壘石,一路往下流直搗鐵場。兩處統領皆紈絝子弟,貪生怕死,遇敵即棄軍逃走,不戰自潰。賊得手後,合兵攻擊黃釧。黃釧腹背受敵,正面之敵穩住陣腳後,極力反撲。黃釧三面被圍,陣腳大亂。部下勸其乘亂逃脫,免遭不測。黃釧執劍叱道:“死亦得死在此地。”奮勇直前搏鬥。賊兵蜂擁而至,黃釧終因寡不敵眾,不幸被俘。
黃釧從容坐在榕樹下。倭寇了解他的身份後,先是脅迫他投降。黃釧憤然站起,斥道:“黃大夫還不知世上有投降二字。”倭寇又要他出金贖身,說“只要你拿出一千兩金,就放你回去”。黃釧昂然大笑:“你不知道黃大夫不愛錢嗎!”繼又大罵:“你們死在旦夕,還要錢乾什麼?”倭寇老羞成怒,把黃釧的衣服剝光,活活寸斬而死。時年47歲。
黃釧妻陳氏和子文華聞訊後,到處尋覓不到屍體,只好具衣冠葬於白沙邱。
事後,朝廷按其功績,追贈黃釧為浙江參議。並蔭一子入國子監,溫州府建祠紀念。後安溪縣將其奉祀在名宦祠,與李森等合稱八君子。
黃釧生前著有《墜蕉集》。

黃釧,字珍夫,安溪人。由舉人歷官溫州同知。嘉靖三十四年,倭入犯,釧擊走之。知倭必復來,日夜為備。又三年,倭果大至。釧出城逆擊,分軍為三,釧將中軍,其二軍帥皆紈袴子,約左右應援。及與倭遇,倭遣眾分掩二軍,而以銳卒當中軍。釧發勁弩巨礮,戰良久,倭方不支,二軍帥望敵而潰。倭合兵擊釧,釧腹背受敵,遂被執。脅之降,不屈,責以金贖,釧笑且罵曰:“爾不知黃大夫不愛錢邪!”倭怒,裸而寸斬之。子購屍不獲,具衣冠葬。事聞,贈浙江參議,官一子,有司建祠。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