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茅鎮

黃茅鎮

黃茅鎮位於江西省萬載縣西北邊陲。全鎮總面積137.36平方公里,轄20個村(場),1個居委會,385個村民小組,2008年總戶數12553戶,總人口4992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00人,是萬載縣人口最多、經濟買力雄厚、出口創匯最多的鄉鎮之一,也是遠近聞名的花炮之鄉、武術之鄉、攤舞之鄉。耕地面積1670公頃,其中水田1561公頃。200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47758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1309萬元,農業總產值6449萬元;財政總收入2000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379元。黃茅鎮歷史悠久,清朝初期,附近諸姓逐漸開發此地,雍正年間建成自西北向東南的上、中、下三條街稱黃茅街,素來有上王、中周、下街湯的傳說。

基本信息

(圖)黃茅鎮黃茅鎮

黃茅鎮位於江西省萬載縣西北邊陲。全鎮總面積137.36平方公里,轄20個村(場),1個居委會,385個村民小組,2008年總戶數12553戶,總人口4992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00人,是萬載縣人口最多、經濟買力雄厚、出口創匯最多的鄉鎮之一,也是遠近聞名的花炮之鄉武術之鄉攤舞之鄉。耕地面積1670公頃,其中水田1561公頃。2008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47758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1309萬元,農業總產值6449萬元;財政總收入2000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379元。黃茅鎮歷史悠久,清朝初期,附近諸姓逐漸開發此地,雍正年間建成自西北向東南的上、中、下三條街稱黃茅街,素來有上王、中周、下街湯的傳說。

鄉鎮概述

(圖)黃茅鎮黃茅鎮

江西省宜昌市萬載縣所轄,黃茅鎮位於萬載縣西北邊陲,總面積13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62公頃,轄20個村,1個居委會,38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005年為4.8329萬人,2006年為4.9564萬人。

2005-2006年該鎮緊緊圍繞“做大做強工業產業,培育培植特色農業,搞好搞活集鎮建設,推動推進社會事業”的戰略思想,實現了黃茅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進步。2005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4.7億元,財政收入205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79元,年末居民儲蓄存款餘額5359萬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5780萬元,2006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6.55億元,財政收入2161萬元,其中地方收入895.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91元,年末居民儲蓄存款7100萬元,該鎮在2005年成為萬載縣首個財政收入突破2千萬元大關的鄉鎮。2006年1月榮獲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二00五年全省農村經濟發展百強鄉鎮”榮譽表彰。

黃茅鎮歷史悠久,清朝初期,附近諸姓逐漸開發此地,雍正年間建成自西北向東南的上、中、下三條街稱黃茅街,素來有上王中周、下街湯的傳說。

新中國建立後,政府對原來的街道逐年進行擴建翻修,1991年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設鎮。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黃茅鎮社會、經濟實現了快速高效的發展,1995年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城鎮規劃建設試點鎮。城鎮規則區範圍重新圈定:東至獅形佬,南至瀏陽萬載公路以南三百米內,西至羊牯山嶺下,北至易家屋場。占地面積145.2公頃,1997年城鎮建設初見規模。到2005年為止,大商場有超市6個,批發部3個,中、小店面380個,居民常住戶口576戶,流動人口住戶100多戶。

經濟建設

工業生產

(圖)黃茅鎮黃茅鎮

該鎮強攻工業,重點做大做強做優花炮產業,2005-2006年,全鎮共有86家花炮企業取得了安全生產許可證,乾坤廠、新勝廠、禮花廠3家企業年完稅均突破200萬元,煙花廠、旭華、吉祥廠、信坤廠、光明廠、禮信廠年完稅都突破100萬元,新上工業企業8家,其中1千萬以上入園企業1家。連續2年招商引資突破5000萬元,培植了新的經濟成長點。

農業生產

2005年,該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742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3445公頃,糧食總產量15057噸,油料總產量32噸,蔬菜產量3300噸,年內出欄生豬16780頭,農林漁業總產值達6300萬元。2006年,該鎮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調整農業產業布局,現已形成路下、王布、源頭、柯樹、興源五個村的高產稻田養魚基地,建立了軍屯、南江、大土、水源四個兔、羊、豬養殖基地,推廣優質水稻種植面積45000畝。

林業
(圖)黃茅鎮黃茅鎮林業

2005-2006年,該鎮全面完成了林業產權改革,茶亭林場依法規範流轉,實施十萬農戶種百萬楊樹工程,已栽種楊樹8萬餘株,同時,依託山區優勢,精心培育了軍屯、南江、大土三個豐產毛竹林基地。

黃茅是市內重要的木材、毛竹生產基地,1958年至今共營造各種用材林、經濟林2.4萬畝,己鬱閉成林2.4萬畝,墾復竹林3200畝,中幼林撫育1萬餘畝,消滅了荒山,森林覆蓋率100%,木材蓄積量15萬立方米,毛竹蓄積量80萬根。實行封山育林2萬畝,加強了防火設施建立健全了護林聯防公約。果園面積500畝,結果率一年比一年高。藥材基地1000畝,年產藥材320噸。

黃茅鎮利用地理優勢,大力發展民營企業,2002年企業總數484家,其中鎮辦企業5家,股份合作制企業9家,個私企業470家。企業總產值10058萬元,比1958年增長43630%,比1978年增長1787%,其中工業總產值3648萬元,比1958年增長14811%,比1978年增長1298%:企業增加值近1000萬元,比1958年增長17840%,比1978年增長837%,其中工業增加值883萬元,比1958年增長25533%,比1978年增長903%。

以黃茅開發區為中心,以樟樹東站為契機,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到2003年11月止,全鎮招商企業18家,引進資金3800餘萬元,高新科技產值立戶黃茅,新增經濟效益8000萬元,利稅1200萬元。2008年完成財政收入271.8萬元,比去年增加16.5萬元,增長6534。

自然資源

(圖)黃茅鎮黃茅鎮

黃茅鎮自然資源豐富,盛產木材、毛竹、優質天然礦泉水,水能蘊藏量達12萬噸以上,岩鹽蘊藏量達75萬噸。土特名優產品系水稻、大豆、薯類、油料、瓜果、畜禽水產品、中草藥等,工業產品白酒、木製家具、竹膠地板、瓷瓶、機制磚、瓦楞紙等,產品質量上乘,獲農業部優秀產品獎一項,獲省優質新產品獎三項。

距鎮政府東南15公里處,有一座名聞遐爾的洞天福地、藥都藥業先河、旅遊療養勝地、道教名山——閣皂山,2001年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現有保存的宋代古橋(鳴水橋),清代石坊(一天門),是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境內景色之秀、宮觀之麗、古蹟之異、名樹之奇、藥草之眾,真乃“神仙之府”,歷史上引無數文人雅士,借景抒情,爭相題詠,留連忘返。

旅遊資源

(圖)黃茅鎮閣皂山

號稱“天子第三十三福地”的閤皂山,系武夷山支脈延亘百餘里,因其“形如去天樓閣,色如皂”而得名,閣皂山峰巒疊翠,從漢天師張道陵和“南洲高士”徐孺子來此隱居修煉時算起,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九百餘年的歷史。

道教靈寶派的創始人、中國藥都的奠基人、東漢閣皂山喜為“真仙之宅”而結廬定居,布道煉丹。聚集靈寶經誥,採藥施診濟人。先後達43年之久。從此,閣皂山便以靈寶道派發祥地和中國藥都樟樹的藥業先後而載入史冊。葛玄於公元244年在合皂山“白日飛升”成仙后,被道教尊為“太極仙翁”。

嗣後葛洪(東晉著名化學家、醫藥學家、道教理論家)陶弘景(南北朝道教理論家、醫學家)、孫思邈(唐代著名醫學家“藥王”),葛長庚(宋代著名道士)等相繼而來。從此,閣皂山名聲大振,譽滿江南。唐高宗曾御封合皂山為“三十三福地”,宋徽宗又法定合皂山為全國道教三大偉篆聖地之一, 《寰宇記》稱閣皂山為“神仙之府”,“江湖宮觀未有盛於此者”。元朝時,合皂山與廬山、玉笥山同被譽為江西的三大名山。閣皂山歷來不但皇帝御封崇顯,而且景致宜人。

閣皂山山川風貌、景勝天成。古往今來,閣皂山曾以其山川之秀、景色之奇、宮觀之麗、古蹟之異、傳說之神和氣候之宜人、藥材之豐富而吸引著無數騷人墨客,庶子仕紳迂途登臨,爭相題詠,留墨千秋。

如今,閣皂山,已開闢了第一期旅遊景點23處,於2001年底被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它將以神奇的道教文化和多彩的中藥文化以及絢麗的自然風光,迎納四方賓客,接待中外友人。

社會事業

(圖)黃茅鎮黃茅鎮廣播電視站

鎮政府成立了科學技術委員會,有科技推廣站1所,科拄示範戶238屍,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88人。現有中國小13所,教師188人,學生305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小升學率100%,1978年以來累計輸送大中專學生320餘人。有廣播電視站、文化站各1所,衛生所13所,醫務人員18人,敬老院1個,安置老人12人.有計畫生育服務站l所,設施齊全,育齡婦女4689人,2002年計畫生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長率5‰。

有讓山、港里、薌溪3個墟鎮,街道總長400米,廠房面積16萬平方米,橋樑64座,鎮村公路l0條,總長42公里。日產3000噸的自來水廠、3.5萬千瓦的供電站已投建使用:中國移動公司、中國聯通公司兩個基站在鎮政府所在地落成並竣工投入使用:電視光纜線已進入黃茅,投入啟用。全鎮擁有個體客車(含麵包的士、小轎車的士)36輛,年客運量28萬人(次),載貨汽車116輛,拖拉機12台,農用汽車、手扶拖拉機122部,年載貨量34萬噸。

在全鎮農村及企業中廣泛開展創建安全文明活動,積極倡導婚育新風,評選"十星戶"220戶,“五好家庭”434戶,“文明樓院”100戶,全鎮湧現出100餘名先進人物和個私納稅大戶。1980年以來,鎮(鄉、場)多年獲宣春市、樟樹市優秀黨委、先進單位,獲宜春市“文明單位”、“綠化先進單位”、“財政增收先進單位”、“江西省社會經濟百強鄉鎮”、宜春市“農墾經濟效益先進單位”等稱號,1989年獲中宣部“計畫生育宣傳先進單位”,1986年黃茅酒廠團支部獲共青團江西省委“先進團支部”榮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