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雪山鼠尾

黃花雪山鼠尾

黃花雪山鼠尾,屬野芝麻亞科,鼠尾草族,拉丁名為Salvia flava Forrest ex biels。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地區。

基本信息

簡介

所屬卷:Salvia L.
所屬科:Labiatae
中文名:黃花雪山鼠尾

命名來源

命名來源:[NotesBot.Gard.Edinburgh6:235.1912]

中國植物志:66:126

系中文名:栗色鼠尾草系

系拉丁名:Ser.Castaneae

亞組中文名:多年生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Perennes

組中文名:寬球蘇組

組拉丁名:Sect.Eurysphace

亞屬中文名:弧隔鼠尾草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Salvia

族中文名:鼠尾草族

族拉丁名:SALVIEAE

亞科中文名:野芝麻亞科

亞科拉丁名:Lamioid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文獻來源

var. scaposa Stibal (1934).
Salvia rockiana Stibal (1936).

描述欄位

多年生草本,高13—45厘米。根粗壯,分枝或不分枝,上部有長約2厘米的褐色鱗片。莖單一,直立,密被褐色柔毛或變無毛。葉卵形或卵狀三角形,長2—13厘米,寬2-9厘米,頂端銳尖或鈍圓,基部心形或戟形,邊緣具不整齊的小圓齒,葉面被平伏的短柔毛,背面沿脈被平展的長柔毛,密具腺點;基生葉柄長4—17(-27)厘米,莖生葉柄長1-10(-20)厘米,被褐色柔毛。輪傘花序有6朵花,組成頂生的總狀花序,花序軸密被褐色短柔毛及長腺毛;下部苞片葉狀,比萼長,上部的卵形或橢圓形;萼紫色,闊鐘形,長1.5-2厘米,外被長柔毛及腺毛,上唇半圓形,頂端有不明顯的3小齒,下唇裂片三角形,萼筒長1—1.3厘米;花冠紫色,長2.5—3.5厘米,冠筒在離基6—8毫米間成狹筒形,內有不完全的毛環,由此向上突然膨大,上唇長5—7毫米,半圓形,頂端凹,下唇長1.2—1.4厘米,側裂片卵形,中裂片半圓形;花絲長4.5—7毫米,藥隔短,長2—3毫米,彎成弧形,上、下臂近等長,2下藥室粘合;花柱不伸出花冠,頂端不等2裂。花期7—10月。

產地分布

產雲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生於林下及山坡草地,海拔2500—4000米。等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麗江玉龍雪山東坡及大理蒼山

中草藥

【藥名】:黃花鼠尾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唇形科植物黃花鼠尾草的根。

【相關藥材】鄂西鼠尾湄公鼠尾草雪山鼠尾草膠質鼠尾草栗色鼠尾草洱源鼠尾舌瓣鼠尾草

【功效】:涼血化瘀。

【主治】:治月經不調、經閉、產後瘀滯腹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性味歸經】:苦,微寒。心、肺、肝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一12克。外用:搗敷或研末。

【別名】:黃花丹參(雲南麗江)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雲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

【拉丁名】:黃花鼠尾草SalviaflavaForrestexbiels

【考證】:始載於《中國植物志》。

【生藥材鑑定】:性狀鑑別柱根圓錐形,一般不分枝,常扭曲成索狀,長10-30cm,直徑0.5-1.2cm;表面黑褐色,有縱溝紋,老栓皮呈鱗片狀或條狀脫落而露出紅褐色新栓皮;質較韌或松泡易碎,斷面不平坦,有眾多黃白色小點(導管群)。細根質較堅硬,折斷面木栓層為紅棕色,皮部灰白色或棕褐色,木部灰褐色。氣微香,味淡、微苦澀。顯微鑑別根橫切面:落皮層較厚,有2-3個木栓組織環,每環有5-6列木栓細胞。皮層、中柱被3-4個木栓組織環分割為大小不一的束。每束有1個木栓組織環,木栓細胞1-3列;環內皮層稍寬或窄,有1個或數個維管束;形成層區明顯;木質部導管切向、徑向相間排列,木纖維稀少。粉末特片:灰褐色。①網紋導管直徑13-62μm,網紋孔寬,達3μm,稀見具緣紋孔導管,具緣紋孔類圓或橢圓形,排列較稀疏,紋孔口有的超出紋孔緣,有的具三生增厚。②纖維管胞長梭形,末端斜法或鈍圓。

【中藥化學鑑定】:理化鑑別薄層色譜:取本品粗粉2g,用乙醚在索氏提取器中回流4h,回收大部分乙醚後,用0.5%碳酸鉀水溶液乙醚液,再用水洗後,乙醚液作供試品液;另取隱丹參酮ⅡA作對照品。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以碳酸鉀水溶液製備)落板上,用苯-甲醇(9:1)展開19cm。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海拔3400米的高山草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