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閨女

黃花閨女

古時未婚女子在梳妝打扮時,喜愛“貼黃花”,用黃顏色在額上或臉部臉兩頰上畫成各種花紋;也有用黃紙剪成各種花樣貼上的。同時,“黃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來比喻人有節操。所以,在閨女前面加上“黃花”二字,就說明這個女子還沒有結婚,而能保持貞節。

基本信息

簡介

所謂黃花閨女,是指還沒婚嫁的女孩子。從另一種意義上,也就是現在的處女。“黃花閨女”這種稱謂在我國十分盛行。

來源

(圖)黃花閨女黃花閨女

民間常把年輕姑娘稱為“黃花閨女”(或“黃花女”、“黃花幼女”)。古時未婚女子在梳妝打扮時,喜愛“貼黃花”,就是婦女們根據自己的愛好,用黃顏色在額上或臉部臉兩頰上畫成各種花紋;也有用黃紙剪成各種花樣貼上的。同時,“黃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來比喻人有節操。所以,在閨女前面加上“黃花”二字,就說明這個女子還沒有結婚,而能保持貞節。 黃花閨女,即指“處女”。古代未婚女子梳妝時喜愛“貼黃花”,或用黃色顏料在額頭、兩頰畫成花紋,或用黃紙剪成花樣貼上。北朝民歌《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黃花”代表高潔的菊花,引申女子的貞節。

傳說

黃花閨女黃花閨女

關於“黃花閨女”一詞的由來,民間廣泛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有位女兒壽陽公主,生得十分美貌。南朝某年農曆正月初七這天的下午,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與宮女們在宮廷里嬉戲。過了一會兒,壽陽公主感到有些累了,便躺臥在含章殿的檐下小憩。這時恰好有一陣微風吹來,將臘梅花吹得紛紛落下,其中有幾朵碰巧落到了壽陽公主的額頭上,經汗水漬染後,在公主的前額上留下了臘梅花樣的淡淡花痕,拂拭不去,使壽陽公主顯得更加嬌柔嫵媚。宮女們見狀,都忍不住驚呼起來。皇后見了,十分喜歡,特意讓壽陽公主保留著它,三天后才將其用水洗掉。此後,愛美的壽陽公主便時常摘幾片臘梅花,貼上在自己前額上,以助美觀。宮女們見了,個個稱奇,並跟著仿效起來。壽陽公主這種打扮被人稱為“梅花妝”。不久,這種被人們稱為“梅花妝”(或簡稱“梅妝”)的妝飾方式便在宮中流傳開來(事見宋代李等撰《太平御覽》卷三十《時序部·十五·人日》引《雜五行書》:“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竟效之,今梅花妝是也。”)。後來,“梅花妝”又進一步流傳到民間,並受到了女孩子們的喜愛,特別是那些官宦大戶人家的女孩子以及歌伎舞女們,更是爭相仿效。傳到民間,許多富家大戶的女兒都爭著效仿。但梅花是有季節性的,於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設法採集其他黃色的花粉製成粉料,用以化妝。這種粉料,人們便叫做“花黃”或“額花”。由於梅花妝的粉料是黃色的,加之採用這種妝飾的都是沒有出閣的女子,慢慢地,“黃花閨女”一詞便成了未婚少女的專有稱謂了。

可是,臘梅花的開放是有季節性的,並不是一年四季都有。於是,有人便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設法採集花朵的黃色花粉,將其做成黃色的粉料,再用其將薄紙片、乾花片、雲母片、蟬翼、魚鱗、蜻蜒翅膀等染成金黃色,剪成各種花、鳥、魚的形狀,然後將其貼上於額頭、酒靨、嘴角、鬢邊等處。這些用黃色花粉染制而成的飾物被人們稱為“花黃”(亦稱“花鈿”、“花子”)。在南北朝時期,花黃是少女們一種必不可少的臉部飾物,這從當時的一些詩歌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證,如:南朝陳後主《採蓮曲》一詩中有句云:“相催暗中起,妝前日已光。隨宜巧注口,薄落點花黃”;南朝梁陳間詩人徐陵《奉和詠舞詩》一詩中亦有句云:“主家能教舞,城中巧畫妝。低鬟向綺席,舉袖拂花黃”;大家熟知的北朝民歌《木蘭辭》中也有詩句曰:“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因為花黃(即“梅花妝”)的飾粉是黃色的,而採用這種妝飾的又都是未出閣的少女(少女出嫁以後就要改變裝飾,另作一番打扮,故古代民間有俗諺云:“今朝白面黃花姐,明日紅顏綠鬢妻”),再加上“黃花”在古代又代指菊花,而菊花又具有傲霜耐寒的特性,常被人們用來比喻人品性的高潔。所以,後來就有人把“花黃”兩字顛倒,用在“閨女”一詞前面,構成“黃花閨女”一詞,一方面表示少女還沒有結婚,另一方面也表示少女心靈純潔、品性貞潔。後來,這一用法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久而久之,“黃花閨女”也就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詞了。
以上的說法是民間傳說,貼花黃之風俗比劉宋時期早,北朝民歌《木蘭詩》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而北朝的建立是早於劉宋的,北魏一個普通民間女子早已貼花黃,可見這一風俗可能在東晉之前就有了。

習俗

一千多年前,從魏、晉到唐宋時期,女子很注意梳妝打扮,尤其是—些名門閨秀,更為講究。當時除流行畫眉外,還時興“貼花黃”。在《木蘭辭》中就有“當窗理雲冀,對鏡貼花黃”字句。所謂貼花黃,就是婦女們根據自己的愛好,用黃顏色在額上畫成各種花紋;也有的是用黃紙剪成各種花樣,貼在額上或兩頰,作為一種裝飾。在當時人們看來,不貼黃花,就缺少了女性的特徵。

這種習俗直到金、元的遊牧民族侵入中原以後,才慢慢消除。婦女們雖不再貼黃花了,但人們仍把沒有出嫁的年輕女子稱為“黃花閨女’。從此“黃花閨女”就成了未出嫁的年輕女子的代名詞,一直流傳至今。同時,“黃花”在古代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來比喻人有節操,因此,人們在閨女前面加“黃花”,不僅表示這個女子還沒結婚,而且說明這個姑娘品德高尚,心靈純潔,情操貞節。

怪俗

(圖)黃花閨女黃花閨女

在中國古代的稻作民族地區,尤其是南方一些少數民族部落,有一種讓人頗為詫異的怪俗,即男人“只與黃花閨女談情,不與黃花閨女洞房”。人們視破壞女子童貞為最忌,從內心深處忌憚與“黃花閨女洞房,通常心甘情願地將新娘的“初夜權”拱手讓給巫覡、部落首領等。這一現象,在世界各地的原始部族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古人忌憚與“黃花閨女”洞房的原因:
在古代稻作民族部落,巫儺文化色彩濃郁,人們崇巫尚卜,對神靈採取一種蒙昧意義上的頂禮膜拜。在原始部族,每當新禾成熟後,人們不敢先吃,必定用“頭生禾”獻祭農神,以表示對農神的虔誠崇拜,同時也祈求農神能保佑來年的豐收。“新禾祭神”的風俗後來又延伸為讓人難以想像的“殺長子祭神靈”。原始時代婦女的思維邏輯是:只有殺掉長子祭祀神靈,搏得神靈的歡心與青睞,神靈才能賜予她更多的兒女。古籍上稱這一殘忍的怪俗為“殺長子以宜弟”。

在“神先享用”的蒙昧意識支配下,古人便不惜一切代價地給神靈建造最華麗的殿堂,塑造最精緻的神像,供奉最好的祭品。這一系列的怪異風俗,還讓人們深信女子的童貞只有神靈才能享用,擅自破壞女子童貞是件非常不吉利的事,很可能會遭受神靈的責罰。於是,與“黃花閨女”圓房便成為一種禁忌,男子只可與“黃花閨女”談情說愛,卻害怕與“黃花閨女”洞房。男子迎娶新娘後,給新娘子“開苞”的神聖使命,只能由代表神靈的巫覡、部落首領、酋長或土司王行使,從而讓這些疑似“神靈”享有“洞房花燭”的初夜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