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稈烏哺雞竹

黃稈烏哺雞竹

黃稈烏哺雞竹學名黃竿烏哺雞竹(Phyllostachys vivax McClure 'Aureocaulis'),為烏哺雞竹的一個變種,禾本科剛竹屬植物。竿高5-15米,直徑4-8厘米,稍部下垂,微呈拱形,幼竿被白粉,無毛,竿全部為硫黃色,並在竿的中、下部偶有幾個節間具1或數條綠色縱條紋,葉片微下垂,較大,帶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花枝呈穗狀,基部托以4-6片逐漸增大的鱗片狀苞片,筍期4月中、下旬,花期4-5月。黃稈烏哺雞竹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對水分的要求,高於對氣溫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黃竿烏哺雞竹特產河南永城,浙江安吉竹種園已引種栽培。黃竿烏哺雞竹由於竹竿色澤鮮艷,除用作筍用林栽培外,作庭園觀賞竹種亦甚佳。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原變種(烏哺雞竹)竿高5-15米,直徑4-8厘米,稍部下垂,微呈拱形,幼竿被白粉,無毛,老竿灰綠色至淡黃綠色,有顯著的縱肋;節間長25-35厘米,壁厚約5毫米;竿環隆起,稍高於籜環,常在一側突出以致其節多少有些不對稱。籜鞘背面淡黃綠色帶紫至淡褐黃色,無毛,微被白粉,密被黑褐色斑塊和斑點,尤以鞘中部較密;無籜耳及鞘口繸毛;籜舌弧形隆起,兩則明顯下延,淡棕色至棕色,邊緣生細纖毛;籜片帶狀披針形,強烈皺曲,外翻,背面綠色,復面褐紫色,邊緣顏色較淡以至淡桔黃色。末級小枝具2或3葉;有葉耳及鞘口繸毛;葉舌發達,高達3毫米;葉片微下垂,較大,帶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9-18厘米,寬1.2-2厘米。花枝呈穗狀,基部托以4-6片逐漸增大的鱗片狀苞片;佛焰苞5-7片,無毛或疏生短柔毛,葉耳小,具放射狀繸毛,縮小葉卵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達2.5厘米,每片佛焰苞內有1或2枚假小穗。小穗長3.5-4厘米,常含2或3朵小花,被疏柔毛;穎1片;外稃長2.7-3.2厘米,被極稀疏的柔毛;內稃長2.2-2.6厘米,幾無毛,背部2脊明顯;鱗被狹披針形,長約5毫米;花葯長12毫米;子房無毛,柱頭3。筍期4月中、下旬,花期4-5月。

黃竿烏哺雞竹與原栽培型的區別在於竿全部為硫黃色,並在竿的中、下部偶有幾個節間具1或數條綠色縱條紋。

生長習性

黃稈烏哺雞竹喜溫暖濕潤的氣候,適宜年均氣溫12~22℃,年降水量800~2000mm。它對水分的要求,高於對氣溫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黃稈烏哺雞竹是春季出筍,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質化,所以對乾旱和寒冷等不良氣候條件,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土壤的要求也低於叢生竹和混生竹。

分布範圍

特產河南永城,浙江安吉竹種園已引種栽培。模式標本采自安吉竹種園。

主要價值

黃稈烏哺雞竹稈呈獨特的金黃色並間有粗細不等的深綠色條紋,色澤鮮艷;葉濃密青翠,具有極強的觀賞性,是園林造景,城市綠化的優良竹種。黃稈烏哺雞竹不僅發筍旺盛,竹筍產量高,筍質鮮美,還具有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竹林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的作用;其盆景、竹筍和竹材都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栽培技術

栽培方法

引種地選擇及整地:栽培地選擇在羅山縣園林綠化管理所苗圃地,要求地塊平整,土壤疏鬆、深厚、排灌便利、水肥保持能力強,PH值呈微酸性。地下水位1.5~2.0m。整地在引種前的秋、冬季進行。清理林地,深翻土壤,翻40~50cm,經過一個冬天的凍融風化,在第2年春天按株行距1.5m×2m挖栽植穴,穴規格為70cm×40cm×40cm,栽植穴的長邊應保持方向一致。

母竹的選擇與採挖:母竹來自浙江省安吉縣。選擇1~2年生,分枝較低、枝葉茂盛、生長健壯、竹節正常、無病蟲危害的植株作母竹。這樣的母竹所連的竹鞭處於壯年階段,具有飽滿的筍芽,有較強的發筍及抽鞭能力。在3月上旬採挖母竹,每稈一蔸,留來鞭20~25cm,留去鞭30~35cm,去鞭上要有2個以上健壯的鞭芽或筍芽。要求母竹帶原土8~10kg,並用稻草包紮,搬運時要小心輕放,以免碰傷筍芽。為了減少水分消耗,還要鋸掉母竹頂梢,留枝4~6盤,長枝條剪短,起挖後及時裝運。母竹運到後及時栽植,避免長時間存放降低成活率。

施肥栽植:栽植時將腐熟的餅肥與表土拌勻,填在穴底作基肥。將母竹放入穴中,保持竹鞭呈水平狀態且與去鞭的方向保持一致,竹稈順其自然,不必強求直立。種植時應掌握穴底要平,竹鞭放平,使鞭根舒展,鞭土密接,適當淺栽。回填土壤要分層壓實,填土深度要比母竹原入土深度高3~5cm,填成饅頭形,以防積水爛鞭。填土時,自下而上分層踏實,絕不能猛踏,以免損傷鞭芽。栽後澆足“定兜水”,栽植後在竹園覆蓋一層稻草。黃稈烏哺雞竹的地下莖在土壤中生長,既要有充分的水分,又要有足夠的空氣,所以既要保持土壤濕潤,防止土壤缺水,又要注意排除竹林中的積水,竹園四周要開深溝,以利排水防澇。

栽植後管理:栽植當年4月18日開始發筍,5月16日發筍終止,出筍期28d,出筍後高生長一次定形。5-10月每月鬆土、除草1次,雨季及時排澇,乾旱時及時澆水。第2年除正常鬆土、除草外,在3月和8月各施複合肥750kg/hm2,翻入土中,促進竹林行鞭和筍芽的形成。栽植當年和第2年所出的新筍全部留養,以增加新竹數量,第3年可適當疏筍,即疏除離老竹基部較近、較早發出的竹筍,促進新竹向外擴展,同時疏除細弱筍,留養粗壯筍,提高竹林徑級。空地和竹林邊緣地適當多留養,促進竹林儘早滿園和竹林面積擴大。由於黃稈烏哺雞竹是春季出筍,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質化,所以對乾旱和寒冷等不良氣候條件,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在栽培地能正常越冬。

竹筍留養:由於栽植密度較低,採用了種植後前兩年“只留養不挖筍”的傳統留養方式,導致2009年和2010年形成的新竹參差不齊,單株個體差異較大,不利於竹園的經營管理。正確的做法是應根據留養新竹與原母竹之間距離來判斷是否留養新竹。根據散生竹管理技術,引種後當年所留養新竹應離原母竹40~60cm以上,留養新竹與母竹之間的比例控制在2:1左右;第2年所留養新竹必須離原母竹之間距離在100cm以上,留養新竹與母竹之間比例控制在1.5:1左右。在留養新竹時應選擇壯筍、大筍留養,以保證新竹的質量,同時注意留養新竹的均勻性。確定留養新竹後,其餘竹筍不論其出筍遲早、大小均應及時掘去,以防養分消耗,同時也可得到一定的收益。

病害蟲防治

黃稈烏哺雞竹有輕微蟲害,主要害蟲有竹舟蛾和竹蚜蟲。

竹舟蛾,又名竹青蟲、竹蠶。幼蟲全身光滑綠色、頭紅褐色,以幼蟲暴食竹葉和葉鞘,1、2齡幼蟲受驚有吐絲下垂習性;2齡後的幼蟲受驚即墜地,但幾分鐘後又會重新上竹。成蟲飛翔力強、有趨光性,白天靜伏不動、黃昏或晚上10:00及黎明前很活躍。

防治方法:(1)燈光誘殺成蟲;(2)利用幼蟲受驚墜地習性,擊落捕殺;(3)用2.5%溴氰菊脂,每667㎡4~8g,0.05%~0.1%濃度進行低量噴霧。

竹蚜蟲,在新竹抽枝展葉時有輕微為害,該蟲群集於新枝、嫩葉上吸食液汁影響竹子生長。

防治方法:(1)竹冠噴霧法,用5%蚜虱淨或2.5%功夫乳油或20%殺滅菊醋0.05%~0.1%溶液噴霧;(2)竹稈塗藥法,適用於密度小、竹稈高大的竹園。5-6月用乙酞甲胺磷對水1~2倍直接塗新竹竹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