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龍將軍祠

黃海龍將軍祠

黃海龍將軍祠始建於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據市博物館文物普查確認,它是全市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建築。祠宇選址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前有琴江綠水環繞,三面環山層巒疊翠,左右開闊平坦,後方依山傍水,布局井然,錯落有序,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以禮為本”的建築藝術和良好生態的追求。

祠宇簡介

祠宇主要格局是三進式大屋,十柱六廳兩居室。完全按照宋代營造法設計,具有典型的客家建築特點。石雕、木刻、壁畫、屏風等一應俱全,且各具特色;祠宇內或用龍、獅營造雄踞氣勢,或以松、鶴寄託吉祥祝願。精雕細刻,造型逼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歷經700多年,這座古貌滄然的別致建築至今保存完好,目前屬於紫金縣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簡介

黃海龍將軍(1112-1201年),是北宋戶部尚書黃景升的長子,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中乙卯科第七名進士,官居中奉大夫、五城禁軍兵馬都監(從一品)。宋孝宗時,因與其弟諫投降派向金人割地求和而主張抗金衛國,遭權奸陷害,被貶為廣東校尉。入粵後,他不計個人得失,領兵在廣東東路討伐賊寇。由於其足智多謀和善於用兵,使廣東東路戰亂很快得到平息。率兵進駐循州(今龍川縣)後,為醫治戰爭創傷,他修水利,墾荒田,興學育才,深受百姓愛戴。為表彰 他的突出政績和高尚品德,孝宗皇帝御書“忠孝廉節”金匾褒獎,並官復原職。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告老還鄉定居紫金縣中聯村。而後,其孫等奏請宋理宗皇帝恩準,建祠於中聯。

黃海龍將軍五子十五孫,長子黃渙於宋紹興17年丁丑科進士,宮居兵部參軍迪功郎,次子黃亨誥封員外散騎侍郎,三子黃利誥封光祿大夫,四子黃慶貴授福建台灣府討使,五子黃慶恩誥封中大夫。孫輩中,多為“勛官”、武將,著名的有黃澤授鎮軍將軍鎮守秦嶺(從二品)等等,其後裔至今遍布粵、桂、湘、川等地。

黃海龍將軍世族五代為官,直到他的曾孫輩不仕元朝官為止,官高爵顯者有23人(僅進士就16人)。其中“三代將軍”、“四代抗金英雄”被傳為千秋佳話。作為一代名將的黃海龍為抵抗外族入侵和平息戰亂,轉戰南北,貢獻了畢生力量;入粵循州後,黃海龍帶領當地農民開荒墾田,積極促進山區發展,深受百姓愛戴而千古傳誦。

發展歷史

黃海龍將軍祠所在的中聯村,古稱長樂琴江中鎮,土地貧瘠。黃海龍來此定居後帶來了生機,帶來了人氣。據介紹,他十分熱愛這片土地,常寫詩詞讚頌這裡的生活,其中《歸田閒詠》稱上乘之作。黃海龍及其子孫的到來,也帶來了“東園翰墨,西俯書卷”的儒雅之風,使當地人文蔚起,文氣陡升。

1997年,黃氏後裔重新對黃海龍將軍祠進行修繕,並貫徹“修舊如舊”的原則,即使用原來的材料,保留原來的結構,不走樣、不趨時尚,並採用古建築的工藝,恢復其本來面目。經過維修,祠宇容光煥發,吸引海內外族人前來尋根問祖,溯本追源,有效增強了民族意識。107歲的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黃麟書老先生贈送了“祖武之光”的大匾,並捐資。

現狀

近年來,敬梓鎮政府及黃氏後裔為更好地保護黃海龍將軍祠,派有專人看護,定期維護,並對外開放。每個學期開學或重大節日,當地的中小學生都要來這裡參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人物經歷

黃海龍將軍畫 黃海龍將軍畫

黃海龍,字伯,謚良佐,於北宋政和二年壬辰歲(公元lll2年)出生於江西南昌府(原籍瑞金)。是北宋銀青光祿大夫黃淑能之玄孫,北宋煥章閣、左司馬尚書、侍讀春坊太保黃震之曾孫,北宋中書授業黃文之孫,北宋戶部尚書黃汝彥,號景升之子。廿四歲考取南宋紹興五年已卯科(公元ll35年)汪應辰榜進士第七名,選侍講編修,翌年與汪應辰同遷禮部。紹興十四年(公元ll44年)授中奉大夫。通象數、韜略,吏民敬之。紹興二十二年壬申歲(公元1152年),授五城兵馬都監,總攝御前禁軍事(從一品),蒞任後,強軍紀、立要道、嚴訓練、重獎拔,其文武所才所至有聲有績,甚得宋孝宗皇帝推重,有內典禁軍、位兼將相之譽。

孝宗隆興二年甲申歲(公元ll64年),金國又舉兵南下進搗宋國,權相湯思退不思收復國土,復割地求和,以至朝政不綱,國事日傾。遂與諫議大夫黃僚、張說等文武眾僚,具疏上奏:“親賢臣、遠小人、保國土、制權宦”。文烈疏切,為湯思退所嫉。於乾道元年乙酉歲(公元ll65年),被貶為廣東校尉,發配遠戍循州,不預政事。海龍遂率領本部人馬進入廣東循州(今龍川)藍關下駐紮。他為醫治戰爭創傷,率兵興農事,修水利,墾荒造田,建學舍,興學育才;拓商路,發展工業(打鐵),以富百姓,深得循州人民擁戴。

宋乾道八年(1172年),海盜侵瓊(即海南),海龍聞訊率部集瓊(州)潮(州)之師,三路平之。經三軍用命,經數月奮力剿除,終於解救廣州、瓊州之危急,並滅余寇於廣西梧州。兩廣人民喜沐洪恩而得安居。訊息傳入京都,孝宗皇帝諭贊海龍曰:“當朝良佐”。旨召還京,賜銀五千兩,絹百疋,海龍全分賞將士。其時權宦尚擋道於門,官僅復中奉大夫,解去兵權,益扼不與參商軍國重事。

宋淳熙七年(公元ll80年),廣南東路循(州)河(源)荼寇沈師作亂,朝廷下旨命黃海龍復領廣東校尉,率部入廣東侯命廣東提舉楊萬里軍門,討伐荼寇。黃海龍以第四子黃貴(名富吉)為先鋒進行討伐。一年間,悉滅荼寇於河源、循州。孝宗皇帝嘉其忠,旨召還京,官復原職,並誥命加封詹、游、江三夫人為懿德夫人、孝德夫人、賢德夫人。加封黃貴為輔國大將軍。

宋淳熙九年壬寅歲(公元ll82年),值海龍七一壽辰,孝宗皇帝御書“忠孝廉節”置匾賜之,旨下朝中文武百官登堂祝壽,榮耀至極。

宋淳熙十五年(公元ll88年),海龍告老還鄉。

宋淳佑四年甲辰歲(公元l244後)其孫黃灝,字起所(廣南西路都轉運使,二品)為弘揚祖父之功烈,面聖,恩準建祠於循州琴江中鎮(今紫金縣敬梓鎮中聯村)。名曰:黃海龍將軍祠,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始建於南宋淳祜四年(公元l244年),距今已有786年。主體建築成長方形,土、木結構,三進深布局,l0柱6廳2上房設定,硬山頂,硬山擱標式構架,前廳設中門、東門、西門突出主線。以石雕、木刻、灰塑、壁畫、屏風、花格、雕梁、畫棟、琉璃瓦面、內以龍、獅營造雄踞氣勢,各具特色。門前石獅、石馬、麒麟、石豸、門坪石雕大極圖與十二地支生肖圖,寓意該祠得天地獨厚和乾坤合璧的創意。兩旁聳立石桅桿,更顯得氣勢恢弘,莊嚴雄偉。它是宋代營造法設計,融合南方宗祠建築,具有客家建築特點的建築。素有南粵名祠之稱,據市博物館文物普查確認,是河源市唯一保存完好的南宋古建築,現為紫金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單位。

黃海龍是黃姓入粵第一人。生五子,十五孫,數十曾孫,全不入元朝為官,一家五代仕宋,官高爵顯23人(進士l5人,武進士5人,8將軍,1校尉2都統),五代將軍,皆是抗金抗元英雄,成為千秋佳話。

作為一代名將的黃海龍,為抵抗外族入侵和平息戰亂,一生戎馬倥傯,征南戰北,忠智義勇,千古褒揚。正如其將軍祠神龕前高掛南宋孝宗皇帝御書封賜“忠孝廉節”匾額的對聯:抗敵反奸乾坤正氣參天地,安邦衛國將相雄才冠古今。

他入粵循州後,為促進山區發展,殫精竭慮,深受百姓愛戴而被千古傳頌。現其子孫有100多萬人口散居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安徽、雲南、台灣、香港、澳門及海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