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生態區

黃海生態區包括黃海海域和渤海海域,位於亞洲大陸與太平洋之間,南至中國長江口、韓國濟州島最南端和洛東江河口,北至黃海和渤海海岸線。其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越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市6省市,至長江口止,逶迤6500餘公里。

一、黃海生態區介紹
1、地理位置
黃海生態區包括黃海海域和渤海海域,位於亞洲大陸與太平洋之間,南至中國長
江口、韓國濟州島最南端和洛東江河口,北至黃海和渤海海岸線。其海岸線北起鴨綠
江口,越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市6省市,至長江口止,逶迤6500餘
公里。
渤海為中國內海,面積約7.7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6米。黃海是一個半封閉的
大陸架淺海,北接遼東半島,西北經渤海海峽與渤海相連,西臨山東和江蘇海岸,南
接東海,東南經朝鮮海峽與日本海相通,東臨朝鮮半島西岸,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
平均水深44米。
2、地質地理特徵
本區地貌類型豐富、典型性強,一些主要河流,如黃河、灤河等在歷史時期內變
遷頻繁,入海河口的位置經常遷移,導致海岸帶地貌變化迅速,海岸擁有多種堆積和
侵蝕性地貌類型,如著名的黃河三角洲,冀東北的沿岸沙丘和瀉湖沙壩體系,天津、
河北、蘇北的輻射狀潮流沙脊群,遼寧、山東一帶的各種海蝕地貌等。
黃海生態區海岸帶位於南溫帶和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徵明顯。黃渤海海底全部
位於大陸架上。黃海是一個半封閉的淺海盆地,因受黃河、長江等大陸河流影響,海
水亦有高含沙量的特色,常呈淺黃色,黃海名稱由此而來。
3、生物多樣性資源
黃海生態區被WWF列為"全球200佳"生態區域之一,是中國唯一的海洋類型生態區

在黃海漫長海岸線上,分布有類型多樣、數量繁多、面積廣闊的海岸濕地生境,
為各種水禽提供了優良的棲息場所。據初步統計,在此繁殖、停歇和越冬的各種水禽
和海鳥約200種,數量以百萬計。
同時,黃海沿岸濕地是中國東部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俄羅斯遠東地
區、中國東北和華北地區繁殖的水鳥,既可以沿海岸線遷飛至長江中下游地區和華南
越冬,也可以繼續前飛至東南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越冬。所以說,黃海沿岸地
區對於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上的遷徙涉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黃海北部海岸是
許多涉禽種類遷往繁殖地前的最後停歇地。
黃海海域的海洋哺乳類多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如座頭鯨、藍鯨、灰鯨、寬吻海
豚、斑海豹等,此外在長江口還有淡水洄游性鯨類動物存在。
海龜等海洋中的龜鱉目動物大多生活在東海和南海的溫暖海水中,在夏季黃海海
域也常有發現。
黃渤海地區共有魚類204種,不同季節的魚種組成差異很大,冬季較少,夏季較
多;增溫期魚種增多。
黃渤海漁業資源較為豐富,某些海區是魚類的集中產卵或越冬區,存在一些著名
的大漁場。據漁業部門統計,中國黃渤海區的漁場總面積為12.7萬平方海里,其中渤
海漁場2.4萬平方海里,黃海漁場10.3萬平方海里。
黃渤海沿岸潮間帶生物區系極其豐富,包括腔腸動物、軟體動物、藻類、魚類等
在內的物種數量達到586種。渤海沿岸潮間帶平均生物量達到268.3g/m2,黃海沿岸潮
間帶平均生物量達到198.5g/m2。
黃渤海沿岸沼澤有10個主要類型;中國沿岸有海草8屬,海草床的生物群落具有
複雜的系列演替,海草床生態系統生產力很高,碳的固定率幾乎可與熱帶雨林相比,
海草床已經成為很多經濟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天然魚礁,特別是它們產卵育雛的優良
場所。
海洋漁業在黃海區社會經濟發展中處於重要地位,1999年黃海區6省市海洋水產
總值為925.44億元,占本區國內生產總值的3.13%。
4、面臨的威脅
1、 環境污染。黃海區沿岸污水和污染物的來源主要包括河流、陸源排污、海洋
和船舶排污、海洋傾倒以及海上石油開發等;
2、 海洋灘涂圍墾。據不完全統計,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海區共圍墾海洋灘涂
約88萬公頃;
3、 築壩。三峽工程建成後,將有67%的泥沙沉積在庫內,下泄水中懸沙特別是
粗粒級含量大量減少,使下遊河床發生沖刷,改變了入海口外海區原有的和倆于海
洋的平衡條件,對沉積環境、浮游生物群落結構、魚類及底棲生物生態結構都將產生
影響;黃河水利工程將使三角洲海岸強烈侵蝕,中國對蝦等重要經濟魚蝦類產卵育幼
場生態環境發生變化。由於築壩引起的海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不但直接影響海洋生
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而且對港口、油田建設、海灘養殖、三角洲濕地生物多樣性保
護等均會產生很大負面影響。
4、 海洋捕撈。近年來由於開發利用不當和海洋生物環境破壞等原因,我國現有
海洋珍惜物種的種群數量和主要傳統經濟魚類資源正在不斷減少。
5、 狩獵。涉禽春秋兩季在生態區遷徙停留時遭到捕殺。
二、黃海生態區項目
黃海生態區規劃項目(Yellow Sea Ecoregion Planning Program,YSEPP)旨在
恢復和保護黃海生態區(以下簡稱生態區)的生物多樣性。項目將聯合生態區內各階
層人士,恢復關鍵物種生境、保護生態進程、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計畫、實施環境教
育、在當地社區推廣可替代性生產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來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及自然
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的。
項目的第一階段為3年(2002-2005年6月30日)於2002年7月1日正式啟動,作為
地區性的協作項目,該項目分別在中國、日本和韓國設有國家協調員。中國部分的工
作已初步展開,涉及的主要內容有:
1.環境教育與公眾意識示範
該部分主要是在生態區的潮間帶和海岸區域選取幾個示範點,提高當地居民的生
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項目將設計和實施一整套環境教育的方法、措施、行動,通過優
先區域內政府、當地社區、漁民及學校的參與體驗,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探索最佳途徑。
2.建立通訊及環境教育網路
在黃海生態區內建立包括政府、非政府組織、企事業單位、學校、漁民、當地社
區等在內的廣泛的網路體系,傳遞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可持續利用信息,共享示範項目
經驗,推廣相關理念,實施跨國保護行動。
3.完成生物多樣性遠景規劃(Biodiversity Vision)
在生物資源本底調查、優先區域選擇、生物多樣性評估的基礎上完成生物多樣性
遠景規劃。該遠景規劃將指出生態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方向,展望生物多樣性恢復的
程度。
4.制定行動計畫
在完成生物多樣性遠景後,還要對生態區的社會經濟狀況做出評估,查明經濟活
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和威脅。在此基礎上,制定目標明確的行動計畫。
三、組織機構設定
指導委員會
WWF-China WWF-Japan KORDI(韓國海洋研究與發展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