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氵晉

黃氵晉遺址

黃大宗祠坐落在義烏朝陽門驛勘巷,是義烏市中心城區內留下的屈指可數的古建

黃大宗祠黃大宗祠
築之一,1987年5月公布為義烏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義烏市博物館編的《烏傷遺珍》一書中記載:“建築原名黃二賢祠,乃黃氏後裔為紀念族中黃中輔、黃溍兩位名人先輩而建。”
黃氵晉(1277—1357),元代史官。義烏稠城人。官至侍講學士、中奉大夫等。著有文集100卷,《義烏縣誌》7卷,書法手跡有《跋蘭亭圖》等。廿三里樓山塘修有黃氵晉紀念館。

黃氵晉家譜

黃晉,字晉卿,一字文潛。義烏稠城人。生於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十一月初一。黃晉的直系祚是浦江黃方(北宋都統使刺衛上將軍)。黃方娶于氏,生於黃景圭(北宋金吾衛上將軍)。黃景圭娶朱氏,生子黃琳。黃琳娶宗澤之妹,於北宋末宣和年間由浦江遷來義烏定居、繁衍。黃琳之子黃中輔,是南宋聞名的志士,有其舅父宗澤遺風,曾憤作樂府題太平樓:“快磨三尺劍、欲斬倭臣頭”!自黃中輔再六傳就是黃晉。

黃氵晉簡歷

黃氵晉之父黃鑄,母童氏。《元史》載:“童氏夢大星於懷,乃有娠(懷孕),二十四月始生氵晉”。少年時授之以詩書,勤奮好學無事不隨便逾越自家門檻。年弱冠,遊學杭州,廣泛接觸了南宋的“遺老巨公”和一些飽學

黃大宗祠黃大宗祠
之士,“益聞近世文獻之澤。”回家後,與隱居浦江仙華山的詩人方鳳交遊,以詩歌相倡和。後友人力挽,於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舉為教官,七年(公元1303年)舉為憲吏。不久仍退陷於家。延祜元年(公元1314年)“貢舉之法行”。翌年,縣吏強迫其參加考試,中進士,出任台州路寧海縣丞。延祜六年(公元1319年)升紹興路諸暨州判官。又奉省檄監稅杭州。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薦為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轉國子博士。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聘任江浙等處儒學提興起。過兩年,因母老,等不及控制告老之年,辭歸侍親。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任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接著升侍講學士、中奉大夫兼經筵官。一身而任數職。
黃氵晉自1331年至1350年,擢升入大都(元代首都,即今北京)。在國史院主修宋、遼、金三史,為知制誥,凡國家大詔令、大製作,以及勛賢當得銘者,多由其起草。為經筵官,進“御前講席”給皇帝講解經史,帝嘉其竭誠開導治國之道,幾次賜以獎賞。為國子博士。給弟子授課,不擺先生架子,對待弟子如同輩朋友。曾三度出任江、浙等省鄉 (考舉人)主考官;又奉旨為廷試(才進士)讀卷官。在京師近20年,挺立朝廷,“足不登巨公勢家之門”,不攀附,不阿諛,磊磊榮落落,一身正氣。
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四月,黃氵晉年逾古稀,告老南歸義烏,優遊田裡間,“遇佳山水則觴詠其間,終日忘去”。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黃氵晉高齡81歲。是年閏九月五日逝於繡湖濱自己住宅。“學士大夫聞之,俱流涕曰:‘黃公亡矣,一代文章盡矣!’”朝廷追封“江夏郡公”,謚“文獻”。學生宋濂、王韋、金涓、傅藻等都來相治後事。於是月十八日先其一年卒的夫人王氏合葬於縣北三年里崇德鄉東野之原。
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築“黃大宗祠”,已成為稠城鎮第一國小校舍。位於原朝陽門外合祀黃氵晉及南宋志士黃中輔的“二賢祠”,已於抗戰期間(公元1943年)被日寇焚毀;坐落於驛堪巷的“浙東望族”祠(今稱“”)尚保持原貌,義烏市書法院暫設於此。

黃氵晉理學家。

其在朝時,執教於“國子學。”居家時,也接納四方士子,傳道授業解惑,故以桃李滿天下,如宋濂、王韋、傅爍、金涓、朱廉、傅藻等都出其門下。
傑出戲曲作家高明(字則成)慕黃氵晉之名,從瑞安來義烏拜其為師深。只是高明嗜讀雜書,喜交民間藝人,蒐集民間傳說故事,對儒家經典卻不太專心。其認為這是捨本逐末,諄諄誡勉。但高明性之所好,不易改變,未屆期滿而辭歸。
高明離去那天,一早匆匆啟程。黃氵晉登樓走進高明居室,但見人去樓空,惘然若有所失。正惆悵間,急見壁櫥上遺有高明所寫《琵琶記》劇本稿,急急瀏覽一過,驚為奇才傑作,立刻偕一書童,出門疾步追趕,途中天忽下雨,也不停步。走過一個涼亭,正巧高明在此躲雨,師生相遇,高明很感動,黃氵晉即遣書僮去附近小店買來酒菜餞行。黃氵晉親自斟酒,師生對飲。
此亭古名“峰迴亭”俗稱“山背亭”。自黃氵晉追餞高明於此亭,三杯而別,乃改稱“三杯亭”,成為千古佳話。

黃氵晉文學家、詩人。

詩篇《覽元次山春陵行有感近事,追和其韻以寓鄙懷》,描寫飢餓中的勞苦人民在官吏的鞭棰下被逼交租納稅,賣兒鬻女的慘狀。“吾賤不及議,為君陳苦辭。”滿懷激情,要為百姓鼓與呼。
《鳳凰山》詩曰:
滄海桑田事渺茫,行逢遺老色淒涼。
為言故國游麋鹿,漫指空山號鳳凰。
春遲綠莎迷輦道,雨多蒼薺上宮牆。
遙知汴水東流畔,更有平蕪與夕陽。
描述了杭州鳳凰山南宋故宮遺址荒涼破敗的景象,感嘆南宋王朝覆滅的哀痛。
散文《賈論》,描述百貨聚集、買賣交易的市場裡,商賈雖唯利是圖而貨真價實的活動情景。《說水贈蔣春卿》,以水喻人,“持涓滴以相波瀾”實心實意,貢獻出自己一點力量。《陸君實傳後敘》,詳述陸秀夫、張人傑待人事跡,流露了對宋末忠臣義士的吊惋之情。

黃氵晉書法

元末明初的文學家陶宗儀所著《書史會要》中稱:“氵晉淹賅經術,書宗薛公晉而成一家。危(素)承旨嘗云:‘吾生平學書,所讓者黃晉卿一人耳。’”其書法手跡,存有《與德懋扎》、《兔穎帖》、《跋蘭亭圖》等或藏於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或收在《三希堂法帖》。

黃氵晉著作

《元史》載有《日損齋稿》33卷,《義烏志》7卷,《日損齋筆記》1卷。又《四庫全書總目》著錄《黃文獻集》10卷,乃明人刪本。今存《黃學士文集》43卷,(初稿3卷,未第時作;續編40卷,門人王韋、宋濂所編)。

黃氵晉性格

純真坦其性剛烈,疾惡如仇,其儉樸異常,雖居高位,但貴而能貧,日常生活,蕭然不異於平民。其寡嗜欲,正當“強仕之年”(40歲),“即獨榻於外,給事於左右者,二蒼頭而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