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星蝗

黃星蝗

黃星蝗,是一種昆蟲名,為直翅目,蝗總科。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雄成蟲

體長37~48mm,前翅長36~45mm;

黃星蝗黃星蝗

雌蟲

體長49~58mm,前翅長39~50mm。體較粗大,黑色或黑褐色。觸角絲狀黑色。頭部背面黑褐色,複眼棕紅色,在複眼之下具較寬的黃色斑紋。前胸背板的背面棕黑色,前後緣黃色,前緣的一對瘤狀隆起桔紅色,側片的下端具1條寬約3~5mm的黃色縱條紋,與複眼下方的黃色斑相連,中後胸的腹面黃色或桔紅色。前翅黃褐色,散布有許多近似圓形的橙黃色斑,大小不等,一般有70~82個;後翅黑褐色,近頂端稍淡。腹部前6節的前半部黑色,後半部桔紅色。雄蟲尾須下生殖板與雌陛尾須、產卵瓣黃色。頭大而短。顏面向後傾斜,顏面隆起,僅中眼之上明顯具縱溝。頭頂寬短,三角形.側緣隆起明顯,前端的縱溝和顏面隆起的縱溝相連線,無頭側窩。雄性觸角稍長,超過前胸背板的後緣,雌性的不達或剛到達後緣。前胸背板具粗大刻點和瘤狀突起,前緣的隆起較大,呈圓球狀,中隆線僅在溝後區明顯,無側隆線,側片呈“S”形彎曲。前後翅均發達,超過後足脛節的中部。後足腿節勻稱,脛節具內外端刺。雄性下生殖板較短,頂端圓形。雌蟲產卵瓣較窄長,頂端呈鉤狀,上產卵瓣的上外緣具有不明顯的細齒。

初產時桔黃色,長橢圓形,長約7~8mm,寬約1.8~2.1mm。卵塊呈筒形,卵粒在卵塊中呈斜狀排列,每一卵塊中有卵20~45粒,卵塊由海綿狀膠質物包裹。

若蟲

體形與成蟲相似,尖頭黑色,顏面帶有桔黃色斑,各齡若蟲體上的顏色斑紋略有變化,隨著齡期的增大,顏面和體軀上的黃色斑紋逐漸明顯。老齡若蟲體軀兩側均有2條黃色縱帶,從頭頂延伸到腹部末端,頭頂及前胸背板正中也有一條較小的黃色縱帶貫穿,腹部背板中隆線的突起為黃色。[1]

生物學特性

四川、貴州、廣西、海南1年生1代,以卵塊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開始孵化,5月為孵化盛期,6月初為孵化末期。5~7月為若蟲期,若蟲共6齡,若蟲出土後12~15天開始蛻皮,每一齡期歷時14天左右,8~11月為成蟲期。10月開始產卵,產卵後3~5天雌成蟲即死亡。

黃星蝗黃星蝗

雄成蟲最後1次交配後幾天也開始陸續死亡。卵孵化遲早與溫度有關,春末夏初如溫度高,濕度合適,越冬卵即提早孵化。孵化以白天中午為最多,初孵跳蝻有群集性,常數十頭在低矮的寄主上取食葉片和幼嫩小枝,移動性不大,活動範圍離產卵地不遠。早晚活動較少,以9~16時的活動較多。中午陽光較強時,遷到低矮的灌木林或有蔽蔭的草叢裡取食。蛻皮前2天食量開始減少,剛蛻皮的跳蝻不大活動,蛻皮2天后食量開始增加,隨著齡期的增加,其取食量也遞增。成蟲動作遲鈍,飛翔力弱,只能作短距離飛行,未發現有遠距離飛行現象。成蟲是分散活動和取食。老齡跳蝻和成蟲取食時,若取食的是針狀葉和小枝,多從中間咬斷,只取食很小部分,大部分咬斷落地,受驚時要分泌帶腥臭味的白色泡沫。成蟲一生交配多次,每次一般為4~12小時,第一次交配的時間長些,以後逐漸縮短,交配時間以9~15時為最多。每雌一生可產卵56~85粒,產卵場所一般選在土壤疏鬆度適宜,地勢平坦,又不積水的林地內或生有矮草的土坡上。產卵時雌蟲將產卵管插入土中挖出產卵孔,先分泌一些泡沫狀物才開始產卵,約1小時能產完一個卵塊,產卵完畢又分泌一些泡沫狀膠質物將卵塊包裹。產卵入土深度是3~8cm。有些雌蟲只挖產卵孔並不產卵,故形成部分假卵孔。卵塊留在土中越冬。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

人工挖除卵塊,及時捕打跳蝻與成蟲。

化學防治

在掌握蝗情的基礎上,於初齡若蟲群集階段,噴撒3%的敵百蟲粉劑進行毒殺;也可用80%敵敵畏乳油2000~3000倍液噴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