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心夜合

黃心夜合

黃心夜合,喬木,樹皮灰色,皮孔橫裂。小枝綠色,皮孔明顯。鱗芽圓柱形,密被黃褐色細柔毛。葉薄革質,全緣,條狀長矩圓形或倒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面黃灰綠色。花黃色,有芳香。聚合果扭曲,蓇葖倒卵形,黃褐色。花期3-4月,果期9-10月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喬木,高可達20米,樹皮灰色,平滑;嫩枝欖青色,無毛,老枝褐色,疏生皮孔;芽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圓形,密被灰黃色或紅褐色豎起長毛。葉革質,倒披針形或狹倒卵狀橢圓形,長12-18厘米,寬3-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尾狀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上面深綠色,有光澤,兩面無毛,上面中脈凹下,側脈每邊11-17條,近平行,葉柄長1.5-2厘米,無托葉痕。花梗粗短,長約7毫米,密被黃褐色絨毛;花淡黃色、芳香,花被片6-8片,外輪倒卵狀長圓形,長4-4.5厘米,寬2-2.4厘米,內輪倒披針形,長約4厘米,寬1.1-1.3厘米;雄蕊長 1.3-1.8厘米,藥室長約10-12毫米,稍分離,側向開裂,藥隔伸出長約0.5毫米的尖頭,花絲紫色;雌蕊群長約3厘米,淡綠色,心皮橢圓狀卵圓形,長約1厘米,花柱約與心皮等長,胚珠8-12枚。聚合果長9-15厘米,扭曲;蓇葖倒卵圓形或長圓狀卵圓形,長1-2厘米,成熟後腹背兩縫線同時開裂,具白色皮孔,頂端具短喙。

產地及分布

黃心夜合黃心夜合

產於河南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中部和南部、貴州、雲南東北部。生於海拔1 000-2 000米的林間。模式標本采

自貴州安平。

基本內容

黃心夜合

別 名: 光葉黃心樹

黃心夜合黃心夜合

拉 丁 名: Michelia martinii(Levl.)Levl.

科 名: 木蘭科

屬 名: 木蘭屬

適應地區: 產於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中部及南部、雲南東北

生態分類: 木本植物,常綠喬木類

觀賞分類: 蔭木類

高度範圍: 20 M

形態特徵: 樹皮灰色,皮孔橫裂。小枝綠色,皮孔明顯。鱗芽圓柱形,密被黃褐色細柔毛。葉薄革質,全緣,條狀長矩圓形或倒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面黃灰綠色。花黃色,有芳香。聚合果扭曲,蓇葖倒卵形,黃褐色。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長習性: 喜溫暖陰濕環境。較耐寒。要求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而肥沃的酸性或微酸性土壤。能自播繁殖。生於海拔1000-2000m處的林中。

繁殖培育: 繁殖用播種、扦插或嫁接均可。

景觀用途: 黃心夜合樹姿秀麗蔥鬱,花大而有芳香。適於作庭蔭樹、行道樹或風景林的樹種。也可盆栽或作切花。

栽培技術

黃心夜合黃心夜合

一、定植。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待幼苗長成"2葉1心"即子葉已長成,幼葉未發時,將芽苗移植到已做好的畦土上定植,株行距以20厘米×25厘米為宜。這種密度可保證苗木產量高、質量好。

二、施肥。在幼苗生長期間,每月施尿素或複合肥1-2次。初期施用量少,用100-150克尿素對水50公斤澆施或直接用每畝2-4公斤的複合肥(氮15%、磷15%、鉀15%)撒施。隨著苗木生長逐漸加大施肥量。至8月底停止使用氮肥,可施磷鉀肥,以促進苗木木質化,增強苗木的抗性。如管理得當,1年生苗高可達70厘米,地徑0.7厘米,最高苗可達1.2米以上。

三、澆水遮陽。澆水是苗期管理的重要措施,苗木生長期間,氣溫較高,要特別注意乾旱的危害。在幼苗時期,最好1天澆水2次(即早晨太陽出來之前1次,傍晚太陽落後1次)。在7月初"梅雨"季節後,由於日照強烈,氣溫較高,為防止苗木日灼,要搭小弓棚,並用遮陽網遮陽,保持50-60%的透光度,在9月底最遲10月初即可拆除遮陽棚。

四、病蟲害防治。黃心夜合苗期病蟲害較少,主要防治小地老虎。在苗木進入木質化期間,苗木的根部易受立枯病的危害,特別是6-8月中旬,氣溫較高,地溫也高,若土壤濕度太大,更容易發生。地老虎的防治時期在3月下旬至5月下旬,可用敵殺死1500-2000倍液進行苗床噴霧,每隔7-10天噴施1次。立枯病可用波爾多液0.5-1%或福馬林0.3%溶液噴霧防治,一般每隔10-15天噴1次;也可用50%可濕性托布津0.12-0.25%溶液,或50%退菌特0.2%溶液,或25%多菌靈0.1-0.125%溶液防治。為了避免交叉感染,最好實行輪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