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是學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張隱庵。

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基本信息

書籍作者: (清)張隱庵 著 孫國中,方向紅 點校
出版時間: 2002-8-1
字 數: 698000
版 次: 1
頁 數: 845
印刷時間: 2004/01/0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7715392
包 裝: 平裝
書 價: 50 元
出 版 社: 學苑出版社

內容簡介

《素問》一書,為黃帝與俞跗巫彭諸臣,論次一堂而作。所詳者,天人一原人旨;所明者,陰陽迭乘之機;所研究者,氣運更勝之微;所稽求者,性命攻盪之本;所上窮者,寒暑日月之運行;所下極者,形氣生化之成敗。開合詳盡。幾無餘蘊。然其中論生生之統居其半,言災病者次之,治法者又次之。蓋欲天下後世子孫氓庶,勿罹災眚,鹹歸生長,聖教不唐乎大哉!第經義淵微,聖詞古簡,苟非其人,鮮有通其義者,即如周之越人,漢之倉公,晉之皇甫謐,唐之王啟玄,以及宋元明諸名家,迭為論疏,莫不言人人殊。而經旨隱括者,或以一端求之;經言縷析者,或以偏見解之。經詞有於彼見,而此若隱者,或以本文失簡脫,而遺其弘論。隱庵先生聚精會神,竭力覃思,越寒暑五載,注釋《內經·素問》九卷,以晝夜之尋思,取黃岐之精義,前人咳唾,概所勿襲,古論糟柏,悉所勿存,惟與同學高良,共深參究之秘,及門諸北,時任校正之嚴,顏曰《集注》。前所已言者,何煩余言,唯未言者亟言之,以俟後學耳,此隱庵先生注經之微旨乎。

圖書目錄

提要
前言
自序
增補凡例
卷一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卷二上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陰陽別論篇第七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髒象論篇第九
卷二下
五臟生成篇第十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卷三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第十八
玉機真髒論篇第十九
卷四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經脈別的論篇第二十一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太陰陽明篇第二十九
陰明脈解篇第三十
卷五
熱論篇第三十一
刺熱片第三十二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瘧論篇第三十五
刺瘧篇第三十六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咳論篇第三十八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腹中論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風論篇第四十二
痹論篇第四十三
痿論篇第四十四
厥論篇第四十五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奇病論篇要四十七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脈解篇第四十九
卷六
刺要論篇第五十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針解篇第五十四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卷七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氣腑論篇第五十九
骨孔論篇第六十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四時刺逆順論篇第六十四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卷八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卷九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附錄
侶山堂素靈集注後跋
侶山堂素問集注跋
校勘舉例
易學八圖
《內經》避諱字初探
後記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節選

五帝以上有書乎。曰。無書也。無書而實肇書之蘊也。五帝以下有書乎。曰。多書也。多書而實淆書之傳也。夫無書而肇書之蘊。多書而淆書之傳。則作與述之相為終始。不可誣也。聿稽五帝。首自庖犧。仰觀俯察。近取遠求。而八卦以通。昭然為明道開天之祖。嗣後伊芳耆。斷耜揉耒。教穡辨物。而百匯以明。煥然為養生達性之主。厥傳公孫。上稽天象。下究淵泉。中度人事。以人之五行六氣。配天地陰陽。以天地之四時五行。應人部候。洞然為見垣徹微之宗。是三新地興。而三墳之義著。三才之理備矣。然羲皇畫卦。而爻辭彖義。姬文周孔。創始於前。李邵陳朱。闡明於後。而開物成務。易道遂歷千古而不晦。炎帝察材。而金石草木。品上中下。本經以傳。別錄圖經綱目以著。而補遺增缺。方書遂行萬祀而無敝。獨素問一冊。帝與俞跗巫彭諸臣論次一堂。所詳者天人一原之旨。所明者陰陽迭乘之機。所究研者氣運更勝之微。所稽求者性命攻盪之本。所上窮者寒暑日月之營運。所下極者形氣生化之成敗。開闔詳盡。幾無餘蘊。然其中論生生之統居其半。言災病者次之。治法者又次之。蓋欲天下後世。子孫氓庶。勿罹災眚。鹹歸生長。聖教不唐乎大哉。第經義淵微。
聖詞古簡。苟非其人。鮮有通其義者。即如周之越人。漢之倉公。晉之皇甫謐。唐之王啟玄。以及宋元明諸名家。迭為論疏。莫不言人人殊。而經旨栝者。或以一端求之。經言縷析者。或以偏見解之。經詞有於彼見而於此若隱者。或以本文詮釋而昧其大原。經文有前未言而今始及者。或以先說簡脫而遺其弘論。是皆余所深憫也。聰輒忘愚昧。竭力覃思。自庚子五載注仲祖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二書。刊布問世。今復自甲辰五載注釋內經素問九卷。以晝夜之悟思。印黃岐之精義。前人咳唾。概所勿襲。古論糟粕。悉所勿存。惟與同學高良共深參究之秘。及門諸弟時任校正之嚴。剞劂告成。顏曰集注。蓋以集共事參校者什之二三。先輩議論相符者什之一二。非有棄置也。亦曰前所已言者。何煩余言。唯未言者。亟言之以俟後學耳。詎敢追康節希彝通易之秘。隱君齊相搜藥之遺。以自附古人也乎。雖然。人憚啟辟。世樂因仍。維詩有雲。如彼飛蟲。時亦弋獲。然則天下後世之譽我。或於此書。天下後世之毀我。亦或於此書。余何敢置喙。夫亦以見志之有在。惡容矜慎哉。
\x康熙庚戌花朝武陵張志聰書於西冷怡堂\x卷一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上古。謂所生之來。天真。天乙始生之真元也。首四篇。論調精神氣血。所生之來謂之精。故首論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故次論神。氣乃精水中之生陽。故後論氣。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徇音循長上聲按史記、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繼神農氏而有天下。都軒轅之丘。以土德王。故號黃帝。神靈、智慧型也。徇順、齊正、敦信、敏達也。此節記聖德稟性之異。發言之早。方其幼也。能順而正。及其長也。既敦且敏。故其垂拱致治。教化大行。廣制度以利天下。垂法象以教後世。生知之聖人也。後鑄鼎於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此亦壽敝天地。無有終時之真人也。)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天師。尊稱岐伯也。天者。謂能修其天真。師乃先知先覺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貴。師所以傳道而設教。故稱伯曰天師。度、越也。度百歲者。百二十歲也。)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上古。太古也。知道。謂知修養之道也。法。取法也。陰陽。天地四時。五行六氣也。和。調也。術數者。調養精氣之法也。蓋陰陽者。萬物之終始。死生之本。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故能取法以和調。
是謂得道。)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靈樞決氣篇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飲食有節。養其氣也。生氣通天論曰。起居如驚。神氣乃浮。起居有常。養其神也。煩勞則張。精絕。不妄作勞。養其精也。夫神氣去。形獨居。人乃死。能調養其神氣。故能與形俱存。而盡終其天年。)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酒能傷脾。脾氣傷。則不能宣五穀味。而生氣傷矣。以妄為常。傷其神矣。醉以入房。傷其精矣。言今時之人。不知道者。縱嗜欲而傷其精氣神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樂色曰欲。輕散曰耗。真者。元真之氣也。不知持滿。不慎謹也。不時御神。不能四時調御其神也。言不知道者。不能慎謹調養。而喪其精氣神也。)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心藏神。務快其心。喪其神守矣。樂則氣緩。而更逆之。傷其氣矣。起居無節。耗其精矣。言今時之人。惟務快樂。不能積精全神。是以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虛邪、虛鄉不正之邪風也。恬、安靜也。淡、樸素也。虛無。不為物慾所蔽也。言上古之人。得聖人之教化。內修養生之道。外避賊害之邪。所以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恬淡無為。是以志閒而少欲矣。精神內守。是以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矣。真氣從之。是以氣從以順矣。五方之民。衣食居處。各從其欲。是以皆得所願也。)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故者。承上文而言。按異法方宜論。東方之民。皆安其處。美其食。西方之民。根據山陵而居。不衣而褐薦。華食而肥脂。北方之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南方之域。其地下。水土弱。其民嗜酸而食。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其民食雜而不勞。此五方之民。隨天地萬物之所生。山川地土之高下。衣食居處。各從其欲。彼此不相愛慕。故其民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此復言五方之民。各有嗜欲淫邪而致病。惟上古恬淡之世。民皆安居樂俗。而無外慕之思。故雖有嗜欲淫邪。不能傷其內也。)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上古之人。無貴賤賢愚。皆全德不危。故不外懼於物。而合於養生之道焉。)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德者。所得乎天之明德也。全而不危者。不為物慾所傷也。
莊子曰。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聖人之道也。)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此復論男女陰陽氣血。有始有終。有盛有衰。各有自然之天數。材力、精力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更平聲長上聲七為少陽之數。女本陰體。而得陽數者。陰中有陽也。人之初生。先從腎始。女子七歲。腎氣方盛。腎主骨。齒者骨之餘。故齒更。血乃腎之液。發乃血之餘。故髮長也。按陰陽之道。孤陽不生。獨陰不長。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是以天乙生水。地二生火。離為女。坎為男。皆陰陽互換之道。故女得陽數。而男得陰數也。)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天癸、天乙所生之癸水也。沖脈任脈、奇經脈也。二脈並起於少腹之內胞中。循腹上行。為經血之海。女子主育胞胎。夫月為陰。女為陰。月一月而一周天。有盈有虧。故女子亦一月而經水應時下泄也。虧即復生。故於初生之時。男女構精。當為有子。虛則易受故也。)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長上聲腎氣者。腎臟所生之氣也。氣生於精。故先天癸至。而後腎氣平。腎氣足。故真牙生。真牙者。盡根牙也。)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腎生骨髓。髓生肝。肝生筋。母子之相生也。女子四七.精血盛極之時。是以筋骨堅。髮長極也。血氣盛則充膚熱肉。是以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陽明之脈榮於面。循髮際。故其衰也。面焦發墮。夫氣為陽。血脈為陰。故女子先衰於脈。而男子先衰於氣也。再按足陽明之脈。並沖任挾臍上行。沖任脈虛。而陽明脈亦虛矣。)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三陽之脈。盡上於頭。三陽脈衰。故面皆焦。血脈華於色。血脈衰。故發白也。)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地道、下部之脈道也。三部九候論曰。下部地。足少陰也。癸水藏於腎。天癸竭。是足少陰下部之脈道不通。沖任虛。是以形衰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八為少陰之數。男本陽體。而得陰數者。陽中有陰也。)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靈樞經曰。沖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里。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沖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須不生焉。是則男子之天癸。溢於沖任。充膚熱肉。而生髭鬚。女子之天癸。溢於沖任。充膚熱肉。為經水下行而妊子也。男子二八精氣滿溢。陰陽和合。瀉泄其精。故能有子也。)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平、足也。均、和也。極、止也。故真牙生而筋骨所長。以至於極矣。)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四居八數之半。是以隆盛之極。)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腎為生氣之原。男子衰於氣。故根氣先衰。而發墮齒槁也。)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根氣先衰。而標陽漸竭矣。平脈篇曰。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陽氣衰。故顏色焦而髮鬢白也。)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肝乃腎之所生。腎氣衰。故漸及於肝矣。肝生筋。肝氣衰。故筋不能運動。腎主骨。筋骨皆衰。故形體疲極也。)八八則齒髮去。(數終衰極。是以不惟頒白枯槁。而更脫落矣。)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此復申明先天之癸水。又藉後天之津液所資益也。
腎者主水。言腎臟之主藏精水也。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者。受後天水谷之精也。蓋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津液各走其道。腎為水髒。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之精液。入心化赤而為血。流溢於沖任。為經血之海。養肌肉。生毫毛。所謂流溢於中。布散於外者是也。故曰。天癸者。天乙所生之精也。是以男子天癸至而精氣溢瀉。腎之精。化赤為血。溢於沖任。生髭鬚。女子天癸至而月事以時下。故精血皆謂之天癸也。再按、經雲。榮血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專精者行於經隧。常榮無已。男子八八。女子七七。天地之數終而天癸絕。然行於經隧之榮血未竭也。是以老年之人。能飲食而脾胃健者。尚能筋骨堅強。氣血猶盛。此篇論天癸絕而筋骨衰。其後天水谷之精。又不可執一而論也。再按、女子過七七而經淋不絕者。此系行於經隧之血。反從沖任而下。是以面黃肌瘦。骨憊筋柔。當知經隧之血。行於脈中。沖任之血。兼滲於脈外。)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此復申明天地陰陽之數。止盡終於七七八八也。天壽過度。先天所秉之精氣盛也。氣脈常通。後天之地道尚通也。是以腎氣有餘而有子。此雖有子。然天地之精氣。盡竭於七八之數者也。)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此承上文而言。惟修道者。能出於天地陰陽之數也。)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敞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上古真人者。言所生之來。自然合道。而能全其天真之人也。天真完固。故能斡鏇造化。燮理陰陽。吐納精氣。與道獨存。守神全形。是以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壽過天地。無有終極之時。此由道之所生。故無為而道自合也。玉師曰、天命之性。復歸於無極。是謂真人。佛老以真空見性。本經謂空中有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中古至人者。謂有為以入道。而能全所生之天真者也。天真雖泄。復能修德全道。積精養神。故令神氣充塞於天地之間。耳目聰明於八達之外。此蓋從修煉保固得來。亦能復完天真。而同歸大道。
夫真人者。得先天之真者也。至人者。得後天一氣者也。其趨則一。故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至人真人者。去世離俗。修道全真。無妻室之愛。無嗜欲之情。所謂遊方之外。高出人類者也。聖人者。處天地之內。順八方之理。教以人倫。法於制度。黻冕於朝堂之上。不欲離於世俗章服。無為而治。不勞其形。隨機而應。不役其神。此治世之聖人也。亦可以優遊泮渙。而長享百年矣。)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協定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賢人者。處塵俗之內。鮮拘蔽之習。取法天地。如日月之光明。推測象緯。順逆二氣。序別四時。將與上古天真之聖。同合於道。亦可使益壽而至於壽敝天地之極。此修道之賢人。而由人以合天。超凡以至聖者也。此帝勉人修為。而不得以凡庸自棄。故移精變氣章曰。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卷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神藏於五臟。故宜四氣調之。脾不主時。旺於四季月。春三月。此謂發陳。(發、啟也。陳、故也。春陽上升。發育萬物。啟故從新。故曰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天地之氣。俱主生髮。而萬物亦以生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夜臥早起。發生氣也。廣、寬緩也。所以運動生陽之氣。)被發緩形。以使志生。(東方風木之氣。直上巔頂。被發者。疏達肝木之氣也。緩、和緩也。舉動舒徐。以應春和之氣。志者。五臟之志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是以四時皆當順其志焉。)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予與同皆所以養生髮之德也。故君子啟蟄不殺。方長不折。)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四時之令。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春氣以應養生之道。)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逆、謂逆其生髮之氣也。肝屬木。王於春。春生之氣逆則傷肝。肝傷則至夏為寒變之病。因奉長者少故也。蓋木傷而不能生火。故於夏月火令之時。反變而為寒病。)夏三月。此為蕃秀。(蕃、茂也。陽氣浮長。故為茂盛而華秀也。)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夏至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故為天地氣交。陽氣施化。陰氣結成。成化相合。故萬物華實也。)夜臥早起。無厭於日。(夜臥早起。養長之氣也。無厭於長日。氣不宜惰也。)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長夏火土用事。怒則肝氣易逆。脾土易傷。故使志無怒。而使華英成秀。華者心之華。言神氣也。)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夏氣浮長。故欲其疏泄。氣泄則膚腠宣通。時氣疏暢。有若好樂之在外也。)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長上聲。凡此應夏氣者。所以養長氣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心屬火。王於夏。逆夏長之氣。則傷心矣。心傷。至秋為 瘧。因奉收者少故也。蓋夏之陽氣。浮長於外。至秋而收斂於內。夏失其長。秋何以收。至秋時陰氣上升。下焦所出之陰。與上焦所逆之陽。陰陽相搏。而為寒熱之陰瘧也。夫陽氣發原於下焦陰髒。春生於上。夏長於外。秋收於內。冬藏於下。今夏逆於上。秋無以收。收機有礙。則冬無所藏。陽不歸原。是根氣已損。至冬時寒水當令。無陽熱溫配。故冬時為病。甚危險也。有雲。逆夏氣則暑氣傷心。至秋成瘧。此亦邪氣伏藏於上。與陽氣不收之義相同。但四時皆論髒氣自逆。而不涉外淫之邪。是不當獨以夏時為暑病也。)秋三月。此為容平。(容、盛也。萬物皆盛實而平定也。)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寒氣上升。故天氣以急。陽氣下降。故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故使神志安寧。以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皆所以順秋收之氣。而使肺金清淨也。)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凡此應秋氣者。所以養收氣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髒者少。(飧音孫肺屬金。王於秋。逆秋收之氣。則傷肺矣。肺傷。至冬為飧泄之病。因奉藏者少故也。蓋秋收而後冬藏。陽藏於陰。而為中焦釜底之燃。以腐化水谷。秋失其收。則奉藏者少。至冬寒水用事。陽氣下虛。則水谷不化。而為飧泄矣。)冬三月。此為閉藏。(萬物收藏。閉塞而成冬也。)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坼音拆坼、裂也。陽氣收藏。故不可煩擾。以泄陽氣。)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早臥晚起。順養閉藏之氣。必待日光。避寒邪也。)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若伏若匿。使志無外也。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神氣內藏也。夫腎藏志。心藏神。用三若字者。言冬令雖主閉藏。而心腎之氣。時相交合。故曰。私者。心有所私得也。)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去寒就溫。養標陽也。膚腠者。陽氣之所主也。夫陽氣根於至陰。發於膚表。外不固密。則里氣亟起以外應。故無泄皮膚之陽。而使急奪其根氣也。此言冬令雖主深藏。而標陽更宜固密。)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凡此應冬氣者。所以養藏氣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腎屬水。王於冬。逆冬藏之氣則傷腎。腎氣傷。至春為痿厥之病。因奉生者少故也。蓋肝木生於冬水。主春生之氣而養筋。筋失其養則為痿。生氣下逆則為厥。)天氣清淨光明者也。(上節論順四時之氣。而調養其神。然四時順序。先由天氣之和。如天地不和。則四時之氣亦不正矣。故以下復論天地之氣焉。)藏德不止。故不下也。(上天之氣。至清淨光明。然明德惟藏。而健運不息者也。夫天氣下降。地氣上升。斯成地天之泰。惟其運用不止。故不必下而後謂之下也。蓋言天氣布於六合九州。化生萬物。而體位仍尊高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天氣至光明者也。明德藏隱。故晝明者日焉。夜明者月焉。若不藏而彰著於外。是天明而日月不明矣。天德不藏。則虛其清淨高明之體。而邪乘虛以害之。故曰天運當以日光明。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如人之陽不固密於上。不衛護於外。則邪走空竅而為害矣。此言天包乎地。陽抱於陰。然當藏隱固密。而不宜外張下泄者也。)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陽氣者。天氣也。此承上文而復言天德惟藏。而無運用不息之機。則地氣上乘。而昏冒其光明矣。上節言虛其藏德之體。此節言失其不止之機。)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地氣升而為云為霧。天氣降而為雨為露。雲霧不精。是地氣不升也。地氣不升。則天氣不降。是以上應白露不下。上節言天氣閉塞。此節言地氣伏藏。天地不交而為痞矣。)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表、外也。揚也。言天地之氣雖上下交通。而不表彰於六合九州之外。則萬物之命。不能受其施化矣。不施則名木多死。蓋木為萬物之始生也。上節言不交通於上下。此節言不運用於四方。)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不榮。(菀音郁菀、茂木也。 、禾稈也。上節言天地之氣不施。則名木多死。此復言四時之氣不應。則草木不榮。蓋天地之氣不和。而四時之氣亦不正矣。惡氣、忿怒之氣也。脈要精微論曰。彼秋之忿。成冬之怒。惡氣不發。則失其勁肅嚴凜之令矣。風雨不節。則失其溫和明曜之政矣。白露不下。則無溽蒸濕澤之濡矣。四時失序。雖茂木嘉禾。而亦不能榮秀也。按、歲運四之氣。大暑立秋。處暑白露。乃太陰濕土主氣。蓋濕熱之氣上蒸。而後清涼之露下降。故曰惡氣不發者。言秋冬之令不時也。風雨不節者。言春夏之氣不正也。白露不下者。言長夏之氣不化也。莫仲超曰。菀郁也。枯也。言四時之氣不行。則草木枯槁而不榮。)賊風數至。豪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數音朔賊風數至。陽氣不正而太過也。豪雨數起。陰氣不正而偏勝也。此總結上文而言。天地四時。不相保其陰陽和平。而又失其修養之道。則未久而有絕滅之患矣。)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惟聖人能順天地四時之不和。而修養其神氣。故無奇暴之害。夫萬物有自然之生氣。雖遇不正之陰陽。而不至於絕滅。惟人為嗜欲所傷。更逆其時則死。聖人內修養生之道。外順不正之時。與萬物不失其自然。而生氣不絕也。朱濟公曰。此即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義。此言萬物之有生氣。後言萬物之有根本。)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此論陰陽之氣。隨時出入。逆則四時所主之髒。自病於內也。少陽主春生之氣。春氣逆則少陰不生。致肝氣鬱而內變矣。太陽主夏長之氣。太陽不長。則心氣虛而內洞矣。太陽主秋收之氣。太陰不收。則肺葉熱焦而脹滿矣。少陰主冬藏之氣。少陰不藏。則腎氣虛而獨沉矣。首論所奉者少。而所生之髒受病。此論四時之氣逆。而四時所主之藏氣。亦自病焉。濟公曰。少陽主厥陰中見之化。故少陽不生。而肝氣內變。心為陽中之太陽。故太陽不長。而心氣內虛。)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四時陰陽之氣。生長收藏。化育萬物。故為萬物之根本。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而培養也。楊君舉問曰。上節言秋冬之時。陰主收藏。此復言秋冬之時。陰盛於外。陰陽之道。有二義與。曰。天為陽。地為陰。天包乎地之外。地居於天之中。陰陽二氣。皆從地而出。復收藏於地中。故曰未出地者。名曰陰中之陰。已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所謂陰主收藏者。收藏所出之陽氣也。)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萬物有此根。而後能生長。聖人知培養其根本。故能與萬物同歸於生長之門。濟公曰。陰陽出入。故謂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根者。如樹之有根。本者。如樹之有乾。真者。如草木之有性命也。逆春氣則少陽不生。逆夏氣則太陽不長。所謂逆其根矣。逆春氣則奉長者少。逆夏氣則奉收者少。所謂逆其根則伐其本矣。逆之則災害生。逆之則死。是謂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言天地之陰陽四時。化生萬物。有始有終。有生有死。如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陰陽順逆之道矣。然不能出於死生之數。惟聖人能修行其道。積精全神。而使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愚者止於佩服。而不能修為。是知而不能行者。不可謂得道之聖賢也。)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上節言天地四時之陰陽。有順逆死生之道。此復言吾身中之陰陽。亦有順逆死生之道焉。蓋天地之陰陽。不外乎四時五行。而吾身之陰陽。亦不外乎五行六氣。是以順之則生。逆之則死。所謂順之者。陰陽相合。五氣相生。東方肝木。而生南方心火。火生脾土。土生肺金。金生腎水。水生肝木。五臟相通。移皆有次。若反順為逆。是謂內格。內格者。格拒其五臟相生之氣。而反逆行也。)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金匱玉函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蓋不使脾受逆氣。而使肝氣仍復順行於心。是反逆為順。反亂為治也。若五臟之氣已亂。而五臟之病已成。然後治之。是猶渴而穿井。戰而鑄兵。無濟於事矣。按此篇以天地之陰陽四時。順養吾身中之陰陽五臟。蓋五臟以應五行四時之氣者也。經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故所謂從者。四時五臟之氣。相生而順行也。逆者。五臟四時之氣。相勝而逆行也。)卷一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凡人有生。受氣於天。故通乎天者。乃所生之本。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故生之本。本乎陰陽也。是以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地氣之九州。人氣之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十二節者。骨節也。兩手兩足各三大節。合小節之交。共三百六十五會。靈樞邪客曰。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五音。人有五臟。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蓋節乃神氣之所遊行。故應天之歲月。脈乃血液之所流注。故應地之經水。九竅乃藏氣之所出入。五臟乃陰陽二氣之所舍藏。故皆通乎天氣。此篇論陰陽二氣。與天氣相通。故曰地之九州。人之五臟。天為陽。是以先論陽。而後論陰也。朱濟公曰。天乙生水。氣乃坎中之滿也。曰自古者。言自上古天真所生之氣也。本乎陰陽者。天真之有陰有陽也。)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天之十乾。化生地之五行。故曰其生五。地之五行。上應三陰三陽之氣。故曰其氣三。三陰者。寒燥濕也。三陽者。風火暑也。如不能調養。而數犯此三陰三陽之氣者。則邪氣傷人而為病矣。夫人稟五行之氣而生。犯此五行之氣而死。有如水之所以載舟。而亦能覆舟。故曰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生氣通乎天。是以蒼天之氣清淨。則人之志意亦治。人能順此清淨之氣。而吾身之陽氣外固。雖有賊邪。勿能為害。此因四時之序。而能調養者也。故聖人傳運其精神。餐服蒼天之清氣。以通吾之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逆蒼天清淨之氣。則九竅內閉。肌肉外壅。衛外之陽氣散解。此不能順天之氣而自傷。以致氣之消削。蓋人氣通乎天。逆天氣。則人氣亦逆矣。)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上節言順蒼天之氣。以養吾身之陽。此復言人之陽氣。又當如天與日焉。若失其所居之位。所運之機。則短折其壽而不能彰著矣。夫天氣。清淨光明者也。然明德惟藏。而健運不息。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天之藏德不下。故人之陽氣亦因而居上。天之交通。表彰於六合九州之外。故人之陽氣。所以衛外者也。)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夫陽氣生於至陰。由樞轉而外出。風寒之邪。皆始傷皮毛氣分。是故因於寒。而吾身之陽氣。當如運樞以外應。陽氣司表。邪客在門。故起居如驚。而神氣乃浮出以應之。神氣、神藏之陽氣也。莫仲超曰。此節運樞照應後之開闔。太陽主表主開。而本於下焦之寒水。故欲從樞而後出。又曰。按傷寒始傷皮毛氣分。得陽氣以化熱。熱雖盛不死。此能運樞而外應者也。如太陽病。發熱頭疼。脈反沉。當救其里。此神氣不能運浮於外。故急用乾薑附子。以救在里之陽氣而外出焉。夫在天陰寒之邪。藉吾身之陽氣以對待。故因於寒者。欲其陽氣如此而出。所謂陽因於上。衛外者也。)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天之陽邪。傷人陽氣。氣傷外弛。故汗出也。氣分之邪熱盛。則迫及所生。心主脈。故心煩。肺乃心之蓋。故煩則喘喝也。如不煩而靜。此邪仍在氣分而氣傷。神氣虛。故多言也。脈要精微論曰。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天之陽邪。傷人陽氣。兩陽相搏。故體若燔炭。陽熱之邪。得吾身之陰液而解。故汗出乃散也。按傷寒論曰。病常自汗出者。此衛氣不和也。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故因於暑而汗出者。暑傷陽而衛氣不和也。汗出而散者。得榮衛和而汗出乃解也。)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長。 短為拘。弛長為痿。( 音軟此言濕傷陽氣。而見證之如此也。陽氣者。若天與日。因而上者也。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除病者。下行極而上。陰濕之邪。上乾陽氣而冒明。故首如裹也。濕傷陽氣。則因陽而化熱矣。陽氣者。柔則養筋。陽氣傷而不能榮養於筋。故大筋短。小筋弛長。蓋大筋連於骨節之內。故鬱熱而 短。小筋絡於骨肉之外。故因濕而弛長。短則縮急而為拘攣。長則放縱而為痿棄。此言寒暑濕邪。傷人陽氣者如此。)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此總結上文而言。因外淫之邪。有傷於氣。則為腫矣。陰陽別論曰。結陽者腫四肢。蓋陽氣傷而不能營運。則榮血泣而為腫矣。四維、四肢也。四肢為諸陽之本。氣為邪傷。是以四肢之陽。交相代謝。而陽氣乃竭也。朱濟公曰。四維、四時也。至真要大論曰。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蓋手足三陽之氣。旺於四時。有盛有衰。如四時之代謝。故曰四維相代也。又問曰。六淫之邪。止言三氣者何也。曰。六氣生於五行。暑熱總屬於火。陽氣與衛氣各有分別。風傷衛而兼傷陽。故另提曰風客淫氣。經曰。燥勝則乾。燥淫之邪。傷人血液而不傷氣。)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乎不可止。 音骨此言煩勞而傷其陽氣也。按金匱要略雲。勞之為病。其脈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蓋陰陽之要。陽密乃固。煩勞則陽氣外張。陰不得陽之溫固。則精自出而絕於內矣。秋冬之陽氣。內而收藏。夏則陽氣張浮於外。故益虛而煎厥也。精氣虛故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也。(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而又屬太陽之腑。太陽為諸陽主氣。陽氣傷。則壞其腑矣。潰、漏也。言其州都之壞。而不能藏精。、流貌。言其陰寒精出。而不可止也。)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菀於遠切此因怒而傷其陽氣也。陽氣者。通會於皮膚腠理之間。大怒則氣上逆。而形中之氣。絕其鏇轉之機矣。菀、茂貌。血隨氣行而茂於上矣。薄、迫也。氣血並逆。而使人迫厥也。陽氣者。柔主養筋。血脈者。所以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陽氣傷而血逆於上。則有傷於筋矣。筋傷而弛縱。則四體有若不容我所用也。前節論外因而傷其陽氣。此因勞傷大怒。而亦傷其陽氣焉。)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 。郁乃痤。(沮音疽痤才何切。坐平聲 音費 織加切音柞丁即疔沮、濕也。痤、小癤也。 、如疹之類。 、面鼻赤瘰也。此言陽氣者。外衛於皮膚。充塞於四體。若天氣之運用於六合九州之外。而為陰之固也。如汗出而止半身沮濕者。是陽氣虛而不能充身遍澤。必有偏枯之患矣。如汗出見濕。濕熱郁於皮膚之間。則生痤矣。高粱、濃味也。味濃傷形。氣傷於味。形氣傷則肌腠虛矣。高粱所變之熱毒。逆於肉理而多生大疔。蓋膚腠虛而熱毒乘之。有如持虛之器而受之也。勞汗當風。寒濕薄於皮膚之間。則為為痤矣。夫 與痤 。乃血滯於膚表之輕證。蓋言陽氣外衛於皮膚之間。為邪所薄。則淡滲於皮毛之血而為病矣。故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者。言陽氣之若天與日。宜普遍於九州也。乃生痤。寒薄為 者。言陽氣之外衛。而在於皮毛之間也。高粱之變。足生大疔者。言陽氣之通會於腠理也。朱濟公曰。經雲。微者沖氣疏。疏則其膚空。又曰。腠理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夫形食味。形氣虛。則高粱之味毒乘之。故曰受如持虛。)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承上文而言陽氣者。內養五臟之神。出而榮養筋骨。非只通會於肌腠。外衛於皮毛。蓋有開有闔。有出有入者也。本經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陽氣者。水谷之精也。故先養於五臟之神。柔者。少陽初生之氣也。初出之微陽。而榮養於筋。是以少陽之生筋也。莫子晉問曰。首論神氣本於天真。奚又屬五味之所生養。曰。精氣神。皆有先天。有後天。先天之神氣。又藉後天水谷之所資生而資養。故曰。兩精相搏謂之神。兩精者。天乙之精。水谷之精也。)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開者。一日而主外。闔者。暮而收引也。如失其開闔之機。則寒氣從而內薄矣。背為陽。陽虛則寒邪痹閉於背。而形體為之俯僂。金匱所謂痹俠背行是也。如陽虛不能為榮血之衛。邪陷於脈中而為。留連於肉腠之間。金匱所謂馬刀俠癭是也。如經俞之氣化虛薄。則傳入於內。而乾及藏神矣。心主脈。神傷則恐懼自失。肝主血。故其病發驚駭也。金匱要略雲。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邪入於經俞。故內乾髒氣也。如邪逆於肉理氣分。而陰陽不和。則生癰腫。經曰。陽氣有餘。榮氣不行。乃發為癰。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此言陽氣不固。致邪薄於所養之筋而為僂。內及於所養之神而為驚為畏。重陽氣之外衛也。濟公曰。外衛者。首重皮毛。皮毛不固。則入於肉理脈絡矣。莫子晉曰。高粱之變。逆於肉理。乃生大疔。外淫之邪。逆於肉理。乃生癰腫。皮毛肉理。皆陽氣之所主。故曰。清淨則肉腠閉拒。邪弗能害。如肌腠固密。即邪傷皮毛。止不過痤之輕疾耳。)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上二俞字並音輸此言表氣與邪氣。並陷於肌腠之間而為瘧也。肺主皮毛。魄汗未盡。表邪未去也。形弱、肌腠虛也。腠理空疏。則表陽邪氣。同陷於其間。寒邪在表。則隨陽而化熱。故氣爍也。邪雖陷於肌腠。而表氣不入於經。是以穴俞以閉。風瘧。但熱不寒之瘧也。表陽之邪。與衛氣相遇。則發熱也。夫表氣者。太陽之氣也。肌腠之氣者。五臟元真之氣也。金匱要略曰。腠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又曰。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靈樞經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蓋三焦之氣。通腠理。太陽之氣主皮毛。是以表氣邪氣。陷入於肌腠。則傷元真之氣。而太陽之氣仍在外也。如肌腠之邪留而不去。則轉入於經俞。蓋五臟經氣之相合也。此節論表氣實而肌氣虛。是以表氣同邪並陷於肌腠之間。太陽之氣與五臟之經不相合。故穴俞以閉也。此注當與傷寒論注疏合看。)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此重調養元真之氣。而肌腠之宜閉密也。夫寒暑始傷於皮毛。風邪直透於肌腠。風者善行而數變。入於肌腠。則及經脈。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偏枯。或成積聚。或入腑而生。或乾髒而死。邪氣淫佚。不可勝論。故曰。風者。百病之始也。人能順蒼天清淨之氣。而調攝其元神。則肉腠固密。雖有大風苛毒。勿之能害。此因四時之序。而能順養者也。夫肌腠之氣。乃五臟之元真。故宜順四時五行之氣而調養。要略雲。若使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不使形體有衰。病即無由入其腠理。前節論寒暑濕邪傷其表陽。故毋煩勞而傷其陽。此論風邪直傷於肌腠。又當固密其元真也。)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勿為。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病久者。邪留而不去也。傳者。始傷皮毛。留而不去。則入於肌腠。留而不去。則入於經脈波俞。留而不去。則入於募原臟腑。化者。或化而為寒。或化而為熱。或化而為燥結。或化而為濕瀉。蓋天有六淫之邪。而吾身有六氣之化也。久而傳化。則上下陰陽。不相交並。雖有良工。勿能為已。故病在陽分。而蓄積至死者。以其病久而傳化也。故病在陽分。而良工當亟助陽氣。以隔拒其邪。勿使其傳化。隔者當瀉卻其邪。更勿使其留而不去也。若不急用此正治之法。皆粗工之敗乃事也。)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總結上文而言陽氣之有開有闔。然又重其衛外而為固也。靈樞經雲。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夕則人氣始衰。夜半人氣入髒。是故暮而收斂其氣。隔拒其邪。無擾筋骨。無煩勞也。無見霧露。宜清淨也。若反此。而欲如三時之動作。則形體乃為邪所困薄矣。氣門、玄府也。三時、平旦日中日西也。)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生之本本於陰陽。陽生於陰也。故帝先論陽而伯復論其陰焉。亟、數也。陰者主藏精。而陰中之氣。亟起以外應。陽者主衛外。而為陰之固也。數音朔。)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氣為陽。血脈為陰。陽盛而陰不能勝之。則脈行急迫也。陽盛則狂。陽甚而自亦為病。故曰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五臟為陰。九竅為水注之氣。乃精氣所注之門戶。如陰甚而陽不能勝之。則五臟之氣。交爭於內。而九竅為之不通。蓋五臟之氣。出而為陽。在內為陰也。夫髒為陰。精血為陰。氣為陽。九竅為陽。內為陰。外為陽。五臟主藏精者也。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表陽之氣。生於膀胱之精水。肌腠之氣。乃五臟之元真。是陽氣生於陰精也。故曰。生之本。本於陰陽。陰者。藏精而起亟也。下經雲。陽予之正。陰為之主。蓋陽氣出而衛外。內則歸陰。一晝一夜。有開有闔。如四時寒暑之往來。是為陰陽之和平也。)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陳、敷布也。陽氣者養筋。陰氣者注脈。少陽主骨。少陰主髓。氣為陽。血為陰。聖人能敷陳其陰陽和平。而筋脈骨髓氣血。皆和順堅固矣。內為陰。外為陽。如是則外內之陰陽調和。而邪勿能害。精氣注於耳。血氣注於目。邪不外淫。則陰氣內固。是能耳目聰明。氣立如故也。本經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根於外者。命曰氣立。又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惟聖人敷陳其陰陽。使升降出入。外內調和。是以氣立如故也。)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此復申明陽者衛外。而為陰之固也。風為陽邪。客於膚表。則淫傷於氣矣。陽氣傷。則陰寒精自出矣。風木之邪。內通肝氣。肝主藏血。肝氣受邪。則傷其血矣。此言陽為陰藏精血之固。)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承上文而言。陽氣傷而不能為陰之固。致精血有傷。而復飽食強力。故見證之如此也。夫肝主血而主筋。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邪傷肝而復飽食。不能淫散其食氣。而筋脈橫解於下矣。食氣留滯。則濕熱之氣。積於陽明大腸而為痔。蓋腸胃相通。入胃之食。不能上淫。則反下 矣。夫飲入於胃。脾為輸轉。肺氣通調。肺主周身之氣。氣為邪傷。而復大飲。則水津不能四布。而氣反逆矣。夫精已亡。而復強用其力。是更傷其腎氣矣。高骨、腰高之骨。腰者腎之府。高骨壞而不能動搖。腎將憊矣。此言外淫之邪。傷人陽氣。復因飲食勞傷。而更傷其陰也。)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此總結上文之義。而歸重於陽焉。蓋陽密則邪不外淫。而精不內亡矣。無煩勞則陽不外張。而精不內絕矣。)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聖度。(此復言陰陽和平。而後能升降出入。如兩者不和。有若乎惟生升而無收降。惟閉藏而無浮長矣。故必因而和之。是謂聖人調養之法度。此復結陽氣之有開有闔。惟聖人能陳陰陽而內外調和也。張二中曰。丹書雲。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疾。故聖人和合陰陽之道。以平四時之氣者也。)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陽強、邪客於陽而陽氣盛也。陽病而不能為陰之固密。則陰氣乃絕於內矣。此復結風客淫氣。精乃亡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調養精氣神者。當先平秘其陰陽。惟聖人能敷陳其陰陽之和平也。)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露、陰邪也。風、陽邪也。寒、陰病也。熱、陽病也。言陰陽不能固密。則在天陰陽之邪。傷吾身之陰陽。而為寒熱病矣。是以有傷四時之陽邪而為陰病者。傷四時之陰邪而為陽病者。皆吾身中之陰陽。上下出入而變化者也。夫喉主天氣。咽主地氣。陽受風氣。陰受濕氣。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是以春傷於風。乃為洞泄。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是以秋傷於濕。上逆而咳。此陰陽上下之相乘也。夏傷於暑。暑汗不泄。炎氣伏藏。秋時陰氣外出。與熱相遇。發為瘧。冬傷於寒。邪不即發。寒氣伏藏。春時陽氣外出。邪隨氣而化熱。發為溫病。此陰陽出入之氣化也。夫風為陽邪。洞泄、陰病也。濕為陰邪。喉咳、陽病也。暑為陽邪。 瘧、陰瘧也。寒為陰邪。溫病、熱病也。此皆人身中之陰陽氣化也。天有陰陽之邪。人有陰陽之氣。有病天之陰陽。而為寒熱者。有感人之氣化。而為陰病陽病者。邪正陰陽。變化不測。陰陽二氣。可不和平而秘密與。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骨。上逆而咳。論陰陽之氣也。發為痿厥。病有形之筋骨也。楊君舉問曰。秋主燥氣。而曰秋傷於濕者。何也。曰。長夏濕土主氣。是以四之氣。大暑立秋。處暑白露。乃太陰所主。然六淫之邪。止風寒暑濕。傷人陽氣也。)四時之氣。更傷五臟。(四時之氣。風寒暑濕也。言四時之邪。非只病陰陽之氣化。而更傷五臟之有形。蓋病久則傳化也。)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神氣生於陰精。五臟之精。生於五味。是以首論氣而末論味焉。髒象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本神篇曰。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是以謹和五味。長有天命。蓋精神氣血。皆由五味之所資生而資養者也。五宮、五臟神之所舍也。傷在五味者。味有所偏勝也。莫仲超曰。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鹹生腎。是陰之所生。本在五味也。)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酸味入肝。若過於酸。則肝多津液。津溢於肝。則脾氣乃絕其轉輸矣。)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大骨、腰高之骨。腎之府也。過食鹹則傷腎。故骨氣勞傷。水邪盛則侮土。故肌肉短縮。水上凌心。故心氣抑鬱也。)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甘。則土氣實矣。土實。則心氣不能傳之於子。故喘滿也。腎主水。其色黑。土亢則傷腎。故色黑而腎氣不平。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濃。(陽明絡屬心。子母之氣相通也。五味入胃。苦先入心。味過於苦。則母氣盛而胃氣強。胃強則與脾陰相絕矣。脾不為胃轉輸其津液。而脾氣不濡矣。脾不轉輸。故胃氣乃濃。)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沮音咀沮、遏抑也。弛、懈弛也。金氣偏盛。則肝氣受傷。故筋脈弛懈也。央殃同。辛甚則燥。津液不能相成。而精神乃受其殃也。)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腎主藏精而主骨。肝主藏血而主筋。夫風客淫氣。則邪傷肝而精乃亡。謹和五味。則骨正筋柔而腠理以密。是陽氣生於陰精。而為陰之外衛。故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知陰陽外內之道。無煩勞以傷其陽。節五味以養其陰。謹能調養如法。則陰陽和平。而長有天命矣。)卷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