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咳

喉咳多由咽喉疾病治未愈,遷延而來。喉咳的發生, 常因外邪侵襲,稟質特異,衛表不固,臟腑虛損,或臟腑功能失調,咽喉失於濡養而致,氣候、飲食、情志等因素亦可誘發。

疾病名稱

喉咳

疾病簡介

喉咳多由咽喉疾病治未愈,遷延而來。該病名首見於《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分》(GB),《乾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學》所載之“喉源性咳嗽”與此相同。《諸病源候論?卷十四》謂:“肺主氣,候皮毛……因乘取涼,冷氣卒傷於肺,即發成咳……其狀咳而少泡沫。”寒邪入里,余邪未清,郁久而咳。《證治匯補?8卷雜病?咳嗽門》謂“外感風寒, 概應溫散, 不知久則傳里, 變為郁咳” 與《醫碥?咳嗽》雲 “木火刑金而肺葉乾皺則癢,癢則咳,此不必有痰,故名乾咳”等與本症相類似。

病因病機

喉咳的發生, 常因外邪侵襲,稟質特異,衛表不固,臟腑虛損,或臟腑功能失調,咽喉失於濡養而致,氣候、飲食、情志等因素亦可誘發。
1.風邪犯肺,咽喉不利 風為六淫之首、“百病之長”,喉咳以風為先導。《素問?太陽陽明論篇》曰:“傷於風者, 上先受之。”肺為華蓋, 而咽喉又在肺之上端, 故外邪最易侵犯。若風邪外襲,邪壅肺系,肺氣閉郁,肺失宣肅, 邪聚咽喉,咽喉不利,發為喉咳。《諸病源候論?卷十三》:“肺主於氣,邪乘於肺,則肺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
2.脾虛失運,痰凝咽喉 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水濕停聚,聚濕為痰,痰濁停凝咽喉,加之脾胃虛弱,化生不足,咽喉失養,無力驅痰,痰聚咽喉,不得散泄,發為喉咳。
3.陰虛火旺,上灼咽喉 素體陰虛,或久病失治,或過用辛燥,或房勞過度,肺腎之陰不足,咽喉失於滋養,加之陰虛,虛火上炎,熏灼咽喉,咽喉乾燥不適,發為喉咳。《諸病源候論?卷三》:“虛勞而咳嗽者,臟腑氣衰,邪傷於肺故也。”《類經?卷十六》雲:“水涸金枯則肺苦於燥,肺燥則癢,癢則咳不能已也。”
4.稟質特異,衛表不固 素屬稟賦特異之軀,化學異氣,虛邪賊風易從口鼻外襲。邪毒交結於血分,循經上犯咽喉,發為喉咳。

診斷要點

1.病史 多有喉痹或外感史, 或喜食辛辣、菸酒,及生活和工作環境中存在致敏因素。
2.臨床表現: 以乾咳無痰或少痰,突然和反覆之咽癢咳嗽, 或如異物阻塞,甚者咳而作嘔為主要特徵。
3.局部檢查 咽部黏膜檢查無異常。或可見咽部或喉部黏膜輕度腫脹,微紅。
4.其他 喉鏡檢查、胸片等檢查以排處其他疾病。

診斷依據

1、男性患者多見。病程較長,反覆不愈。
2、咽喉時癢,癢甚則咳,多呈陳發性,咳而無痰或少痰,或有輕度聲嘶。
3、檢查可見咽喉黏膜暗紅稍腫,乾燥不潤,局部淋巴濾泡往往增生。
4、血常規、血沉、胸片、氣管支氣管鏡檢查、胸部CT掃描均無異常發現。

鑑別診斷

內科咳嗽

辨證論治

辨治思路:本病以“疏風散邪,清咽利喉”為基本治法大法或可輔以潤燥止咳,補肺益氣。

內治法

1.風邪犯肺,咽喉不利
臨床表現:咽癢、乾咳,痰少不易咯出,咽部異物感,稍遇風涼則咽癢甚,癢即作咳,咽癢則咳劇,多呈陣發性,咳甚則聲嘶。可兼有發熱惡風,口乾欲飲,尿黃便乾或惡寒肢冷,鼻塞清涕,咯痰稀量少,重者音啞。舌質紅或淡紅,舌苔薄黃或薄白潤或苔白,脈浮數或浮緊。
證候分析:咽喉為氣息出入之門,肺系之首沖,風邪犯肺,先及咽喉,風寒外襲,肺氣閉郁,咽喉不利,則咽癢、鼻塞清涕;寒邪郁肺,氣不布津,凝聚為痰,故咯痰稀量少;風熱犯肺,肺失清肅而咽癢、咳嗽,肺熱傷津則見口乾思飲,尿黃便乾。
治法:疏風散邪,利咽止咳
方藥:止嗽散加減。方中荊芥疏風解表;桔梗、白前升降肺氣;紫苑、百部潤肺止嗽;桔梗、甘草、陳皮宣肺化痰利咽,適用於外感咳嗽遷延不愈,表邪未淨,或愈而復發者。風寒者宜疏風散寒,開喉利咽、止咳,以三拗湯加減,表邪未淨,或愈而復發。 風熱者宜疏風清熱,清喉利咽、止咳,
2.脾虛失運,痰凝咽喉
臨床表現:咽癢,咳嗽頻頻,痰黏白而量多,咳聲短促,嗽而氣急,上氣不足,反覆發作,勞則加重。伴見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晦滯,納呆便溏,胸悶脘痞等。舌淡胖有齒印、苔白或膩,脈細弱。
證候分析:脾氣虛弱,不能化津,聚而生痰,漬於咽喉,痰性黏滯故導致咽中異物感,喉癢不舒;痰阻氣機,故見咽癢即作咳,咳聲短促;上氣不足,嗽而氣急,痰涎量多,質黏色白;脾運不健故食甘甜肥膩物品反而助濕生痰,濕痰中阻則胸悶脘痞;脾氣虛弱咽喉失養,驅痰無力,則發復發作,遇勞加重。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晦滯,納呆便溏,舌淡胖有齒印、苔白或膩,脈細弱均為脾虛痰濁之徵。
治法:健脾化痰,利咽止咳。
方藥:六君子湯加減。方中黨參、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半夏、陳皮理氣化痰。咽癢者加防風、僵蠶、地龍等祛風止癢藥,氣虛重者加黃芪、淮山等藥。
3.陰虛火旺,上灼咽喉
臨床表現:咽癢不適,咳嗽頻頻,痰少黏稠,不易咯出,或“吭喀”清嗓不止,咽部乾燥,灼熱疼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紅盜汗,唇紅顴赤,耳鳴耳聾,腰膝酸軟,聲音嘶啞。舌紅或微紅、苔薄少津或苔少,脈細或細弱或細數。
證候分析:肺腎陰虧虛者可見咽乾、咽癢、灼熱疼痛、乾咳少痰或痰黏不易咯出,“吭喀”清嗓不止,咳嗽日久纏綿不愈,陰虧虛者可見相火浮越,燥津灼液則咽乾即咳,咽微痛, 灼熱感,口鼻乾燥,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少氣懶言;虛火灼津為痰故痰少;陰虛津液不能濡養上承,故聲音嘶啞,咽乾微痛;腎陰虛耗,腎臟失養,腎失納固則咳聲短促, 以夜間為甚, 腰酸腿軟,神疲消瘦, 面部潮紅;舌紅或微紅、苔少,脈細弱為陰虛火旺之徵。
治法:滋陰降火,潤喉止咳。
方藥:百合固金湯合貝母瓜蔞散加減。若腰膝酸軟、唇紅顴赤者可酌加入枸杞子、制首烏、女貞子、黃精等藥;若患者咳而遺溺,可入狗脊、續斷等補腎藥。或可輔以杏仁、桔梗、川貝母等藥。
4.稟質特異 衛表不固,
臨床表現:咽癢不適,咳嗽痰黏,稍遇風冷或化學異氣則咳嗽加劇,氣促痰鳴,或畏風肢冷,或咳嗽頻頻,痰涎清稀量多。肌膚灼癢。舌淡,苔薄白,脈弱。
證候分析:稟質特異,或衛表不固,肌腠不密,化學異氣或虛邪賊風侵襲,邪毒入血,交結血分,凝聚肺系,正邪相爭,則咽癢不適,咳嗽頻頻,肺氣上逆,失其清肅則氣促痰鳴,肺主皮毛,肺為邪壅,則肌膚灼癢。
治法:益氣固表,祛風止咳。
方藥: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加減。配合套用蟬蛻、荊芥、金沸草、墨旱蓮、紫草等脫敏驅風之品,咳甚者可加用五味子、烏梅、柯子肉等收斂止咳之品;肺氣虛甚者可加用黨參、淮山等;腎氣虛甚者可加用補骨脂、磁石、蛤蚧、核桃仁等。

外治法

1.含漱法 用有疏風解毒、行氣化痰、利咽止咳之功的中藥煎水含漱。
2.霧化吸入法 超聲霧化吸入選擇疏風散邪、利咽止咳藥。
3.吹藥法 咽喉部吹藥用冰硼散。

針灸治療

1.體針 選用相應的腧穴治療,每次主穴、配穴可各選2~3穴,根據病情可用補法或瀉法,每日1次,5~10次為1療程。
主穴: 合谷、列缺、照海、肺俞、太淵、太溪、經渠。
配穴: 足三里、大椎、曲池、外關、尺澤、豐隆、脾俞、風門、天突、定喘等為配穴。
2.耳針 可選咽喉、肺、肝、氣管、神門。針雙側,用中等刺激,留針10~20分鐘。或埋針,或可用王不留行籽,或六神丸,兩耳交替使用貼壓法,隔日1次,5~10次為1療程。
3.灸法 主要用於體質虛寒者或正氣虛較甚者,可選大椎、合谷、足三里、三陰交、氣海、關元、肺俞、腎俞等穴,懸灸或隔姜灸,每次2~3穴,每穴20分鐘,10次為1療程。
4.穴位按摩或穴位注射 大椎、風門、肺俞、天突、膻中。每次取2~4穴。
5.拔罐 肺俞、膈俞、風門、膏肓。每日1次,留罐15分鐘。一般10次為一個療程。

預防調護

(1)戒菸酒、辛辣肥甘厚味及海腥食物。
(2)避免接觸刺激性、敏感性氣體。
(3)忌濫用甜味的糖漿製劑。
(4)發作期少說話。

預後轉歸

本病一般預後好,但病程較長,可反覆發作。

古代文獻摘錄

《景岳全書 咳嗽》雲:“肺苦於燥,肺燥則癢,癢則咳不能已也。”
《證治匯補8卷雜病 咳嗽門》雲:“外感風寒,疏散之外,率不可破,殊不知久則傳變,變為郁咳。”
《醫碥 咳嗽》雲:“木火刑金而肺葉乾皺則癢,癢則咳,此不必有痰,故名乾咳。”

現代文獻索引

(1)乾祖望.乾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2)乾祖望.乾祖望經驗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3) 易思,劉南.喉喉源性咳嗽中醫的中醫治療研究進展.新中醫,2003,35(9):65~66
(4)張勉.喉喉源性咳嗽中醫證候分型的探討.河北中醫,2006,28(2):114~115
(5)張勉,黃卓燕,劉景,等.450例喉源性咳嗽的證候分型.新中醫,2007,39(11):34~35

相關疾病

慢性變應性咽炎 即慢性過敏性咽炎,是指由免疫應答引起的發生於咽部黏膜的I型變態反應性病變。可單獨存在,也可作為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一部分。另有臨床觀察及研究證實某些感染性咽炎患者和有明確接觸有害物質刺激所患咽炎患者表現出與變態反應性咽炎相同的症狀、體徵和實驗室檢查所見(如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清總IgE增高等)。
其治療西醫學多認為該病是一種免疫介導的疾病,臨床上的主要治療原則為:①避免接觸變應原及各種理化因素強刺激。②套用抗組胺藥、肥大細胞膜穩定劑、抗膽鹼藥治療。③局部或全身套用糖皮質激素。④免疫調節劑治療。西醫治療短期療效確切,但是長期套用激素有較大的副作用,且長期隨訪療效不滿意。因此西醫治療本病有一定的局限性,成為臨床上常見的頑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