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峭山

黃峭山

黃峭山,錫公長子,諱岳,又名黃峭,字仁靜,號青崗。唐懿宗鹹通十二年(公元871)辛卯四月十五日戍時誕生於福建邵武市和平鎮坎頭村鸛藪。有其弟四人:義山、德山、海山、岱山。

黃峭山

黃峭山,(公元872-953),諱岳,字仁靜,號青崗,建昌府永城縣禾坪里人(今邵武市和平鎮)。

黃峭山黃峭山

唐大順年間(公元890年),建昌府旱澇災害不斷,永城縣下鄉(現邵南的幾個鄉鎮),更是旱災加蟲災,使莊稼顆粒無收,一些不法之徒趁災作亂,打家劫舍,人民深受其苦。百姓希望有官兵來彈壓不法之徒,以促進地方安定。但左等右等都等不到官府出面治安,正值年青的黃峭山挺身而出,拿出自家的積貯,聚合鄉親,自發地建立地方自衛組織,剪除盜賊,安撫災民。他的舉動得到民眾的紛紛回響,他的義舉也得到唐將李克用的賞識,並把黃峭山招為軍校,他的才幹與驍勇,很快脫穎而出,當上了千戶長,封了千戶侯。在李克用的麾下,征南戰北。
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臨汾節度使王行瑜,隴西節度使李茂禎,陝西節度使秦宗漢先後叛亂,李克用受命領兵討伐。黃峭山內佐帷屋,外戎沙場,協助李克用打敗王行瑜和李茂禎,後升管江浙兩廣軍務。乾寧三年,李茂禎 叛軍再起,宰相崔胤勾結朱溫,朱溫進入長安,盡除宦官,將宮室焚毀,並挾持唐昭宗李曄出走華州,黃峭山再次輔佐李克用挫敗李茂禎,解救長安。在昭宗返宮後,封李克用為隴西郡王,封黃峭山為工部侍郎。不久,朱溫的勢力成為中原最大的力量。朱溫為了篡奪唐朝江山,利用職權,千方百計排齊忠於李家王朝的李克用及其部屬,無耳心 地將韓建等人的罪惡,嫁禍黃峭山,昏君唐昭宗欲治李克用及黃峭山罪,黃峭山曾一度絕食,以死表示自己清白,後真象大白,黃峭山免於一災。
唐末,唐王朝宦官弄權,內訌不斷,唐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宦官劉季述幽禁唐昭宗李曄,欲廢其帝位而立太子李裕。天復元年(公元901年),韓全晦劫駕,逼昭宗到陝西風翔。天佑元年(904年),朱溫毀掉長安城,又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接著殺了唐昭宗,立其親信李木兄 為唐昭宣帝,即哀帝,既位於開封,改國號為梁。黃峭山對此十分痛心,但又無力挽救,才30多歲的他,只好在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憤然棄官,回到永城縣禾坪故里。
黃峭山回到家鄉不久,把報效國家的理想,化為為家鄉人民做點事業的行動。他帶頭出資兩千兩紋銀,動員鄉親獻力獻物,在禾坪小西門建起禾坪書院。書院建成後,廣收學子,邀聘文儒秀士教授文章。為了解決貧困子弟入學問題,設立書院的院田,用田租來作為扶助貧困學生的基金。禾坪書院曾為邵南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和平之“文盛”打下基礎。
黃峭山上官夫人
黃峭山鄭氏夫人
黃峭山吳氏夫人
黃峭山先後娶了三位夫人,各位夫人皆生七子,黃峭山共有二十一個兒子。在他八十壽辰的那年(公元951年),為了防止社會小人誣告黃家勢大必造反等原因,決定各夫人留長子一人伺奉晨昏之外,其餘十八子,每人分得“瓜子金”(碎銀)一升、駿馬一匹、族譜一帙,到外地去立業發展。臨別時贈詩一首:“信馬登程往異方,任尋勝地振綱常。足離此境非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早暮莫忘親囑咐,春秋須薦祖蒸嘗。漫雲富貴由天定,三七男兒當自強”。十八個兒子帶著黃峭山的囑託,帶著自信的希冀,催馬揚鞭,任駿馬東西南北賓士,待馬淋汗歇息之處,便是各自立業開基之地。當初,十八子外遷,近者有在泰寧、建寧、將樂、遠者有閩西、江西、廣東。爾後,其子子孫孫均仿效父輩們的分遣方法,逐步擴及到東南沿海各地,使黃峭山子孫遍及閩、贛、粵、台諸省和東南亞各國。其中有不少名人,僅在邵武,就有宋朝名人黃中美黃永存黃景聲黃通黃公紹黃德裕,元朝詩人黃清老。明代畫家黃祥等。
後周周太祖廣順三年(公元953年)十月初十,八十二歲的黃峭山無病而終,下葬禾坪坎頭黃家林。

21子離家另立基業

五代後周廣順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年已八十高齡的邵武和平黃氏大族祖峭山公,將21房子孫召集齊全,然後當眾宣布了一個重大決定:將黃家自春申君以後數百年所積累的祖產——銅錢80萬貫,金銀800餘稱,一併均分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孫,各領祖傳家產一份,隨即離開家鄉,另立基業,各自自謀發展。當時三位夫人啼泣請求,峭山公便對原來的決定稍作改動,重新宣布:除官、吳、鄭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長子一房奉養老母以盡溫情之義以外,其餘18房子孫,不許戀此一方故土,須各自信步天下,擇木而棲,相地而居。接著,峭山公卜占離家吉日,並於這一天將新修的《黃氏家譜》21套,分授21子,各領一套,囑令他們隨身攜帶,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黃氏的這次大分析,以及隨之而來的遷徙流布,相當多的黃氏譜牒都有詳細記載。父子兄弟作別時,峭山公曾規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稱,代替21子之名。

邵武黃氏的發展

客家黃氏

寧化客家黃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開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黃化。

黃化,字惟枋,號從章。又名黃寧,或黃朝化,都是因遷居地“寧化”而得名。他生於五代後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黃氏大分析時,黃化即領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寧化縣,落籍寧化石壁村,開拓新的基業。黃化在宋國中第十九名進士,官任左御史、廣州刺史等職。黃化的後裔,在閩粵為官任職的不少,子孫極為興盛,遍布閩、粵兩省各地。黃化被尊為閩粵客家黃氏的始祖,為許多黃氏家譜所尊稱的著名的“寧化公”。

嘉應客家黃氏

嘉應客家黃氏的開基始祖名叫黃僚。據寶安坪山譜和鸛藪譜,黃僚,亦作黃遼,字海虎,號良臣,南宋(一說元代)人,是峭山公第八子黃化的裔孫。是南宋時期進士,初任大理寺丞,隆興三年(1165年)升瓊州太守,為官海南。任職期滿後告老還鄉,途經嘉應時,愛此地水秀山清,便卜居於嘉應州城西廂五馬坊水巷口。黃僚移居嘉應後,家族興旺,成為當地望族。其子孫廣布於粵、閩、贛三省各地。在嘉應州城的黃氏宗祠里,至今供奉黃僚為始祖神。

黃峭山--隱德不仕 養晦韜光

梁開平二年(908)正月,晉王李克用逝世,子存勖繼立為晉王,即後唐莊宗,繼承父志舉兵伐梁,遣使徵聘黃峭出山輔政。峭公辭謝說:“量力而進,那能與量德而退相比。現在德溫放棄校書郎官職,回家閉門養高,文江辭掉監察御史,回莆田老家養老。我不能像他們兩位明哲保身,但願為唐逋臣。”(《峭公行錄》)。峭公棄官歸隱時才三十五歲。十五年的戎馬生活,走遍半個中國,耳聞目睹唐末五代臣殺君,子弒父,政局動盪,軍閥混戰,千室之邑,不存一二。凶荒之年,人皆相食。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慘狀,感到朝野現狀難以匡正,遂無意仕途,養晦韜光,告誡諸子不要昧時而躁進。
峭公歸隱山林,創辦和平書院,敦聘鴻儒名師,誘誨後進。至宋代人才輩出,該書院培養出太常寺丞黃汝濟,御史中丞、資政殿大學士黃履,秘書省秘書丞黃伯思,台州知州黃章,兵部尚書、端明殿大學士黃中,衡陽太守黃瀚,工部員外郎黃木,婺州知州黃向等等一大批超凡人才,並造就一批批異姓子弟人才,故和平鎮以讀書人多,人才出眾而著稱於世。峭公曾寫《四景詩》,記歸隱生活,以表示恬然自得之情。


花落斷橋流水,鶯啼深院輕煙。
雨歇桃源浪暖,澄潭未許龍眠。

赤日遠銜葵影,薰風濃滯荷香。
案上書添碧色,芭蕉綠映南窗。

階下黃葩曉露,庭前丹桂秋風。
未忍拋書歆枕,冰輪馭正升東。

煙淡淡迷古樹,月明明浸梅花。
昨夜階前積雪,餘暉白映窗紗

上馬詩

當年邵武禾坪黃氏大始祖黃峭山公送別諸子的那首別子詩,又稱"上馬詩"。詩的全文是:

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

身居外境猶吾境,久住他鄉即舊鄉。

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當薦祖宗香。

根深葉茂同庥慶,三七男兒總熾昌。

該詩的文字,各種詩載多有不同,但都大同小異,我們上面的全詩文字,則是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1年)潮州黃氏大宗祠統一修訂的。

峭公三郡君,送別諸子各自吟詩一首,後世子孫尊稱為三媽太詩。

上官氏夫人詩云:
才郎峭老有三妻,官吳鄭氏三七齊。
創業興家離祖地,歸來報命省親幃。
吳氏夫人詩云:
吾年八九難期會,奕葉分枝為汝題。
尚有富貴與貧賤,相逢須念共根蒂。
鄭氏夫人詩云:
禱造蒼天祐各鄉,官吳鄭氏三七郎。
奉奏公命吾兒去,投轍綿綿奕世昌。
囑媳詩:
上官氏詩云:
駿馬行行出異鄉,元旦日食素一餐。
吳氏詩云:
駿馬悠悠出異方,元旦日食素二餐。
鄭氏詩云:
駿馬匆匆出異方,元旦日食素三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