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尾光鰓魚

黃尾光鰓魚

黃尾光鰓魚,又稱黃尾光鰓雀鯛,俗名為厚殼仔,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雀鯛科的其中一種。本魚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體呈暗褐色,體背部顏色較深,而腹部顏色較淡略黃,其特徵乃背鰭末端以後的尾柄及尾鰭白色,背鰭和臀鰭末稍為白色。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僅及眼前緣;齒細小,圓錐狀。體被大櫛鱗;側線之有孔鱗片16~19個。背鰭鰭棘部中央鰭條較長,而使鰭棘部呈矢狀。尾鰭深分叉且上下葉末端尖,上葉較長。其體色會隨成長而有所改變,不同區域的於其體色亦可不同,幼魚多呈灰藍色,且後端呈黃色。背鰭硬棘13枚;軟條10~11枚;臀鰭硬棘2枚;軟條9~10枚。體長可達20厘米。本魚棲息於岩礁外緣水域,屬雜食性,常單獨或數尾一起在10~40米的水域遊走。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中文名:黃尾光鰓雀鯛 黃尾光鰓魚

俗名:厚殼仔 
學名:Chromisxanthura
英文名:Paletailchromis,Pale-tailchromis,Blackchromis

黃尾光鰓魚黃尾光鰓魚

科名:Pomacentridae

科中文名:雀鯛科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0-40米
最大體長:15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是

同種異名

Chromisxanthurus,Heliasesxanthurus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東印度洋中的馬爾地夫、聖誕島及澳洲西北部的外海礁石,東至大洋洲的島嶼(除了夏威夷群島),北至日本與中國台灣。中國台灣主要分布於南部、蘭嶼等海域。

模式種產地

BandaNeira,BandaIs.,Indonesia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0-2.2倍。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僅及眼前緣;齒細小,圓錐狀。眶下骨裸出;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體被大櫛鱗;側線之有孔鱗片16-17個。背鰭單一,軟條部略延長而呈尖形,硬棘XIII,軟條11;臀鰭硬棘II,軟條11-12;胸鰭鰭條19;尾鰭叉形,上下葉末端呈尖形,各具3條硬棘狀鰭條。體呈橄欖色至藍灰色,鱗片的邊緣深褐色;前鰓蓋及鰓蓋具暗褐色之後緣;胸鰭基部及鰭的前1/3處具有大黃斑;背、臀鰭灰褐色;尾鰭一致為暗褐色,上下葉的末端不為黑色斑塊。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1-2.3倍。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僅及眼前緣;齒細小,圓錐狀。眶下骨裸出;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體被大櫛鱗;側線之有孔鱗片16-19個。背鰭單一,軟條部略延長而呈尖形,硬棘XIII,軟條10-11;臀鰭硬棘II,軟條11-12;胸鰭鰭條18-20;尾鰭叉形,上下葉末端呈尖形,各具3條硬棘狀鰭條。體色隨著體型大小與棲地不同而有變化。稚魚體呈暗藍灰色至色彩艷麗的鐵藍色;尾鰭鮮橘黃色。成魚體呈深灰色至黑色;尾鰭大半的區域為白色或黃褐色。前鰓蓋及鰓蓋皆具暗褐色之後緣;胸鰭基部具黑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陡峭的外礁斜坡與淺水域的海岸礁石平台,有時形成大的群集在底部上面的數公尺處捕食浮遊動物。稚魚則保持活動於庇護所附近。築巢在岩架下方或在斜坡的基部下鬆散的砂地上。

漁業利用

中小型之雀鯛,可食用,一般不為漁獲對象魚。有人將其作觀賞魚之用。

特點

背鰭ⅩⅢ-11—12;臀鰭Ⅱ-11;胸鰭19;腹鰭Ⅰ-5。側線鱗17—18+7—11。鰓耙8+18。體長為體高1.9—2.1倍;為頭長3.4—3.8倍。頭長為吻長3.8—5.0倍;為眼徑2.9—3.4倍。奇鰭、尾鰭及胸鰭近基底部均被鱗。背鰭第一棘大於眼徑,最後鰭棘和鰭條中部為最長。臀鰭第一棘短於背鰭第一棘。體呈暗褐色,前鰓蓋骨後緣及鰓孔後上緣為黑色。尾柄及尾鰭為黃色,尾鰭中部鰭條具黑色斑。背鰭鰭條部黑色,僅最後4—5鰭條的端部淡色。體長112mm,系海洋暖水性魚類。分布於中國南海;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非洲東岸。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
目:鱸形目Perciformes
亞目:隆頭魚亞目Labroidei
科:雀鯛科Embiotocidae
屬:光鰓魚屬Chromis
種:黃尾光鰓魚C.xanthura
二名法
Chromisxanthura
Bleeker,1854
異名
Chromisxanthurus,Bleeker,1854
Heliasesxanthurus,Bleeker,185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