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姚古戲台

清乾隆、光緒年間曾多次重修,1983年昭平縣人民政府再次重修。每逢節慶,當地的民間藝人會在台上演出助興,這一習俗延續至今。被列為廣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亭閣式戲台,以八根木柱作支架,為單檐木石磚瓦結構。平面呈“凸”字形。前長8.7米,寬5.5米,高3米,台面離地1.65米。後側兩邊有廂,廂沿邊設木欄柵,前台與後台之間有木板屏風隔開,屏風中間上方有一橫匾,上鐫“可以興”三個金色大字,為清代舉人林作揖題書。屏風兩側有門,左門嵋書“飛燕”,頂上繪“古松壽鶴圖”;右門嵋寫“驚鴻”,頂上畫“梅花鳥語圖”。後台長13米、寬3.3米,三側用火磚圍砌,後側開有花窗。戲台雕樑畫棟,古樸典雅,閣頂塑有二龍戲珠。前台天花板中間有一幅“雙鳳奔月圖”,色彩絢麗,富有民族藝術特色。前台第二道台柱刻有“聞其聲樂則生矣,不妨既竭耳力;觀其色人焉瘦哉,正須繼以心思”;後柱聯語為“鑼鼓喧天,管弦悅耳,共慶清平樂;霓裳漫舞,羽曲高歌,齊呼可以興”。戲台基部四周用方形大石板圍砌,牢固美觀。前台地面鋪設火磚,台面鋪設木板,與地面架空,形成共鳴台腔,舊時台底四角還放置大水缸,以增強共鳴效果,故每當台上敲鑼打鼓時,10公里外的高地仍可聽到響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