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叔度

”對曰:“良不見叔度,不自以為不及;既睹其人,則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固難得而測矣。 這樣一個狂放不羈的人見到黃叔度卻“未嘗不正容”,甚至悵然若失。 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個人資料

叔度,名憲,汝南慎陽(今河南正陽)人。出身貧賤,以德行著稱. 他本是一個牛醫的兒子。然而少年好學,成為飽學之士,滿腹經綸,學富五車,名動官府,連朝廷的三公周藩,都欽佩地奉為聖賢,公開承認他的人品和學品在自己之上。別人要黃當官,他也不拒絕,推薦他到京城洛陽去做官,在那呆一段時間後什麼官也不做,就回來了。

生平事跡

《後漢書》本傳記載叔度,一則說:
潁川荀淑至慎陽,遇憲於逆旅,時年十四,淑竦然異之,揖與語,移日不能去。謂憲曰:“子,吾之師表也。”既而前至袁閎(一作閬)所,未及勞問,逆曰:“子國有顏子,寧識之乎?”閎曰:“見吾叔度也?”
荀淑是漢末“海內所師”的大名士,素有“清識難尚”之譽。而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重量級人物在旅店裡邂逅十四歲的黃叔度,言談之間,竟然驚喜得挪不動步子,不僅稱其為“吾之師表”,而且將其和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相提並論,這在“聲名成毀,決於片言”(魯迅語)的漢末自然非同小可。而同鄉名士袁閬(字奉高,閎為閬之誤)的回答,更見出叔度的德行操守早已為鄉黨所公認。
另一則:
是時,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見憲未嘗不正容,及歸,罔然若有所失也。其母問曰:“汝復從牛醫兒來邪?”對曰:“良不見叔度,不自以為不及;既睹其人,則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固難得而測矣。”
戴良字叔鸞,汝南慎陽人,《後漢書·逸民列傳》有其傳。史載戴良少時就任誕無節,母親喜歡驢鳴,他就經常學驢叫逗母親開心。這種特殊的盡孝方式後來竟開魏晉名士愛好驢鳴之風氣,如王粲、曹丕、孫楚、王濟輩,甚至竟以驢鳴代替悲歌,表達失侶喪友之痛!戴良自視頗高,曾自比仲尼、大禹,發出“獨步天下,誰與為偶”的豪言壯語。
這樣一個狂放不羈的人見到黃叔度卻“未嘗不正容”,甚至悵然若失。特別是他竟引用《論語·子罕》里顏回讚美孔子的話——“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來稱賞叔度之為人,不是真心服膺何至於此?
《世說新語》一則說: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郭林宗拜訪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一副急吼吼的樣子,讓人疑心他造訪是假,問路是真。而叔度那想必很簡陋的家卻讓見多識廣的他日以繼夜,留連忘歸,郭泰的感覺大概和荀淑、戴良一樣,以為自己置身於一處功能強大、深不可測的磁場。“澄之不清,擾之不濁”,這絕妙的品題終於成就一則意境不俗的典故——“叔度汪汪”。
《世說新語》另一則說:
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意思是:周子居曾經對人說,如果我有一段時間沒見到黃叔度,我庸俗貪鄙的心思又要萌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