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升民自選集

黃升民自選集

《黃升民自選集》作者黃升民,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基本信息


新聞傳播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眾多門類中的一門新興的學科。在中國,新聞學的研究有近一個世紀的歷史,傳播學引起關注和廣泛研究,也有近三十年的歷史。由於新聞傳播學者們的努力,中國的新聞傳播學已經由被某些業界人士妄自菲薄的“無學”,變成了“顯學”。在國家頒布的學科目錄中,從無到有,由附屬在中國語言文學之下的二級學科,變成了獨立門戶的一級學科。改革開放以來的二十多年,是中國新聞傳播學迅猛發展的時期。新聞學理論、新聞史、新聞法治、新聞職業道德、廣播電視和輿論監督的研究,全面鋪開。新聞理論的研究也由純黨報理論的研究,擴展到一般新聞學理論的研究。傳播學的研究,則外與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法學、經濟學相滲透,內與新聞學相融合,也有了很大發展。傳播學基本理論的研究、傳播學批判學派的研究,以及傳播輿論學、符號學的研究等,都受到人們的關注。新傳媒的研究、媒介經濟的研究,也開始成為熱點。新聞傳播學已經進入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相互交融、“多角度學術發展的階段”。
中國新聞傳播學今天的繁榮發展,是幾代學人篳路藍縷辛勤耕耘的結果。從上個世紀初到現在,中國新聞傳播學界薪火相承,代有傳人,各領風騷若干年。他們當中的佼佼者,都堪稱名家,都為中國新聞傳播學的繁榮和發展作出過貢獻。
納入這一系列“自選本”的作者們,則是改革開放以後湧現的新一代的中國新聞傳播學的“名家”。他們大多來自高校或其他教學研究崗位,都是當代新聞傳播學界某一個方面的領軍人物,都是術業有專攻,腹笥豐碩,蜚聲於時的新聞傳播學界的佼佼者。和他們的前輩們比較起來,他們這一代的“名家”們具有以下的特點,即:一、具有較深厚的人文理論根底;二、具有較合理較全面的知識結構;三、具備必要的學科前沿知識;四、思想活躍,不刻舟求劍,不作繭自縛;五、接受過改革開放的洗禮,接受過中西文化交融的浸潤,具有較開闊的學術視野。他們是開拓創新的一代,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一代。
讓新聞傳播學的“名家”們出“自選本”,這是一個很好的出版創意。首先,都出自“名家”。既是“名家”,就有了一定的質量上的保證,避免了在數量眾多的新出的各類專著中,挑花了眼或挑走了眼。其次,都出自“自選”。既是“自選”,選出來的,必然是個人滿意的自認為可以傳世的精品。不會災梨禍棗,不會誤人子弟,也可以大大減少讀者和學子們的經濟負擔。這對社會,對學術,對文化的發展,都將會是十分有益的。
我祝賀這套《新聞傳播學名家自選本》的問世,並相信它一定會受到海內外新聞傳播學者和學子們的關注和歡迎。
方漢奇
2004年2月19日於北京宜園
★ 作者簡介
黃升民,1955年生,廣東佛岡人。北京廣播學院廣告學院院長、教授。1972年高中畢業,在《廣州日報》編輯部擔任文字記者工作,1978一1982年,就讀於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編採專業,1982年畢業分配到中央電視台專題部工作,1986年到日本自費留學,主攻傳播學。廣告學、媒介產業等,1989年4月畢業於日本一橋大學研究生院,獲社會學碩士學位,1990年底回國,在北京廣播學院任教, 1993年被破格評為副教授,擔任新聞學廣告學專業方向碩士生導師,兼任新聞系副主任,1996年破格評為教授,1999年擔任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廣告學系主任,1999年評為博士生導師。
代表著作有:《中國廣告活動實證分析》(專著)、《現代廣告戰略》(主編)。《中國廣告表現透視》(主編)、《廣告觀——一個廣告學者的視點》(專著)、《報紙廣告策略個案分析》(主編)、《媒介經營與產業化研究》(主編)、《國際化背景下的中國媒介產業化透視》(主編)、《中國廣電媒介集團化研究》(主編)、《數位電視產業經營與商業模式》(合著)、《數位化時代的中國廣電媒體》(合著)。
1997年獲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光榮稱號,1998年被人事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國廣告協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國際廣告協會中國分會個人會員,中國廣告主協會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媒介》雜誌總編,《市場觀察一廣告主》雜誌總編。
★ 書摘
主編絮語
這套《新聞傳播學名家自選本》有學界巨擘方漢奇教授賜序,不必主編贅言。這裡僅就創意初衷、入選條件及編輯原則等說幾句話。
20世紀80年代初,“文革”逝去不久,曾經主張“新聞無學”的代表人物檢討了自己的無知。首都新聞學會和中國新聞教育學會先後問世。在這良好氛圍中,中斷許久的新聞傳播學研究又得以重新展開。新舊世紀之交時刻,新聞傳播學被擢升為一級學科。進入新世紀以來,每年出版的新聞傳播學著作以百計,發表的學術論文以千計。新聞傳播學科學研究與學科建設進入了真正的黃金時期。
隨著新聞傳播學研究的日益深化與二、三級學科不斷延伸,一批有全國影響的學術領軍人物應運而生。他們中間有王中、甘惜分、李龍牧、方漢奇、張隆棟、寧樹藩、丁淦林、趙玉明等一批學界元老。他們是新中國新聞學研究和新聞學教育的開創者、拓荒者。他們有的提出了嶄新的理論體系,有的著作等身,有的向國人較早介紹新的新聞傳播學說,有的以史論結合的研究方法推動學科建設……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新的一代脫穎而出。新一代領軍人物是在改革開放洪流中誕生的,他們在繼承老一代學者理論、學識、方法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突破和新的發展。本輯自選本的八位作者是其中的首批代表。
編輯出版新聞傳播學名家學術論文自選本,有這樣幾方面的需要。一是檢閱新一代新聞傳播學研究學術帶頭人的研究成果,展示正在不斷深化和拓展的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業已達到的新水平。二是系統介紹新聞傳播學研究新的領軍人物的研究領域及其在這些領域的代表性成果,推動新聞傳播學科同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溝通與互補。三是為新聞傳播學年輕學子了解自己導師的學術觀點及研究方法提供一個平台。由於各種原因,刊載新聞傳播學學術論文的刊物既少又分散,閱讀這些論文有相當困難。
對於被邀入選自選本的名家,總體上有這樣幾方面的考慮。他們一是新聞傳播學研究某一專業或某一研究方向的領軍人物,二是有一定的全國影響,三是在崗博士生導師,四是他們有著較為廣泛的讀者群體。鑒於符合這幾條的學者全國有幾十位之多,我們編輯此類自選本又無經驗,計畫先出第一輯,首邀八位名家入選。
既然是自選本,當然應盡顯個人風格。但作為叢書,又需要有相近或相同之處。經八位作者商定,作為組成叢書的各自選本共同遵循這樣幾個要求:一是尊重歷史原貌,對入選文章原則上不作更動,僅限改正錯別字等一些技術處理。二是內容安排上每本有一幀作者照片,一段學術檔案,一篇訪談錄一類的文字,作者談自己治學的經驗、心得、體會。三是每本掌握在30萬至35萬字左右。
最後,作為主編,我要代表入選的八位作者,向我們的導師表示敬意,沒有他們的栽培,不會有我們的今天。向我們的學生表示問候,正是他們的勤奮努力,成長成才,才顯示出我們勞動的價值。向復旦大學出版社的領導和責編表示感謝,由於他們所提供的園地和機遇,我們這群書生才得以出版自選本,對自己走過的路程進行一番檢視和反思。
我們靜靜地等待著讀者對於這套叢書的批評。我們將根據讀者的意見使這套叢書的未來幾輯更臻完善。
童 兵
2004年春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目 錄
序 方漢奇
主編絮語 童 兵
訪談錄
獨立人格和獨立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黃升民教授訪談實錄
一、叩問歷史
清末民初中國近代商業報紙源流探
廣告的消失和復活———中國廣告市場發展的重要轉折
二、媒介經營與產業化研究
關於媒介產業化研究
國有企業的今天,就是國有媒介的明天———電視媒介經營革新斷想
媒介產業化再思考
形勢很嚴峻!———關於國際媒介組織的衝擊與應對
重提媒介產業化
苦戀,媒介與資本
省台的重新認識和重新認識的省台———企業與媒介戰略調整的一個接點
網路與組織的雙軌整合——解讀中國電視媒介的經營走向
虛擬還是現實?———再描廣電媒介市場的競爭版圖
廣電媒介的聚合與裂變
中國電視媒介的數位化生存
媒介形象工程與頻道節目改版
三、廣告研究
注意:形勢已經發生變化———有關1996年廣告形勢對廣告人的幾點忠告
1998:力量遊戲與市場整合
1999:冷眼向洋看世界———中國廣告市場力量遊戲的繼續
不廣告 毋寧死———2001年回望與2002年寄語
豈止是戴著鐐銬跳舞———關於2%的問題及其影響
4月1日:醫藥廣告的沉浮
品牌創出與投標反思———中央電視台廣告招標機制解析
再說招標問題———企業廣告策略調整與招標抉擇
企業競爭與廣告品牌策略
行銷戰略的策定與區域媒體的選擇
四、學術隨筆
戰略、組織與資源的三個視點
看媒介如何整合廣告資源
哪裡還有免費的午餐?
生死存亡數位化
實話實說廣播這個弱勢媒介
膽識·實力·精神
電影之所以難以為王
俯瞰媒介競爭
視點的模糊與清晰
雜誌經營雙面觀
突破就在2003年
大有大的難處,小有小的活法
數位電視:有容乃大
活著,就要有活著的理由
出路在於內容產業化
報紙經營的三角遊戲
數據主義
產業立場 市場志向
電視劇生死場
從“媒介經營”到“經營媒介”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公共”的悖論
英雄死了 英雄萬歲
實戰高於一切
44億的詠嘆調
時刻準備危機公關
物質精神
元旦盤點
“發言人”與“守望者”
不做品牌,那我們做什麼?
廣告市場,誰主沉浮?
嗚呼,創意“陽痿”!
五、附錄
我與廣告20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