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乾夫

黃乾夫(1871-1935):貴州安順人,王若飛大舅父,清光緒十四年(1888)秀才,入經世學堂(貴陽書院)。創辦達德學校。民國時任省實業廳廳長,創辦勸工局、商品陳列所等新興實業。民國二十四年(1935)卒於江蘇鎮江。

基本信息

教育成就

黃乾夫名祿貞,字伯廉,別號紅岩山人,以號行;他是“四·八”革命烈士王若飛的大舅,黃齊生的兄長;同治十年(1871年)生於安順麼鋪一個貧寒家庭。黃乾夫幼入私塾,師從外祖父王紫沾和表兄彭雨生,彭為天主教徒,隨西方傳教士學過數學、物理,常從教會借回繪有插圖的書籍,黃乾夫因此得以接觸西方近代科學和繪畫。

1896年,時任貴州提學使的嚴修創辦經世學堂,在全省招收40名俊才,黃乾夫以數學、物理入選。從經世學堂畢業後,黃乾夫發起成立算學館,從事數學和物理研究,自任主講。不久他又在算學館的基礎上成立達德書社。1904年,黃乾夫與凌秋鶚等18人共同創辦了達德學堂,被公推為堂長。翌年黃乾夫奉巡撫林紹年委派赴日考察教育,回國後他歷任貴州提學使署學務公所實業科科長、貴州實業司司長、下游礦務總辦,其間曾在青岩開辦陶廠,自行設計圖案。1917年遷居北京,就職於農商部。1928年後不再擔任公職,曾一度南下投奔其弟黃齊生,晚年移居鎮江,與當地文士結成夢溪詩社,又醉心於佛教,時與僧人往來。1935年2月中風去世,享年65歲。

繪畫成就

黃乾夫出生於號稱“黔之腹,滇之喉”的安順,這裡自古以來文化積澱便十分豐厚,清代末年更湧現了陳鈺、周之冕、王恩誥、何威鳳等著名畫家,他自幼耳濡目染,對繪畫十分喜愛,後來他從表兄彭雨生那裡接觸到西洋書籍插圖,對繪畫的興趣更加濃厚。他在經世學堂學習時,曾繪製腳踏車機械圖,製作地球儀模型,獲得嚴修的讚賞,他在青岩開辦陶廠時,自行設計新穎的圖案,表現了在繪畫上的卓越才能。但黃乾夫真正在繪畫上嶄露頭角,是在他遷居北京以後。他到北京之初,曾住在鄉人兼同學姚華的寓居之所蓮花庵,姚華當時已是北京畫壇的領袖,他見黃乾夫在繪畫上功底深厚,便把所藏古代繪畫碑帖供其觀賞學習,並毫無保留地介紹自己對藝術的心得體會,互相切磋砥礪,使黃乾夫獲益良多。為了幫助黃乾夫融入北京藝術圈,姚華還介紹他結識了陳師曾、王夢白、湯定之等畫壇名家,使黃乾夫眼界大開,藝術日益精進。

黃乾夫主攻人物畫,兼擅山水畫。其人物畫有兩種風貌,一種是傳統題材,繪佛道人物、文人高士,代表作有《安禪製毒龍》、《白描五百羅漢像冊》、《夢溪詠社雅集圖卷》等,其中《白描五百羅漢像冊》繪五百個造型各異的羅漢,傾注了他後半生的心血。另一種是現實題材,代表作為1924年創作的《輓車人物圖》,該圖上有黃乾夫、姚華、樂嘉藻三人題詠的詩文,據此可知反映的是民國初年,一些前清遺老因特權廢除而陷入貧困,被迫以拉人力車養家餬口的社會現實。畫中一頭拖長辮、眼神迷茫的車夫,手挽人力車,在晚風中疲憊前行。車夫在畫中只占四分之一的篇幅,上面留出大片空白,使人感到十分壓抑。整幅作品立意鮮明,造型準確,筆墨簡潔,形象生動,技法上融傳統減筆畫法和西洋寫生技巧於一爐,是貴州繪畫史上一件不可多得的現實主義傑作。

黃乾夫的山水畫遠宗董源、郭熙、燕文貴、戴文進諸大家,博採南宗北派之長,並注重師法造化,觀察自然,作品構境清新,筆墨渾厚,氣勢雄偉,傳世畫作有《天目山景圖》、《溪山深秀圖》等。筆者家中藏有黃乾夫的《鳳泉琴韻圖》,該畫作於1922年,圖繪深山幽壑,煙嵐飄浮,晚風在林間喧鳴,清泉在石上流淌,一高士盤腿席地而坐,膝間置一張古琴,他閉目凝思,仿佛剛奏完一曲,正陶醉在風聲、泉聲和琴聲的交響中。全畫筆墨高古,色彩淡雅,意境幽遠,極富藝術感染力。畫上有黃乾夫自題“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雅”十四字。黃乾夫對此畫十分珍愛,一直隨身攜帶陪伴自己。1935年黃乾夫病逝後,其弟黃齊生親赴鎮江為他料理後事,並於三月十三日在畫上題道:“此為乾兄十三年前之作,留作家庭紀念者,齊生敬識於兄逝世一月”。

黃乾夫和黃齊生同為貴州教育史和文化史上的名人,“二黃”墨跡匯於一幅畫中,實乃罕見,故該畫不僅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還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是研究黃乾夫、黃齊生兄弟的寶貴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