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三才

黃三才

黃三才,1938.9生, 廣東海豐人。 擅長版畫。 1964年畢業於廣 州美術學院版畫系, 後任廣州空軍部隊美術創作員。

基本信息

簡介

黃三才 (1938.9—) 廣東海豐人。 擅長版畫。 1964年畢業於廣 州美術學院版畫系, 後任廣州空軍部隊美術創作員。歷任深圳市美協副主席、主席、市文 聯秘書長等職。1996年獲魯迅版畫獎。作品有《第一課》、《上學》、《飛向未來》等。出 版有《黃三才紙版水印集》。

相關資料

黃三才:用版畫藝術描繪輝煌人生
國際美術審議會認定美術家、日本美術家聯盟及日本版畫家協會會員小池暢子在欣賞黃三才的版畫藝術作品之後,稱讚道:“作品畫面巧妙地使用陰和陽、軟和硬、靜和動等等具有相反特性的事物相互作用,把看似必然產生不和諧的因素引向和諧並完美融於一體而無絲毫多餘之嫌;畫面色調沉著著色令人回味無窮,氣勢磅薄而井然有序的大調子和縱橫交錯而富有動感的小調子不可思議的做到巧妙搭配;畫面意境可謂是畫家自然流露的靈魂確鑿形體,是畫家意欲著力強調的‘意’——自然、生命、心靈的準確表達和細膩寫照。”
1938年出生於廣東海豐的黃三才,可以說是中國當代畫家中德高望重、備受矚目的畫家之一。幼時酷愛畫畫的黃三才,受到同鄉老友的影響下,並在1959年高中畢業後,“僥倖”考入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因缺乏繪畫專業的基礎知識,頗具天份的黃三才雖畫得幾幅滿意的“塗鴉”作品,卻被老師稱為“未踏入藝術之門”。踏實勤奮的黃三才,並沒有因為老師的“潑冷水”而退縮,反而端正思想,更加勤奮學習專業的繪畫基礎知識。勤奮加上天分,猶如猛虎添上雙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廣州美術學院歷經5年苦心磨礪,黃三才終於收穫了第一份成功——畢業作品《第一課》、《海邊練武》不僅獲得滿分,而且入選全國高等美術學校1964年畢業生創作成績展覽會,後見報於《人民日報》、《廣東畫報》、《羊城晚報》等全國知名報刊,其中水印木刻《第一課》還被上海“朵雲軒”複製出版,並被國家對外文委徵用。這對於一個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絕對是一項至高的莫大榮譽,但勇於攀登、奮勇爭前的黃三才後來在自己的小傳中回憶這段經歷時,仍謙虛的說道:當時自己“還是一個藝術的門外漢”。
1964年,剛剛畢業步入社會的黃三才,被廣州空軍部隊直接點名參軍入伍,滿懷激情開始了自己19年的綠色軍旅生涯。部隊是另外一所大學,部隊熔爐的礪煉不僅更深層次的磨練黃三才的頑強拼搏的意志,更多的是給予了黃三才不竭的創作靈感。1965年,小試牛刀的黃三才與人合作完成的連環畫《高舉紅旗,乘勝前進》,以其鮮明的時代性特徵見報于軍隊知名報刊《空軍報》,在部隊引起強烈反響。隨後黃三才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繼《高舉紅旗,乘勝追擊》之後,又先後與別人合作創作了連環畫《英雄闖火海》,發表於當時的《南方日報》。不竭的創作靈感加上紮實的藝術創作功底,黃三才很快成為軍隊中一個“高產”的軍旅藝術家。水印木刻《上學》、《出擊》、《送水》、《小炊事兵》、《打靶歸來》等,木刻作品《夜練》、《家信》、《小憩》等,這些取材于軍營生活的藝術作品,不僅生動傳神、真實貼切的反映出了戰士的軍旅生活,而且頗具文學藝術氣息,並分別在1972年及1973年被入選為全軍美展作品或空軍美術展。另外,其它取材於生活的藝術作品,如水印木刻作品《漁港春潮》、《潛海姑娘》、《難忘的回憶》等以及木刻作品《晨曦》、《漁家》、《期望》等作品,以其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多變的創作風格,先後發表於《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工人日報》等全國知名的報刊及雜誌,深受讀者的喜愛和好評。1977年、1978年,黃三才連續兩次受邀參加廣西省美術作品展;1980年,早已是廣州軍區空軍文化部美術創作員的黃三才受邀參加羅馬尼亞中國現代版畫展覽及全軍版畫展和“湘桂黔版畫聯展”等全國畫展,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1982年,適逢建軍60周年,已在業界聲名鵲起的黃三才,先後又在北京、廣西南寧、廣東廣州分別參加全國空軍美術展、廣西版畫展及建軍60周年美術作品展。除採用基本的木刻和水印木刻繪畫之外,黃三才還利用手頭常見的物品,如玻璃,創造出的玻璃刻畫《時刻準備打豺狼》(組畫)、《威震南天》(組畫),獨特的創作介質令人耳目一新。其中前幅組畫被入選“自衛還擊保衛邊疆”全國美展,後幅組畫發表於專業雜誌《廣西文藝》。另外,黃三才還廣泛涉獵其它繪畫創作方式,與其他人合作的油畫《嚴峻的時刻》、國畫《笑談紙老虎》作品均入選廣西美展,並分別發表在《廣西日報》、《廣西工農兵美術》,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1983年,正是改革開放百廢待舉之年。在軍營度過19個春秋,已是不惑之年的黃三才轉業至深圳特區,供職於特區的一家報社。少了軍旅生涯的嚴格與單調,多了份特區生活的激情與理想,黃三才開始將更多的創作靈感取源於特區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1984年,黃三才實至名歸被當選為深圳市美術家協會副會長,並調任到文聯工作,“總算歸屬本行”。特區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多地賦予了黃三才不竭的創作動力。1985~1986年間,黃三才以特區的日新月異的突變為素材,創作了綜合版水印《特區印象》(組畫),此幅組畫以獨特的藝術視角,生動形象的展示了特區“蛇口”般發展速度下翻天覆地的喜人成功。之後,該幅組畫入選深圳特區美展,並遠赴北京、香港等地展出,且此組圖中的大部分作品分別發表於《美術》、《廣東畫報》、《人民日報》、《羊城晚報》以及美國華人《時代報》等多家報刊雜誌。1987年以突出的藝術貢獻以及卓越的繪畫技藝,黃三才被當選為深圳市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以紙代木,採用紙版水印是黃三才對木版水印的一個大膽嘗試,也標誌著黃三才的藝術開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世界。據了解,採用紙版水印較木版水印不僅重量輕而且取材也很方便,非常便於繪畫,被稱為是對木版水印創作的一個大膽改進。在朋友的鼓勵下,80年代初黃三才創作了大量的紙版水印作品。其中由黃三才創作的紙版水印作品《晨光》,經專業部門評定入選1989年廣東省優秀作品,並發表於《美術》、《羊城晚報》等報刊;另一組畫作品《自嘲》入選“深圳畫家作品展”赴香港展出;《歲月》入選《廣東省當代美術家作品選》。此外,1988年以獨特創作手法完成的鄉村題材作品《秋韻》、《村渡》引起業界人士的廣泛稱讚,黃三才也因此應邀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創作研討會”。
“東渡扶桑示眾,幸蒙一班東洋人捧場”標誌著黃三才的藝術創作達到國際化藝術創作水準。1991年,黃三才應邀遠赴日本大阪、安城、士別、旭川四市舉辦個人作品展覽並發表關於版畫創作的重要學術演講,深得日本藝術界的讚賞。1991年是中國多災多難的一個年份。為救濟華東水災,支援災後建設,黃三才主動拿出自己創作的紙版水印《海濱戀情》(原名《海灘》)參加深圳市支援華東災區的義拍活動,為災區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同年,深圳市美協召開會員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三屆組織機構,選舉黃三才為深圳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隨後,“高產”的黃三才又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紙版水印作品,如《半壕春水》、《江畔》、《棲息》、《暮靄炊煙》、《曉霧》、《明月山頭入我懷》、《秋色賦》等幾十餘幅優秀作品,其中部分作品發表於《人民日報》、《羊城晚報》、《明鏡》、《廣東畫報》、香港《華僑日報》等報刊,深得讀者歡迎。1993年,由黃三才創作的紙版水印《雪山抒情》、《蒼山如海》、《霧茫茫》、《雨瀟瀟》、《日炎炎》、《濤聲》、《霧海吟之一》等,被邀請參加“深圳八人版畫展”,隨後1994年又完善創作了《霧海吟之二》、《霧海吟之三》及《漁島春霧》等紙版水印作品。
縱觀黃三才的作品,幾乎全部採用正方形的構圖方式,畫面中心被大膽分切成上下左右部分,依靠作者卓越的構圖能力和超群的處理能力,不僅巧妙的化解了這種構圖方式帶來的欠缺動感和平衡感的缺點,而且充分放大了此種方式帶來的安定感和寬闊感的效果,可謂劍走偏鋒。在作品內容上,他的作品一掃中國文化大革命給藝術家帶來的創作陰影和束縛,傾向於歌頌自然、生命與心靈之美。尤其在開創紙版水印創作方式之後,他的作品更多的採用以至誠的身心去感受博大的自然,用擬人化手法表現生命的無限神秘性。在暖暖的溫柔和靜寂之中,揉合有力、強烈、冷峻的激情和輕快的躍動的筆觸;在娓娓不斷的情感刻畫中描述充滿矛盾情感的人生體驗以彰顯生命狂熱的熱情,這種運用刀筆與色彩構成的審美律動用以表達靈魂的呼喚與渴望的方式,成為孕育黃三才藝術創作的重要靈感源泉。如作品《霧》充分運用水的化開效果,彰顯版畫的視覺之美;而以特寫鏡頭描寫的《村渡》更像是作者無意識中的潛意識所至的作品,不僅創作技法令人生妒,作品意境也令人嘆為觀止,其它優秀作品更是不勝枚舉。
1996年,黃三才以豐碩的藝術創作成果以及對藝術界的傑出貢獻榮獲中國版畫界最高榮譽獎——魯迅版畫獎。1997年,退休之後的黃三才受邀在北京、香港等地參加國際藏書票展;1999年,黃三才受相關部門的邀請參加中日版畫交流展,並在2001年遠赴新疆奎屯市舉辦新疆個人版畫展。在黃三才為自己寫的小傳中,他曾這樣評價自己和自己的人生經歷:“在美術圈三十年,雖進入中國美協、版協,也曾任深圳美協副主席、主席等職,卻平平庸庸,既無值得自吹之作,亦無藉以自慰之功,似有濫竽充數之嫌……到底自己有多少料自己心知肚明,豈敢忘卻自己至今還未跨過藝術的門檻!聊以自慰的是,還捨不得離開藝術之門。”藝無止境,正是這樣謙虛、奮進的藝術心態,成就了黃三才這樣一位中國當代藝術界卓越的版畫藝術家,他用自己一生筆耕不輟的藝術創作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人生畫卷。在此,我們衷心祝願黃老先生,生活之樹常綠,生命之水長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