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樹蘿蔔

麻栗坡樹蘿蔔

麻栗坡樹蘿蔔為杜鵑花科、樹蘿蔔屬植物。本種與產越南北方的莖花樹蘿蔔A.cauliflora Merr.極近,但木種葉較大,表面微泡狀皺褶;花冠較小,長約2厘米,外面於檐部被腺毛,花絲上半部密被長柔毛,下部近無毛而異。

基本信息

種拉丁名

Agapetesmalipoensis

形態特徵

附生灌木;根紡錘形,肥大。幼枝圓柱形,密被褐色平展的剛毛,或腺頭剛毛。葉假輪生或近於對生,葉片革質,長圓狀橢圓形,長6.5—11厘米,寬2.2—3.7厘米,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鈍圓或耳狀,全緣,兩面均無毛,表面微泡狀皺褶,中脈、側脈及網脈任兩面均明顯突起,側脈在邊緣區域網路結;葉柄無。花序有花3—4朵,簇生葉腋或側生於老枝上;花梗長6毫米,先端稍擴大,具關節,無毛或有剛毛;花萼簡長1毫米,寬2毫米,萼檐長4毫米,裂片卵狀三角形,長1.5毫米,均被腺毛;花冠圓筒形,長2厘米,直徑4—5毫米,白色,裂片短,三角形,長約1毫米,稍外彎,外面於檐部被長腺毛,下部近無毛;花絲伸長,長1.4厘米,扁平,上半部密被柔毛,藥室氏2.5毫米,具細乳突,喙長4毫米,背面具1對向上彎的距,距長約2毫米,具細乳突;花柱長2厘米,無毛,柱頭截形。果圓球形,被剛毛,直徑約4毫米。花期11月至翌年3月,果期6—10月。

本種提示

本種與產越南北方的莖花樹蘿蔔A.caulifloraMerr.極近,但木種葉較大,表面微泡狀皺褶;花冠較小,長約2厘米,外面於檐部被腺毛,花絲上半部密被長柔毛,下部近無毛而異。

產地分布

產雲南東南部(麻栗坡、屏邊等地)。附生於海拔1800—2100米的密林巾樹上或開闊的灌叢中岩石上。模式標本采自麻栗坡縣中寨。

參考文獻

AgapetesmalipoensisS.H.HuanginAct.Bot.Yunn.S:148.T.2.1983.

系中文名

長絲系

系拉丁名

Ser.LongifilesAiry—Shaw

本系概述

Ser.LongifilesAiry—ShawinBull.Misc.Inf,Kew1935:25.1935.莖和分枝纖細,不少種類枝條下垂,少有上升。葉通常小,稀行時較大。花通常簇生,或單花、雙花,少有成總狀花序或傘房狀花序;花絲伸長,長於花葯或與其等長,稀較短,花葯背面有距。25種,分布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喀西山)、緬甸、泰國、越南北部。我國12種,產西南部<西藏南至東南、雲南西北至東南,貴州、廣西)。本系模式種:A.kanjilaliA.Das(產阿薩姆)>

組中文名:

樹蘿蔔組

組拉丁名:

Sect.Agapetes

本組概述

莖被各式短柔毛、腺毛或剛毛,後變無毛,常為圓柱形,但不平滑,具各式皺褶和皮孔,強直或曲折。葉形多變,葉背多數無毛,稀被短柔毛或小剛毛,決無腺體狀斑點。花的特徵多樣。本組模式種:剛毛樹蘿蔔A.setigeraD.DonexG.Doll(產印度阿薩姆)

屬中文名:

樹蘿蔔屬

屬拉丁名:

AgapetesD.DonexC.Don

本屬概述

L.Sp.Pl.392.1753;Benth.EtHook.F.Gert.Pl2(2):599.1876;DrudeinEngleru.Ptantl,Nat.Pflanzenfam.4(1):35.1889;SleumerinBot.Jahrb.Syst.74(4):511—553.1949;CullenetChamh.InNot.Bot.Gard.Edinb.36:105——126.1978et37:327——338.1979;Culleninibid.39:1——2071980;Chamb.Inibid.39:209——486.1982.灌木或喬木,有時矮小成墊狀,地坐或附生;植株無毛或被各式毛被或被鱗片。葉常綠或落葉、半落葉,互生,全緣,稀有不明顯的小齒。花芽被多數形態大小有變異的芽鱗。花:顯著,形小至大,通常排列成傘形總、狀或短總狀花序,稀單花,通常頂生,少有腋生;花萼5(––6––8)裂或環狀尤明顯裂片,宿存;花冠漏斗狀、鍾狀、管狀或高腳碟狀,整齊或略兩則對稱,5(––6––8)裂,裂片在芽內覆瓦狀;雄蕊5—10,通常10,稀15––20(––27),著生花冠基部,花葯無附屬物,頂孔開裂或為略微偏斜的孔裂;花盤多少增厚而顯著,5—10(––14)裂;子房通常5室,少有6––20室,花柱細長勁直或粗短而彎弓狀,宿存。蒴果自頂部向下室間開裂,果瓣木質,少有質薄者開裂後果瓣多少扭曲。種子多數,細小,紡錘形,具膜質薄翅,或種子兩端有明顯或不明顯的鰭狀翅,或無翅但兩端具狹長或尾狀附屬物。屬的模式種:RhododendronferrugineumL.約960種,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北美洲、主產東亞和東南亞,形成本屬的兩個分布中心,2種分布至北極地區,1種產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不產。我國約542種(不包括種下等級),除新疆、寧夏外,各地均有,但集中產於西南、華南。本屆是杜鵑花科中最大的屬,也是中國和喜馬拉雅植物區系中的大屬之一。本屬植物在園藝學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自19世紀中期,J.D.Hooker從錨金髮現並引回英國30種杜鵑開始,至20世紀G.Forrest、俞德浚等人在中國西南的採集活動以來,杜鵑屬植物大量被發現,被引種栽培的杜鵑已不下600種,遍及世界許多國家。由於杜鵑屬植物在自然界雜交現象普遍,栽培條件下亦易於雜交變異,大量的雜交種不斷被育出,且觀賞價值勝可:野生種。由H.F.Tagg.J.Hutchinson,A.Rehder三人合作做出、經英國杜鵑協會於1930年出版的《TheSpeciesofRhododendron》,首次彙編了已知的世界杜鵑屬850餘種,但全書劃分45個系(series)的編排尚不能反映本屬的分類系統。H.Sleumer於1949年提出世界杜鵑屬分為8個亞屬及亞屬下分組、業組的全面的分類系統。J.Cullen和D.P.Chamberlain(1978)在此基礎上略有修訂,即將有鱗的3個亞屬(Subgen.Pseu–dazalea,Subgen.PseudorhodorasVACCINIOIDEAEDRUDEtrum,Subgen,Rhodorastrum)歸併到杜鵑亞屬作亞組等級,提出5個亞屆的觀點。隨後W.R.Philipson(1980)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將原置於馬銀花亞屬Azalcastrum的2個組:5cct.Candidastrum(產北美),Sect,Mumeazalea(產日本)分別獨立成亞屬,並按A.Gray(1878)將雲間杜鵑屬Therorhodion(Maxim.)Gray作為本屬的一個亞屬,提出又一8個亞屬的系統。本志採納的是H.Sleumer的系統概念和A.Gray的觀點,將國有杜鵑種類分為9個亞屬。

亞科中文名:

越桔亞科

亞科拉丁名:

VACCINIOIDEAEDRUDE

亞科概述

DrudeinEngleru.Prantl,Nat.Pflanzenfam.4(1):49.1897;SleumerinBot.Jahrb,71(4):375.1941.灌木,稀小喬木或喬木,地生或附生;葉常綠或落葉;花梗上部增粗或不增粗,或頂端擴大成杯狀、淺杯狀,與萼筒間以關節相連或連續不具關節;花葯背著,藥室背部有距,稀無距,頂部形成分離的、短或仲長的管或喙,花粉粒為四分體,聚合成球狀;子房下陷於萼簡內,與萼筒的全部或大部合生;漿果,台多數種子,稀堅果狀核果,含1粒種子(產國外);種子無翅。全世界約有32—35屬,我國產2屬:越桔屬、樹蘿蔔屬。本亞科植物不含有在杜鵑花科其他一些屬、種中普遍存在的棱木毒(andromedotoxin)及其幾種衍生物。

科中文名:

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

ERICAEAE

本科概述

木本植物,灌木或喬木,體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綠,少有半常綠或落葉;有具芽鱗的冬芽(主產非洲的歐石南亞科除外)。葉革質,少有紙質,互生,極少假輪生,稀互動對生,全緣或有鋸齒,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鱗片,或無覆被物;不具托葉。花單生或組成總狀、圓錐狀或傘形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兩性,輻射對稱或略兩狀或高腳碟狀,稀離生,花冠通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狀排列;雄蕊為花冠頂部通常有芒狀或距狀附屬物,或頂部具伸長的管,頂孔開裂,稀縱裂;除吊鐘花屬Enkianthus為單分體外,花粉粒為四分體;花盤盤狀,具厚圓齒;子房上位或下位,(2––)5(––12)室,稀更多,每室有胚珠多數,稀1枚;花柱和柱頭單一。蒴果或漿果,少有漿果狀蒴果;種子小,粒狀或鋸屑狀,無翅或狹翅,或兩端具伸長的尾狀附屬物;胚圓柱形,胚乳豐富。染色體基數X=(8––)12或13(––23)。約103屬3350種(D.J.Mabberley,1996.ThePlant–Book.),全世界分布,除沙漠地區外,廣布於南、北半球的溫帶及北半球亞寒帶,少數屬、種環北極或北極分布,也分布於熱帶高山,大洋洲種類極少。我國有15屬,約757種,分布全國各地,生產地在西南部山區,尤以四川、雲南、西藏三省區相鄰地區為盛,這裡也是杜鵑屬Rhododendron、樹蘿蔔屬Agapetes的多樣化中心,且極富特有類群。此前曾記載國產屬還有伏地杜鵑屬Chiogenes[見《中國植物志》57(3)]、雲間杜娟屬Therorhodion(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3,《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詞典》)、扁枝越桔屬Hugeria(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3)。這3個屬名在本志及日後出版的《FloraofChina》中作下如下的修訂:Chiogenes=Gaultheria,國產的1種恢復其本來名稱:GaultheriasuborbicularisW.W.Smith;Therohoodion=Rhododendronsubgen,Therorhodion(Maxim.)Drude;Hugeria=Vaccinium。本科的許多屬、種是著名的園林觀賞植物,已為世界各地廣為利用,我國常見的有杜鵑屬、吊鐘花屬、樹蘿蔔屬的種類。杜鵑屬的木材是優良的工藝用材。產我國北方的一些越桔屬植物的漿果,有極好的食用價值。此外從本科植物中提出過多種化學成分:主要有黃酮類、揮髮油類、香豆素類、酚類化合物及二萜毒素,研究工作表明,黃酮類、香豆素類化合物有平喘、消炎的功效,從白珠樹屬中提取冬綠油(地檀香油)。上述成分用於醫藥工業和日用品工業。但已知杜鵑屬、馬醉木屬、金葉子屬的一些種,其葉、花含有程度不同的毒性,可引起人、畜中毒,毒性強的成分為四環二萜毒素、梫木毒素等,在利用上述植物時必須注意去毒問題。本科植物是環北極植物區系的重要組成成分,並在世界植被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國西部、西南部高山、亞高山的濕潤山坡以上的北極灌木群落、高山石南灌叢、大西洋沿岸的歐石南灌木群落、北半球北部的泥炭蘚沼澤植被、冰沼植被、非洲好望角的硬葉常綠灌木群落等等,它們建群種或優勢種均為本科不同屬、種的植物。杜鵑花科分類系統的建立與發展已有漫長的歷史。O.Drude(1889.inEngler'sPflanzenfamilien)建立的4個亞科:Rhododendroideae,Arbutoideae,Vaccinioideae,Ericoideae,為本科的系統分類奠定了基礎。Benth.etHook.f.,Gen.Plant.(1876),J.Hutch.(1932)等人基於子房下位,果為漿果特徵,將越桔這一類從杜鵑花科獨立出了越桔科Vacciniaceae。本世紀以來也有眾多學者以各個學科角度再研究O.Drude系統,並提出各自的見解,如H.F.Copeland(1944)、H.T.Cox(1948)、L.Watson(1965)、O.Hagerup等人,但Drude系統仍被傳統地套用。本志亦採納了O.Drude的概念,並認同E.Busch(1952.inFl.URSS.Vol.18)所作等級上的更動。

綱中文名:

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

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

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

ANGIOSPERMAE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