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柳葉

麻柳葉

麻柳葉,中藥名。為胡桃科楓楊屬植物楓楊Pterocarya stenoptera C. DC.的葉。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台灣,東北和華北僅有栽培。具有祛風止痛,殺蟲止癢,解毒斂瘡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牙痛,膝關節痛,疥癬,濕疹,陰道滴蟲,燙傷,創傷,潰瘍不斂,血吸蟲病,咳嗽氣喘。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葉。

性味

味辛、苦,性溫。

歸經

入肺、肝經。

功效

祛風止痛,殺蟲止癢,解毒斂瘡。

主治

風濕痹痛,牙痛,膝關節痛,疥癬,濕疹,陰道滴蟲,燙傷,創傷,潰瘍不斂,血吸蟲病,咳嗽氣喘。

相關配伍

1、治皮膚癬,鮮麻柳葉60g,切碎,乙醇500g。將麻柳葉投入乙醇中浸1個星期後取出。用時,取一些棉花蘸液擦患處,每日擦1-2次,或取葉煎水洗。(《閩南民間草藥》)

2、治痒疹,麻柳葉、毛秀才、千里光、柳枝,煎水洗。(《四川中藥志》1960年)

3、治牙痛,麻柳葉搗絨,塞患處或噙用。(《四川中藥志》1960年)

4、治腳趾濕疹(香港腳),(楓楊葉)搗爛,搽患處。(《湖南藥物志》)

5、治膝關節痛,楓楊葉、虎耳草,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志》)

6、治陰道滴蟲,鮮楓楊葉、蛇床子各適量,水煎濃汁熏洗。(《安徽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

外用:適量,煎水外洗;乙醇浸搽;或搗敷。

使用注意

孕婦禁服。

炮製

採集加工:春、夏、秋季均可採收,除去雜質,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楓楊,別名柜柳(《爾雅》郭璞注),楓柳《新修本草》,櫸柳、鬼柳《廣群芳譜》,麻柳《草木便方》,大葉柳、鬼楊柳、鬼柳樹《湖南藥物志》,鬼葉柳《貴州植物志》,燕子樹、柳絲子、平柳(山東),水槐樹(江蘇),槐柳、平陽柳、蜈蚣柳(安徽),溪溝樹、構樹(浙江),嵌寶楓(台灣),元寶樹、臭楊柳(廣西),水麻柳(甘肅、湖北、雲南、四川),溪麻柳(四川)。落葉喬木,高18-30m。樹皮黑灰色,深縱裂,幼樹具長柔毛和皮孔,葉痕明顯。冬芽細長有柄,裸露,被銹褐色毛。髓部薄片狀。葉互生,多為偶數羽狀複葉,少有奇數羽狀複葉,長8-16cm,葉軸兩側有狹翅,小葉10-28枚,長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2cm,寬2-3cm,先端鈍圓或短尖,基部偏斜,邊緣有細鋸齒,表面有細小的疣狀突起,中脈和側脈腋內有1簇極短的星狀毛。葇荑花序,與葉同時開放,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單生於去年生的枝腋內,長6-10cm ,下垂,雄花有1苞片和2小苞片,並有1-2枚發育的花被片,雄蕊6-18;雌花序單生新枝頂端,長10-20cm,花序軸密被星狀毛和單毛,雌花單生苞腋內,左右各有1個小苞片,花被片4,貼生於子房,子房下位,2枚心皮組成,花柱短,柱頭2裂,果序長20-45cm,小堅果長橢圓形,長6-7mm,常有縱脊,兩側有由小苞片發育增大的果翅,條形或闊條形。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00m以下的平原溪澗河灘、陰濕山地雜木林中,喜光,現已廣泛栽培於庭園或道旁。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台灣,東北和華北僅有栽培。

鑑別

藥材性狀:小葉多皺縮,展平後,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5-12cm,寬2.5-3.5cm,全體綠褐色,上面略粗糙,中脈、側脈及下面有極稀疏毛。小葉柄極短或無。質脆。氣微,味微,味淡。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抗血吸蟲作用。

相關論述

1、《草木便方》:“塗爛瘡,湯火傷。”

2、《分類草藥性》:“洗疥瘡,癬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