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

柳葉

柳葉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葉,每年春、夏採摘,味苦,性涼,無毒。具有清熱,透疹,利尿,解毒的功效。柳葉(學名:中國植物志 | Flora Of China | 雲南植物志柳葉(變種) Scutellaria yunnanensis H. Lév. var. salicifolia Y. Z. Sun ex C. H. Hu)。

基本信息

概述

柳葉柳葉出自《神農本草經》。

柳葉出自《神農本草經》。
柳樹,喬木,高可達18m,樹冠開展疏散。樹皮灰黑色,不規則開裂;枝細,下垂,無毛。芽線形,先端急尖。葉狹披針形,長9-16cm,寬0.5-1.5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葉柄長(3-)5-10mm,有短柔毛;托葉僅生在萌發枝上。花序先葉或與葉同時開放;雄花序長1.5-3cm,有短梗,軸有毛;雄蕊2,花葯紅黃色;苞片披針形,外面有毛;腺體2;雌花序長達2-5cm,有梗,基部有3-4小葉,軸有毛;子房橢圓形,無柄或近無柄,花柱短,柱頭2-4深裂;苞片披針形,外面有毛;腺體有1。蒴果長3-4月,花期3-4月,果期4-5月。

藥品簡述

柳葉柳葉

藥名:柳葉
漢語拼音:liuye
英文名: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lixbabylonicaL.
拉丁文名:FoliumSalicisbabylonicae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解表藥。
科屬分類:楊柳科
別名:
性味:苦;性寒。
歸經:肺;腎;心經。
功能:清熱;解毒;利尿;平肝;止痛;透疹。黃葉燥濕。
主治:慢性氣管炎;尿道炎;膀胱炎;膀胱結石;白濁;高血壓;癰疽腫毒;燙火傷;關節腫痛;牙痛;痧疹;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熬膏塗。
生態環境:耐水濕,也能生於旱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長江及黃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
藥材基源: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葉。
採收儲藏: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炮製方法:

用藥禁忌

(暫缺資料)

中藥化學成分

莖葉含鞣質,含4.93%鞣質(乾重)。每公斤鮮柳葉含碘10毫克,高於一般食物數千倍。

臨床運用

柳葉柳葉

1、治療炎症感染:用柳樹嫩枝葉製成注射劑(每毫升含生藥lg),肌肉注射,每日2次,每次2ml,小兒酌減☆臨床觀察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肺炎、布腫、膀脫炎、化膿性腮腺炎、乳腺炎、咽喉炎等各種炎症共120例,結果治癒107例,占89.1%。用鮮柳葉熬膏外敷創面,每天換藥1次,對病腫已漬者有治療效果。
2、治療傳染性肝炎用帶葉的柳樹枝2兩(乾品1兩),加水1斤,煎至300毫升兩次分服。治療急性肝炎(黃疸型為主)253例,有效率為96.3%,平均用藥28.5天。主要症狀消失時間:食欲不振3.7天,噁心嘔吐2.7天,腹脹7天。大部分服藥後上腹堵悶脹感及食慾迅速改善,其他消化道症狀也隨之緩解,尿色變淺,尿量增加。用鮮柳枝和楓楊樹枝各10斤,製成注射液1200毫升,每日肌注4毫升(小兒減半);
另用柳葉、楓楊葉各1.5斤,以蒸餾法製成注射液1500~1800毫升,每日肌注2次,每次3毫升(小兒減半)。前者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主要作用是退黃疸、改善中毒症狀;後者用於急性傳染性肝炎,主要作用是降酶、降絮。亦可每日取柳枝、楓楊枝各3兩,柳葉、楓楊葉各1.5兩,製成煎劑兩次分服。臨床以注射劑共治218例,達臨床痊癒者208例(占95.4%);療效不佳(治程在51天以上而加用其它中藥)者10例(占4.6%)。實踐證明,發病時間越短(1個月內),治癒率越高。用藥後奏效較快:黃疸退淨在3~12天者占74.8%;麝濁、麝絮試驗30天內恢復正常者占83.1%,轉氨酶30天內恢復正常者占83.1%;乏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在3~7天基本消失。對肝硬化引起的黃疸、肝功能異常,則無效果。
用帶葉鮮嫩柳枝2兩或楊、柳樹枝各2兩(鮮品),水煎頓服或分2次服,連服1周,對傳染性肝炎亦有預防作用。
3、治療高血壓病:鮮柳葉0.5斤,加水煎成100ml,2次分服。6天為一療程。觀察38例,經一療程後,28例降至正常,8例有所下降(舒張壓下降lOmm汞柱以上)但未恢復正常,2例無變化。降至正常的28例中,19例經半個月觀察,其中13例療效鞏固。半數以上病例的頭昏、頭痛、失眠、多夢、夜尿、口乾等有明顯減輕。胸透複查22例,原來主動脈弓纖曲延長的6例中有5例恢復正常。眼底複查13例,部分有所改善。服藥後有2例覺上腹不適,2例出現等麻疹,乃中止治療。
4、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將柳葉製成糖衣片(每片相當於生藥2g)內服,開始每日8-10片,2-9次分服,連服3-4周;以後日服3次,每次5片,服至痊癒。兒童劑量酌減。54例患者經第二階段治療後☆有3金例獲得好轉:頸圍縮小1cm,腫大降低I度或I度以上,自覺症狀好轉。未見副作用。據測定,柳葉含有豐富的碘,每千克鮮品達10000μg。
5、治療脾胃濕熱,口內流水,用老柳葉4-5片開水沖泡飲下效果明顯。

選方

1、治小便白濁:清明柳葉煎湯代茶,以愈為度。(《瀕湖集簡方》)
2、治下痢後成醃魚水,險症也:柳葉煎湯(服)下,如止,可救。起病不多日下醃魚水,年少者方可治,老者難治。(《慈惠小編》)
3、治小兒丹,煩:柳葉一斤。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搨洗赤處,日七、八度。(《子母秘錄》)
4、治卒得惡瘡,不可名識者:煮柳葉若皮,洗之;亦可納少鹽。此又療面上瘡。(《肘後方》)
5、治眉毛癢落:垂柳葉,陰乾,搗羅為末,每以生薑汁,於生鐵器中調。夜間塗之,漸以手摩令熱為妙。(《聖惠方》)
6、治癤腫、乳腺炎:柳樹葉切碎煮爛,過濾,除去殘渣,濃縮至糖漿狀,備用外敷。(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柳葉膏)

文獻論述

1、《別錄》:療心腹內血,止痛。
2、陶弘景:療漆瘡
3、《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病,疔瘡,傳屍骨蒸勞;湯火瘡毒入腹熱悶;並下水氣;煎膏續筋骨,長肉止痛;牙痛煎含。
4、《綱目》:療白濁,解丹毒。
5、《本草再新》:柳頭平肝,發(散)熱,能托能升,敗毒,發斑,治小兒痧痘等症。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葉狹披針形,長9-16cm,寬0.5-1.5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兩面無毛,邊緣有鋸齒,全體灰綠色或淡綠棕色。有葉柄,長0.5-1cm。質地柔軟,氣微,味微苦、澀。

生長習性

生長環境
見於海拔900-1200米間山地林下或山谷溝邊。喜光,不耐蔭。對土壤要求不嚴,雜交柳在含鹽量0.5%的海塗上也能生長。
柳葉害蟲防治
金龜子、刺蛾、天牛。防治:金龜子,敵敵畏或甲胺膦800~1000倍稀釋液噴治;刺蛾,氧化樂果和久效磷800倍液噴治;天牛採用40%氧化樂果打孔注射。
化學成分
含4.93%鞣質(乾重)。每公斤鮮柳葉含碘10毫克,高於一般食物數千倍。
主要品類變種
1、紅莖黃芩(原變種)(雲南東北部,四川西南及東南部)
民間用全株入藥,有散寒清火之功,治目熱,生翳,可退燒。
2、楔葉變種(雲南東南部)
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葉基部楔形,邊緣有時具少數(2-6)疏淺鋸齒。產雲南東南部;生於海拔1000米的山地闊葉林下。
3、血溝丹(四川江津),土黃芩(四川合川),一麻消(貴州赤水)
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葉狹長呈長圓形或披針形,長5-9.8厘米,寬1-1.6厘米,基部楔形,邊緣全緣或有少數(2-4)疏淺鋸齒。
產四川東南部,貴州北部;生於460-1600米的溝谷邊或灌木叢中。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巴縣。
四川民間用全株入藥,據云有敗火之功。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江南水鄉,北方也有栽培,是一個廣布種,適應性非常強,引種成功的雜交柳適應性也很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