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林托克效應

麥克林托克效應

麥克林托克效應(McClintock effect),是女性的大汗腺分泌有明顯的周期性,與月經周期基本一致。過過集體生活的女孩子一定親身體會或者聽說過這種事,住在一起的女孩子,時間長了,月經周期會趨向一致,這叫做麥克林托克效應。有很多研究認為這一現象就跟大汗腺分泌的某些物質有關。

發現

這種現象很早就報導過,科學家們一直找不到合理的解釋。有人認為是類似的飲食或同處於一種壓力下的現象,但都被否決了,因為住同一個學校宿舍或女子監獄的女性並未發生此種現象。調查顯示,它也不是受言語的影響而產生——調查者起初懷疑這些女性互相告知別人自己的“那個事又來了”。

直到1971年,威爾斯科學院心理學研究生麥克林托克觀察135位志願者的生理周期,發現在不到幾個月時間裡,大部分人確有同步的現象——有趣的是大家似乎都向一位主導者看齊,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如此。進一步的觀察發現,趨於同步的不只是住在同一宿舍的人,而且同房室友和常在一起的密友也一樣。

麥克林托克收集“主導者”腋下的汗水,讓參與實驗的女子擦在上唇,另一對照組則是擦一般的醫用酒精。4個月後,前者的周期趨於一致,而對照組則維持不變。

麥克林托克將這個發現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並指出女性能使其他人的經期與其一致,和人體信息素溝通或操縱有關。自此以後,這種女性的生理同步現象就被科學家稱為“麥克林托克效應”。

主要內容

也許你已經不止一次地聽說過,女性如果長時間在一起——如室友、密友、母女、姐妹、甚至工作和學習夥伴——有一種傾向,她們的月經周期會接近同一天開始,這現象被稱為“同步月經”(menstrualsynchrony)。

當新的群體形成或當有新的女性加入一個團體,大約要4個月左右的時間,才會使月經周期同步化。有人觀察過在一個夏天裡,7位一起工作的女性,剛合作時她們的月經周期差距很大,過了三個月,她們的經期都在4天內相繼來臨。

人體信息素似乎也會造成初經的延遲。有一項研究比較女子住宿學校與男女合校的女學生,發現前者青春期較晚開始。對這個現象有兩種解釋:早進入青春期的女子釋放的信息素抑制了後來者的發育;男性信息素促進了少女的生理變化。也許兩種作用都有。

月經同步現象顯示人體信息素對下丘腦的作用,下丘腦控制著人體的荷爾蒙系統,當然會影響經期。經期的長短與頻率受荷爾蒙影響,而荷爾蒙又受下丘腦控制。研究顯示主導女性釋放的信息素可以影響其他人的荷爾蒙。

麥克林托克

麥克林托克(1947.2.22~) 美國女心理學家

瑪莎·麥克林托克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帕薩迪納,1970年於韋爾斯利學院獲得學士學位,1976年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加入芝加哥大學心理學院。她是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所的成員。1982年,麥克林托克因其對生殖功能的社會調節研究做出的貢獻而被授予美國心理學會心理科學傑出貢獻獎。

1999,她在芝加哥大學創立心理與生物研究所,該研究所致力於身心互動的跨學科研究以及和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